1974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引雷”防雹
    1974(6).
    [摘要](1318) [HTML](0) [PDF 94.48 K](1102)
    摘要: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科研所人工影响室近年来为探索新的防雹手段,仿照避雷针原理,在一些高山地区进行了几次“引雷”防雹实验。其方法是在每一实验区设置约10多根金属杆,以吸引雷雨云集中,减低云中电位差。在1967—1972年的实验中曾出现引雷区下游无雹的现象。去年又选了两个点,一是在呼市附近的平原地区,另一是在乌盟的山区。观测中,两个点上都发现引雷区冰雹量增大,云层经过时移动速度减慢,而在引雷区20公里以外的地方冰雹则显著减少。初
    2  朝鲜气象考察团来访
    1974(6).
    [摘要](1553) [HTML](0) [PDF 63.75 K](1171)
    摘要:
    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气象水文局中央气象水文预报所副所长赵成秀同志率领的朝鲜气象考察团一行4人于6月13日到达北京。中央气象局负责人饶兴同志会见并宴请了考察团全体同志。考察团在京参观了中央气象局气象台,并与气象台及气象科学研究所进行了有关长期天气预报、中期和寒潮天气预报、气象雷达的观测和应用等方面的经验交流。考察团
    3  我国气候变迁的初步探討
    张家诚 朱明道 张先恭
    1974(6):3-10.
    [摘要](1361) [HTML](0) [PDF 538.63 K](1190)
    摘要:
    气候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自然条件。根据气候记录、史料和考古材料分析,世界(包括我国)的气候都经历着长度为10~0—10~8年的各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目前,引起全世界气象学家关注的,是从本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的南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变冷(这一趋势在我国也有反映)。特别是1972年前后出现的世界范围的大面积气候异常,更引起人们的关心。本文主要阐述我国近代气候变迁的特点,为此必须联系到地球气候史的若干问题。并通过对我国近500年气候寒冷期(欧洲现代小冰期)内,四次气候变冷以及本世纪气候变化特点与
    4  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前期环流特征的初步分析及其长期預报
    1974(6):11-17.
    [摘要](1331) [HTML](0) [PDF 539.83 K](1174)
    摘要:
    一、前言过去天气工作者对于江淮流域夏季旱涝的环流特征做过不少研究,有的也曾分析过其前期的环流特点,对江淮流域夏季发生旱涝的环流特征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大都着重于长江流域,并多是个例分析,而对旱涝灾害频繁的淮河流域地区的夏季旱涝问题,特别是对具体制作淮河流域夏季旱涝长期预报进行专门的分析工作,还是很少见的。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的教导,在过去多年来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长期预报工作的基础上,利用1951—1970年共20年的500
    5  若干统计預报方法效果比较及(0,1)资料的综合问题
    施能
    1974(6):18-26.
    [摘要](1198) [HTML](0) [PDF 528.59 K](1046)
    摘要:
    本文提出了统计预报工作中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即在某些方面简单的预报方法不一定比形式上看来比较复杂的方法效果低,关键问题在于抓住主要矛盾适当地选择预报因子。长期预报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反对单纯追求和盲目照搬外国、外地形式上“复杂”、“高深”的预报方法的不良倾向。本文所说的各种预报方法(包括文中提出的特殊投票法)的预报效果,都是对已经参加统计的历史资料而言,真正要评定各种方法的实际预报效果,只有通过较长时间实际预报的检验。
    6  解决长期预报问题的一些科学途径
    H.H.拉姆 邱杏琳
    1974(6):27-27.
    [摘要](1480) [HTML](0) [PDF 87.50 K](1179)
    摘要:
    就目前的知识水平来说,用于制作逐日天气预报的标准方法(天气形势实况的外推法以及用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计算大气环流的发展等)并不能对未来5天以上的天气情况作出一个有用的近似预报。将来是否总会有一天能用这些方法来确定未来5—15天以上的天气形势,现在也决不能下这种肯定的结论。如果要延长预报时效,将会在许多方面发生困难。但从根本上说,这些困难都与大气增温和冷却的类型及量值发生变化有关,而大气的增温和冷却本身一方面是由于反射率(云、冰和雪)的变化和洋面温度的变化造成的(而反射率和洋面温度又部分地直接决定于大气环
    7  大气模拟实验简介
    1974(6):28-32.
    [摘要](1628) [HTML](0) [PDF 378.06 K](1096)
    摘要:
    大气模拟实验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控制影响大气运动的主要因素、研究这些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帮助人们了解发生在实际大气中的气象现象的一种手段。用模拟实验研究大气运动规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有数值模拟、电模拟和流体力学实验模拟等方法。本文只介绍后面一种方法。流体力学模拟实验的范围很广。一百多年来国内外实验工作者已用气体、液体和磁流体对气象、海洋、行星大气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模拟研究。仅就地球大气的模拟实
    8  中纬度降雨系统的中尺度结构
    K.A.布朗宁 谷雨
    1974(6):33-41.
    [摘要](1222) [HTML](0) [PDF 737.82 K](1058)
    摘要:
    一、引言有关中尺度降雨系统结构和机制的知识是很需要的,因为第一,短期降水预报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第二,需要将这些系统的影响参数化,以便导入较大尺度大气环流模式中。不幸,除了强雹暴外,对中尺度系统的了解是很贫乏的,这是由于中尺度系统的观测十分困难,日常获得的资料不足以进行恰当的分析,因而必须进行复杂的研究。本文不打算对过去文献进行广泛评论,仅对过去五年来在英国进行的观测研究方面提一些个人看法,并通过个例研
    9  人类影响气候的现况
    L.马赫塔 徐明
    1974(6):42-49.
    [摘要](1275) [HTML](0) [PDF 690.30 K](1134)
    摘要:
    引言人类活动有可能会影响气候变化,这是大家所关心的事。因此,应对人类在全球气候变迁中可能起的作用,作出判断。对于人类活动已经或将引起气候改变的问题,看法上并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对于污染和全球气候之间的关系了解得太少。本文主要是讨论某些大气成份的最近变化情况。一、二氧化碳大多数气象学家认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浑浊度的不断增加,最有可能是人类无意识地影响全球或局地气候变化的一种现象,所以应首先考虑二氧化碳。
    10  美国气象学会关于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的“声明”。
    木林
    1974(6):50-51.
    [摘要](1210) [HTML](0) [PDF 173.52 K](1132)
    摘要:
    1973年1月28日,美国气象学会对于人类有意与无意影响天气和气候问题发表了“声明”。现摘译如下:一、引言不管是有意的或是无意的,人的活动能够改变局部天气,对某些地区来说是完全肯定了的。不过,大多数大气科学家认为,有目的对大气环境进行重大的人为的改变问题,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70年代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这将促使80年代在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方面有重大的进展。美国气象学会向公众发表人工影响天气和气候的新声明以及回答有关的科学问题是适时
    11  锡林郭勒盟地区冰雹预报
    1974(6):52-56.
    [摘要](1189) [HTML](0) [PDF 356.38 K](1137)
    摘要:
    一、雹情我盟处于内蒙古高原东北部,是一个冰雹较多的地区,其最多中心在南部山区,次多中心在阿巴嘎旗西北部和西乌珠穆沁旗东部丘陵山区。如图1所示。根据对1960—1967年(6—8月)的不完全统计,全盟出现冰雹过程105次,降雹日数达195天。同一天中最多有5—6个旗县,5—9个站降雹。在105次过程中维持1天的61次,维持2天的23次,3—4天的17次,最长可维持6天,仅3次。
    12  麦田不同沟深的田间小气候与三麦生育情况的关系
    1974(6):57-58.
    [摘要](1207) [HTML](0) [PDF 170.78 K](1178)
    摘要:
    上海地区常年春雨过多,麦田里地下水位高,土壤中“水”和“气”的比例失调,往往造成三麦(小麦、大麦、元麦)的根系发育不良,植株抗逆性差,容易发病和倒伏,在后期高温天气下,根系早衰,容易逼熟,严重影响三麦的高产。近年来推广麦田开深沟降低地下水的办法,是战胜“湿害”夺取三麦高产的有效措施。为了进一步摸索深沟的作用和效果,为合理开沟提供科学数据,我局自去年11月起,组织了18个气象站、哨,对不同沟深的试验田进行地下水位、土壤湿度和三麦生育情况的观测、考察和分析,麦田沟深的田间小气侯
    13  关于长期预报中的几个问题
    1974(6):58-59.
    [摘要](1313) [HTML](0) [PDF 209.44 K](1055)
    摘要:
    近年来,长期预报工作发展很快。预报因子从原来单站气象要素以及高空环流特征分析,进一步扩大到海水温度、地极振动等。资料的运用范围从东亚扩大到亚欧,北半球,今后还有扩大到使用全球资料的趋势。预报方法在不断改进,数理统计预报方法大量地应用到日常预报工作中;电子计算机成为处理大量气象资料和完成复杂计算的常用工具;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在开展。长期预报的思路比过去更加开阔,长期预报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比过去有所提高。这些新的进展,为长期预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但也带来一些新问题;资料越用越多,方法越来越复杂,计算工作量就越来越大。象我们一个地区台,过去制作各类长期预报,用一、二个星期就可完成,现在往往要几星期甚至几个月才能
    14  一次造成30万人死亡的热带气旋
    N.L.弗兰克 S.A.侯赛因 史国宁
    1974(6):60-61.
    [摘要](1371) [HTML](0) [PDF 165.04 K](1046)
    摘要:
    这份材料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沿海地区一次台风或强大风暴发展所造成的灾害,除直接和该天气系统的强度和发展情况有关外,与当地当时的地形条件及各种潮汐情况(特别是大潮)也有很大的联系(当然,社会制度不同对受灾程度的影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我国海岸线长,沿海地形复杂,预报工作在监视和预报台风之类灾害天气时,尤应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
    15  世界气象组织第二十六届执行委员会召开
    1974(6):61-61.
    [摘要](1136) [HTML](0) [PDF 95.99 K](1115)
    摘要:
    世界气象组织第26届执行委员会1974年5月23日—6月13日在日内瓦召开。我中央气象局副局长、世界气象组织执委会代理委员、中国常任代表张乃召同志,及随同出席的副代表、顾问等7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共有执委23名以及副代表、顾问等90余人出席。这次执委会着重讨论了1975年“世界气象大会”的准备工作以及有关的提案,还讨论了1976—1979年的财务预算和世界天气监视网计划草案等。张乃召同志在会上就尼日利亚等三国提出的中止南非会籍的提案发了言,坚决支持第三世界非洲人民反对白人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正义斗争。同时,还对修改世界气象组织总则
    16  爆炸对云雾的影响
    1974(6):62-62.
    [摘要](1201) [HTML](0) [PDF 94.48 K](1051)
    摘要:
    为了对打炮防雹的原理进行探讨和研究,内蒙气象科研所人工影响室、多伦县革委会科技组、多伦县气象站,在进行雾底爆炸实验的基础上,于1973年10月底继续在多伦县三道沟林场附近,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主要观测爆炸后雾的宏观变化,过冷雾相态变化和滴谱变化,以及爆炸时烟迹的扰动和气压变化。此外,还进行了多次人工造雾的实验。实验发现:1.雾顶“上抬现象”。在浅雾底爆炸,雾顶呈梯形抬升,抬升约10米,抬升部分可维持半小时,然后与雾的整体同时消散;在中雾底部爆炸,雾顶呈双峰形抬升,几分钟内
    17  寒冷地区冬季露点简便查算法
    1974(6):63-63.
    [摘要](1457) [HTML](0) [PDF 43.67 K](1114)
    摘要:
    在寒冷地区,当冬季气温降到-10℃以下时,露点温度需用干球温度和毛发表读数查取。这要经过两个步骤,即用毛发表读数在气表—19查出相应的干湿球(订正后)相对湿度,再用干球温度与订正后相对湿度查取露点。在实践中,我站采用了露点简便查算表,只需一个步骤便可完成。露点简便查算表的制作方法简述如下:在冬季气温降到-10℃以前时,把气表—19做好。根据气表—19右下角的小表,查出毛发表相对湿度 r 的范围对应气象常用表1号附录2б表中 r 的范围,表1列出我站所用毛发
    18  青藏高原加热作用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初步模拟实验
    1974(6):64-64.
    [摘要](1356) [HTML](0) [PDF 63.75 K](1037)
    摘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叶笃正等和美籍气象学家华盛顿天主教大学教授张捷迁1973年内短期协作完成的模拟实验的初步成果已总结成文,发表在《中国科学》1974年5月第3期上。由于我国青藏高原的加热作用对东亚大气环流有很大影响,过去曾从天气学角度对这个问题有过不少探讨,这篇论文主要用流体力学模拟试验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从模拟三种不同基本流场的试验中初步可以看出:青藏高压的形成主要在于耸立在对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