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恒温热线测量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程刚
    1979(1):1-2.
    [摘要](1700) [HTML](0) [PDF 162.64 K](1207)
    摘要:
    云中液态水含量的测量,在飞机人工降水试验和云物理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鉴于热线法测量含水量的仪器,具有连续记录以及使用操作方便等特点,国外已较多应用。1976年我们研制了一种恒温式热线含水量仪,与1975年美国台风研究所介绍的同类仪器相比有两项改进。一是电路全集成化,采用集成稳压电源的热线温度控制调整系统,这样既避免直接输入飞机上+28伏电源波动带来的影响,又利用了稳压电源内比较放大与调整环节高增益特性而使温度控制精度提高。二是在信号输出端增设一个模拟运算电路使数据的处理简化,特别是在对积状云穿云飞行时,可以直观看出含水量的变化。经飞行试验仪器效果良好。下面就恒温热线测量云中
    2  测雨雷达图象传输
    林朝昌
    1979(1):3-4.
    [摘要](1204) [HTML](0) [PDF 197.06 K](1104)
    摘要:
    由于测雨雷达在短期预报,特别是在台风、暴雨、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期预报中,有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因此测雨雷达图象资料的传递和加工处理,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简单介绍几种可供选择的气象雷达图象的
    3  热带定高气球系统
    1979(1):5-5.
    [摘要](1166) [HTML](0) [PDF 115.77 K](1159)
    摘要:
    全球大气研究计划第一次全球实验(FGGE)观测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要取得全球的气象观测资料和海洋观测资料。在现有的观测系统中,热带地区和南半球存在着严重的观测空白区,为了弥补这些空白区,需要临时使用一些特殊的观测工具。由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提出的、业经世界气象组织采纳的热带定高气球系统,即为其中主要的一种。热带定高气球系统(TCLBS)是全球大气试验飞机下投式探空仪计划的补充,在FGGE实施年的两个特殊观测期1979年1—2月和5—6月由NCAR负责实施。其观测资料将由泰罗斯-N的ARGOS资料收集和观
    4  布雷迪(Brady)阵列半导体湿度感应元件
    1979(1):6-7.
    [摘要](1181) [HTML](0) [PDF 198.42 K](1324)
    摘要:
    本文介绍测量湿度及微量水分的布雷迪(Brady)阵列半导体湿度感应元件及应用这种元件制成的数字湿度计。 1.构造与原理半导体湿度计的外形尺寸如图1所示。它用TO
    5  美国军用气象探测系统 AN/TMQ-19和AN/UMQ-7
    1979(1):7-7.
    [摘要](1513) [HTML](0) [PDF 98.26 K](1157)
    摘要:
    美国陆军电子司令部大气科学实验室,为了收集不同高度的气象资料,以保障野战任务所需的实时资料,与SERVO公司联合研制和生产了AN/TMQ—19大气自动探测装置。这种大气探测装置可以自动获取高达三十公里的气象资料。工作可靠、精度很高。与现有类似设备相比,需要操作人员少,操作方便,可得实时资料。单元
    6  美国的辐射探空仪
    1979(1):8-9.
    [摘要](1227) [HTML](0) [PDF 169.11 K](1284)
    摘要:
    美国的辐射探空仪是用热敏电阻测量辐射仪上、下两个有黑色涂层的感应面的温度。辐射资料的遥测方法与常规探空仪传递空气温度的方法相似。这种探空仪很轻,可以被一个无线电探空仪气球带到高空。探空仪上附加了一个为遥测空气温度、湿度、高层和低层温度的程序装置。它是用机械或电子启动的。编排信息顺序时还使用了一个电子“环形计数器”。
    7  美国发射泰罗斯-N气象卫星
    1979(1):9-9.
    [摘要](1444) [HTML](0) [PDF 73.27 K](1068)
    摘要:
    美国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泰罗斯-N系列8颗卫星中的第一颗,已在1978年10月13日于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用宇宙神—5火箭发射。泰罗斯-N是目前美国最先进的气象卫星,其观测项目大大超过了以往发射的气象卫星,观测精度也大有提高。它的工作任务是观测大气温度、湿度、地表温度、云量和洋流,收集降雪、降雨和日辐射资料。并处理
    8  芬兰EO11型声雷达
    1979(1):10-10.
    [摘要](1429) [HTML](0) [PDF 102.69 K](1069)
    摘要:
    声雷达是连续监测大气边界层的一种新手段。声雷达探测时,先发射声脉冲,再接收大气反射(散射)的回波。这种探测方法,是对常规仪器观测的重要补充,其优点有二:①可以进行连续监测,从而有可能探测短暂的天气现象,判别其发展动向;②建造和运转费用都较低。声雷达对监测下列气象现象特别有用:逆温层高度及其日变化;污染控制所需要的混合层深度;对流活动(热股流);边界层波;雾层厚度或低层云厚度。
    9  澳大利亚研制一种雨滴测量器
    1979(1):10-10.
    [摘要](1187) [HTML](0) [PDF 102.69 K](1065)
    摘要:
    据联邦科学和工业研究组织(CSIRO)年报报道:澳大利亚研制出一种测量雨滴大小和数量的仪器,这种仪器将在了解雨水浸蚀土壤的研究工作中发挥作用。雨滴的冲击是促成土壤蚀损的原因,但是,过去关于降雨能量的情报却掌握得很少。雨滴测量仪器由一个轻巧的标靶和两个传递脉冲的电磁螺线圈构成,当雨滴打在标靶上时,线圈就传递出一个脉冲,并记录下来。脉冲的大小随着打在标靶上的雨滴大小而变化,这样科学家就可取得雨滴大小和频率
    10  国外气象雷达现状
    1979(1):11-13.
    [摘要](1380) [HTML](0) [PDF 242.72 K](1196)
    摘要:
    气象雷达是气象部门现代化的重要装备之一。目前已能生产和设计气象雷达的国家有美、日、英、苏、意大利、法、德、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印度和瑞士等。其中商品雷达以英、日最多。英国的商品雷达大部分是由炮瞄雷达或导航雷达改装或派生出来的。日本的商品气象雷达是专为气象使用而设计
    11  国外天气预报工作状况
    殷显曦
    1979(1):14-18.
    [摘要](1957) [HTML](0) [PDF 442.89 K](1448)
    摘要:
    一、两种看法关于天气预报的发展,近年来国外也存在着不同看法。美国的C·S·拉梅奇(Ramage,1976,1978)认为,由于大气所固有的各向异性的湍流运动,现有的一些天气预报方法,如统计预报、动力预报等都已没有再改进的余地;他甚至认为,1976年美国的预报水平还不如没有卫星、没有电子计算机的1957年好,而且今后也不大可能使预报水平有所提高。日本也有人感叹,近九十年中,日本的天气预报水平只提高了5%左右。进展太慢。但另有些人则持不同看法。如R·J里德(Reed,1977)回顾近百年来天气预报的发展历史,认为五
    12  美国海军加强全球气象预报系统
    吴鹤龄
    1979(1):18-18.
    [摘要](1375) [HTML](0) [PDF 110.66 K](1185)
    摘要:
    据《计算机世界》周刊报导,美国海军计划1978年年底前正式建成一个以人造卫星为基础的系统,以提高全球气象预报的正确性。该系统设在蒙特雷,可处理来自国防气象卫星,以及拟议中的大洋卫星的气象资料,也可以处理来自普通的地面站、无线电探空仪、飞机、船只和自动气象浮标等的气象信息。系统目前正在安装调试。一旦把蒙特雷的天线和位于缅因州和华盛顿州的两个数据收集站用高速通讯接口通过卫星连接起来的工作完成后,整个系统就可投入工作。这个系统的心脏是新安装的一台赛伯175(Cyber175)型计算机。Cyber175对卫星发来的全部数据进行分类
    13  日本改进暴雨预报的措施
    1979(1):19-19.
    [摘要](1181) [HTML](0) [PDF 86.08 K](967)
    摘要:
    日本气象厅预报部1976年夏,全国气象单位对暴雨警报实施状况的调查,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经1977年1月25日召开的气象厅技术部长会议讨论,通过了《1977年度集中暴雨预报业务的改进办法》,强调应重点改进以下各项: (一)目前大部分警报是在实况达到应发的标准后发布的,今后需改为在
    14  局地天气预报方法展望
    卢志强
    1979(1):20-21.
    [摘要](1350) [HTML](0) [PDF 214.95 K](1075)
    摘要:
    1977年3月,美国一些气象工作者在Drexel大学,举行了一次局地天气预报方法展望工作会议,现将此次会议纪要摘译于下。由于计算机、通讯、观测系统等技术发展,今后5—10年天气预报很可能会发生些大的变化。对于未来的预报系统,现在要作出一个十分清楚的描述是不可能的,不过应有一个大致的设想并探讨如何展开工作。估计到那时可提供使用的手段
    15  国外中尺度人工影响天气设想
    俞香仁
    1979(1):22-22.
    [摘要](1209) [HTML](0) [PDF 88.39 K](1033)
    摘要:
    过去1/4世纪以来,人工影响天气几乎都在冰和水的饱和水汽压不同的问题上做文章。不久前美国科罗拉多州大学大气科学系提出中尺度(100—300公里)人工影响天气的新设想。通过人工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方法来影响天气,这方法是用喷气引擎的二次燃烧器,燃烧碳氢化合物(如石油)来产生比0,1μ还小的碳黑气溶胶质点组成的“云”,以拦截太阳辐射能和抑制长
    16  日本关于提高短时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措施
    1979(1):22-22.
    [摘要](1361) [HTML](0) [PDF 88.39 K](1138)
    摘要:
    目前日本气象台的天气预报不管是根据值班人员的经验做预报或采用数值预报,都是以天气图为主要工具。天气图上所反映的天气系统一般都具有一千、二千公里以上的范围,但在我们肉眼所能观察到的天空,直径仅在30公里左右,实际的天气却是经常受天气图上表示不出的那种中小尺度现象的支配。
    17  关于世界气象异常问题
    徐群
    1979(1):23-24.
    [摘要](1292) [HTML](0) [PDF 235.82 K](1163)
    摘要:
    一、近年来世界气象异常形成的探讨七十年代频繁出现的世界气象异常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切。这首先和太阳直接辐射的变化有关。从四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减弱现象到六十年代更为显著(比三十年代减少6%)。常年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最大变幅出现于高纬。时间尺度为10—100年的气候变化,由于并非起因于太
    18  国外有关现代气候变迁研究概况
    史国宁
    1979(1):25-28.
    [摘要](1239) [HTML](0) [PDF 445.92 K](1057)
    摘要:
    在七十年代以前,国外有关气候变迁问题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属于对地质年代的气候变动和近代气候变迁资料的整理综合工作。其中比较知名的学者有英国的拉姆(Lamb)、美国的米且尔(Michael)、西德的弗隆(Flohn)。进入七十年代之后,国外对于人类影响气候变迁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这与大力开展对人类环境的研究工作有关。在美国和英国出版了两卷有关气候变迁的专题论文集(“关于人类环境问题的研究”,
    19  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简介
    纪乃晋
    1979(1):28-30.
    [摘要](1271) [HTML](0) [PDF 341.22 K](1052)
    摘要:
    一、青藏高原的气象科研协作多年来大量的气象业务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表明,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天气气候,都有重要的影响。 1972年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各省、区气象部门和有关的科研单位,为了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质量,研究青藏高原对当地天气气候的影响而开始组织起来
    20  我国东半部汛期降水的客观分区
    潘汉明 常荣成 缪旭明 季本泽
    1979(1):31-36.
    [摘要](1303) [HTML](0) [PDF 408.96 K](1041)
    摘要:
    大范围的降水预报对于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对于农业和水利有重大意义。近年来,短期降水预报已经逐步使用客观定量的方法。(主要是数值预报,统计预报和统计动力相结合的方法。)中央台预报组于1976、1977两年,试用多级逐步判别的方法,进行短期(24和48小时)大范围分区、分量级的降水预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降水区域的划分、目前仍是按经验主观划分的;降水量级的划分、是按气象台业务预报的标准划分的。这些划分的区域,等级的标准,不能完全反映客观情况。从统计
    21  细菌可成为自然冰核剂
    R.C.Schnell 莫天麟
    1979(1):36-36.
    [摘要](1270) [HTML](0) [PDF 90.73 K](1019)
    摘要:
    近来,科学家们观测到在自然界中大量活跃的冰核里包含有若干种的细菌及海洋浮游生物,它们也存在于大多数植物的腐烂堆中。这些核通常称为生物冰核剂,分为下列几类:细菌核(BDN),海洋核(ODN)和叶瓣核(LDN)。 1.细菌核经过测定细菌核包含有陆地上的假单胞菌(属Syringae种、Fluorescens种),欧文氏菌(属Herbicola
    22  大气中微生物集聚可形成雨滴的凝结核
    1979(1):36-36.
    [摘要](1267) [HTML](0) [PDF 90.73 K](1074)
    摘要:
    苏联科学家赫尔基安称:大气层中微生物的积聚可成为水分凝结的核心导致倾盆大雨,被风卷到云层高度的细菌然后同雨水一起回到地面,细菌经过这种旅行后照样能生存下来。摘自塔斯社莫斯科四月二十八日电
    23  跨部门的医学太阳气象预报
    1979(1):37-37.
    [摘要](1311) [HTML](0) [PDF 91.83 K](1009)
    摘要:
    苏《消息报》1978年4月20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医生看气象预报》的报道。文中说:苏联医学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新西伯利亚国立医学院和新西伯利亚洲卫生局建立了一个跨部门的医学太阳气象预报局。该局成立不到一年,在该市医学机关和学者中及与之签有合同的西伯利亚农机厂已享有很高声望。
    24  太平洋的“热点”和美国的天灾
    1979(1):37-37.
    [摘要](1209) [HTML](0) [PDF 91.83 K](1028)
    摘要:
    1978年一月,美国由下密西西比谷以至北部平原,出现创纪录的低温。在德克萨斯州的若干地区及在南达科塔州,出现最冷的月份。在俄亥俄州出现有史以来的暴风雪。这些天灾,不少气象专家归咎于北太平洋的“热点”。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大气科学教授黎特尔博士说:去年9月发现在北太平洋若干地区的海水温度,比它们在一年中同时期高出3—5℃。这些“热点”有2000英里长,1200英里阔。它所蒸发的暖湿空气,造成空气大骚动以及时速达150英里的风。这股暖湿气流抵达美国西海岸,造成暴雨、洪水及山洪。它继续扫过洛杉矶山脉,
    25  从电视机随时获取天气情报
    1979(1):37-37.
    [摘要](1189) [HTML](0) [PDF 91.83 K](986)
    摘要:
    美国农业部正在进行一项试验,把一种小型计算机的终端设备接在电视机上,以便在一天的24小时内随时获取有用的天气情报。这一试验成功后,农民即可利用天气情报来防治病虫害和抗旱。使用时,把一种叫做“园艺技能盒”的小型计算机终端设备连接在电视机上,在需要时随时拨专用电话号
    26  太阳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1979(1):38-38.
    [摘要](1506) [HTML](0) [PDF 88.48 K](1205)
    摘要:
    1977年12月在旧金山举行的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上,不少科学家指出天气的变化受太阳活动的影响。斯坦福大学的J.M.Wilcox指出:当一条太阳扇形边界线(Solar Sector boundary)掠过地球后一天,北半球大气的涡度量就下降。由于太阳自转周期是27天,所以实际上这个行星际磁场的4个扇形区也被带着转一周。相邻的扇形区具有相反的极性(磁性不是指向太阳,便是背向太阳)。太阳扇形区之间的边界线约每7天掠过地球一次。统计结果表明,这样掠过与涡度量的减少有相关。Colin Hines的分析也证实这一点。
    27  气候变化与冰川伸缩
    1979(1):38-38.
    [摘要](1208) [HTML](0) [PDF 88.48 K](962)
    摘要:
    据日本名古屋大学水圈科学研究所插口敬二教授(冰雪物理学)等人在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附近进行了大规模的冰川调查,结果表明,这个地区的90%冰川在缩小。喜马拉雅山冰川的变动同地球上的气候,尤其是同亚洲的气候关系很大。搞清冰川缩小的事实是从1978年春天开始汇集和分析这些考察的数据得出的。关于
    28  匈牙利的防雹实验
    1979(1):39-39.
    [摘要](1110) [HTML](0) [PDF 110.91 K](944)
    摘要:
    1976年1月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从1976年开始采用苏联摩尔达维亚的方法,进行为期3年的防雹实验。匈牙利每年都遭雹灾,特别是南部和东北部的葡萄产区。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大幅度提高,雹灾的损失也大为增加。国家保险公司每年为此付出赔偿费超过所征收保险费的二倍,而赔偿还只是雹灾实际损失的35—50%。匈牙利政府认为即便现阶段在防雹方法还有一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防雹实验也值得进行,为此国家保
    29  日本的雷雨云探测
    1979(1):39-39.
    [摘要](1231) [HTML](0) [PDF 110.91 K](992)
    摘要:
    受落雷危害最大的是电力设施,因为输电线等大范围设施不能用避雷针来防止落雷。日本各电力公司为防止落雷造成停电,建立了探测雷雨云的警戒体制,向各营业所的维修人员通报。东京电力公司用专门的雷达系统搜索雷雨云,并在关东地区及四周的地图板上自动显示出来,实行24小时监测。日本气象厅也用气象雷达来跟踪雷雨云,探测云的高度和位置等,在数小时前发出雷雨“注意报”。工程现场与高尔夫球场之类的游乐场所,最近使用了一种包括架设一个天线,同时能发出警报声响的测雷
    30  云模式讨论会
    1979(1):39-39.
    [摘要](1144) [HTML](0) [PDF 110.91 K](973)
    摘要:
    1977年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了一次国际云模式讨论会,与会者除澳大利亚科学家外,还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的科学家,共17人。讨论的问题包括:单块云和云场的数值模式、与区域模式配合对云模式的参数化处理、实验室模拟实验与真实大气的关系、辐射的模式处理、对
    31  法国的编码传真和新的气象电传通讯网
    M·F·诺
    1979(1):40-41.
    [摘要](1287) [HTML](0) [PDF 197.06 K](995)
    摘要:
    在通讯网中有两个基本部分需要考虑;配备设备的环路和终端设备;这个所谓终端既可以作为起始端也可以作为终止端。终端设备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站点的地理分布决定了通讯网的设置,而通讯网的能力及其设计方案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终端设备的能力。因此在设计这个新的电传通讯系统时,特别注意到终端设备。法国的这个新的通讯系统称为多点收集
    32  苏联水文气象部门科研船的自动化观测
    1979(1):43-43.
    [摘要](1448) [HTML](0) [PDF 104.32 K](896)
    摘要:
    苏联的海上科研船舶观测自动化始于1963—1964年,起初是由科学院部门进行的。从1968年起水文气象部门也开始从事此项工作,主要由两极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负责。据1972年统计,水文气象部门已拥有100艘远洋科研船及350艘内海及湖泊科研船,总吨位达77,000吨。水文气象部门的大型科研船按所执行的任务分为两大类:一类船用于对大气和海洋进行
    33  美国航宇局改组天气和气候研究机构
    1979(1):43-43.
    [摘要](1243) [HTML](0) [PDF 66.81 K](1060)
    摘要: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管理局(NASA)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于1977年10月9日建立了新的天气和气候研究所。新研究所归应用指导部管轄,它合并了纽约戈达德空间研究所大气和水文应用研究室、大气环流模式和模拟组以及全球大气研究计划、业务卫星改进计划和臭氧处理等气象工程管理办公室。研究所下分气候室、空间计划室、模式和模拟实验室、高层大气室、水文科学室、对流层研究室和气候与辐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