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气候资源和最优决策
    杨昌业
    1979(3).
    [摘要](1207) [HTML](0) [PDF 0.00 Byte](266)
    摘要:
    我国古代就知道根据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做出最优决策,例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公元前三世纪《吕氏春秋》审时篇中,总结出粟、黍、麻、菽、稻、麦等六种作物播种期的“得时”、“先时”、“后时”等三种不同决策。公元六世纪后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总结了稻、麦、谷子、大豆等十多种作物播种期的“上时”、“中时”、“下时”。和自然斗争只有彻底了解气候规律,才能制定出最优决策!当然制订最优决策,还要一些技巧,涉及近代数学运筹学的分支对策论的领域。早年用涝年的决策,涝年用早年的决策,都是错
    2  地形对长波和超长波系统影响的物理过程
    陈秋士
    1979(3).
    [摘要](1319) [HTML](0) [PDF 0.00 Byte](238)
    摘要:
    (一)地形影响的物理过程,过去较多地是从正压涡度方程来说明的。事实上,地形不仅影响着正压流场,而且还同时影响着随高度改变的切变流场和温度场。我们首先通过σ-坐标的涡度、散度和热力学方程进行尺度分析(水平尺度—10~3公里),得到一组能够说明中纬度大地形影响特性的简化方程组,并考虑如图1的两层模式,对于任意函数有
    3  国外暴雨研究的发展动向
    殷显曦
    1979(3).
    [摘要](1524) [HTML](0) [PDF 0.00 Byte](259)
    摘要:
    自从四十年代天气雷达问世之后,人们逐步认识到,中纬度气旋中的大部分较强的降水过程是三类尺度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降水区域是由气旋尺度决定的,雨区呈大的中尺度带状分布,在这些带中镶嵌着小对流单体。近年来,国外大尺度数值天气预报中对降水区域的预报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雨量一般报得偏小,尤其是暴雨预报的水平很低(2,3)。这与一般业务数值模式分辨率小,难于描述中尺度系统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于各类尺度天气系统之间相互
    4  我国暴雨研究的进展
    黄文根
    1979(3).
    [摘要](1254) [HTML](0) [PDF 0.00 Byte](237)
    摘要:
    自从“75.8”河南特大暴雨会战以来,我国广大气象工作者更加重视暴雨研究,做了不少工作。现对近年来我国暴雨研究的主要进展概述如下。一、关于暴雨成因暴雨是多种尺度大气运动的一种综合现象。它的形成与消失同大气环流状况、不同尺度的大气运动以及云物理结构等都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气象工作者,从以下几方面探讨了暴雨成因。 1.大尺度环流的调整与发展适当的流场和充沛的水汽是形成暴雨的必要条件。然而,水汽供应及其分布又受流场的制约,因此
    5  我国暴雨预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途径
    纪乃晋
    1979(3).
    [摘要](1206) [HTML](0) [PDF 0.00 Byte](249)
    摘要:
    准确预报暴雨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包括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探测技术的研究,改进、改善现有测站网的布局,加密探测时次,有重点地进行现场综合观测试验以及进行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等;在基本上弄清暴雨过程的天气事实和其物理图象、作出科学解释的基础上,进而逐步研制出客观、定量的预报方法。目前,我国各级台站限于各方面的技术水平和条件,预报暴雨的能力还很低。现就这方面工作情况做些分析。
    6  我国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邱杏琳
    1979(3).
    [摘要](1293) [HTML](0) [PDF 0.00 Byte](270)
    摘要:
    全国气候变化学术讨论会于1978年9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上交流了我国气候变化研究成果,探讨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并提出加强气候变化研究的意见。全国80个单位,共104人参加会议。现就以下几方面作一介绍: 一、史前气候变化史前第四纪气候的变化,由于年代久远,均采用地质学手段,间接地通过化石,C~(14),孢粉分析,同位素含量的测定以及冰川遗迹、冰缘现象,不同堆积物的风化壳及古土壤颜色,海岸湖滨阶地和海(湖)岸线位置的变化等进行测定。
    7  东北低温冷害的分析研究
    亓来福
    1979(3).
    [摘要](1248) [HTML](0) [PDF 0.00 Byte](259)
    摘要:
    低温冷害是威胁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解放后,东北三省先后出现7—8个低温年,灾情波及范围和作物减产程度有增大趋势,特别是1969、1972和1976年,三省粮食减产均在100亿斤以上,严重地影响着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和发展,党中央对此十分关注。为此东北三省气象系统和农业科研部门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生产部门采取了许多防御低温冷害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8  近十年日本农业气象研究的进展
    刘树泽
    1979(3).
    [摘要](1157) [HTML](0) [PDF 0.00 Byte](263)
    摘要:
    日本的农业气象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和有关大学进行。其中以国立农业科学研究所气象科的农气研究力量最为雄厚,他们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提高冷水灌溉水温的热量平衡分析;近地气层大气成份湍流交换;作物微气象学;温室气象学;农田热量平衡;风障空气动力学特征;作物风害及其防御;防霜。有关大学如北海遭、东北、东京、筑波、明治、冈山、京都、九州等也从事一些农气研究工作。日本的农业气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微气象和温室气象两个方面。现将1967—1977年日本农业气象研究进展情况分五个部分介绍如下:
    9  农业气候区划中运用线性规划的可能性
    刘树泽
    1979(3).
    [摘要](1354) [HTML](0) [PDF 0.00 Byte](259)
    摘要:
    农业气候区划是科学而合理配置农作物的基础。区划可分两类:第一类主要解决种植农作物可能性的问题;第二类除解决可能性的问题外,还应能够解决农作物栽培的合理性的问题,后者研究的对象是产量(或其他生产力指标),所以也叫作物产量的农业气候区划。因此,只有在确定了农作物产量与决定产量的外界因子之间定量关系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第二类区划。为此,苏联实验气象研究所首先对全苏各主要
    10  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
    B.A.西尔弗曼 吳天棋
    1979(3).
    [摘要](1415) [HTML](0) [PDF 0.00 Byte](232)
    摘要:
    一、引雷在人工影响天气方面,我们需要作些什么?这个问题是人工影响天气方面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和使用者必须经常自问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来,许多重大事件使得这个问题在目前显得更为人们关切,其中较重要的事件有: 1.美国出现大范围的干旱,它促使许多州极大地关心人工影响天气,并支持本地的人工影响天气计划。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反应,从对人工影响天气的有效性缺乏信心,直到无知地理解目标区由播撒引起的任何降水不可避免地将以降落在“下风区”的降水为代价等等。
    11  资料
    1979(3).
    [摘要](1117) [HTML](0) [PDF 0.00 Byte](270)
    摘要:
    美国共有52个州(省)一级的天气预报台(WSFO),238个(地区一级)天气服务台(WSO),12个河流预报中心(RF
    12  美国科技情报活动近况
    服部一敏 祁纯阳
    1979(3).
    [摘要](1383) [HTML](0) [PDF 0.00 Byte](253)
    摘要:
    进入七十年代,美国科技情报的提供活动正在向新的系统过渡。情报的提供活动包含有四个相联系的部分:①科技情报的生产者;②科技情报的发行者;③科技情报的中间媒介者;④科技情报的利用者。其中,尤以科技情报中间媒介者之五项服务功能变化最大。这五项服务工作有
    13  机器翻译在气象科技工作中的应用
    高良诚
    1979(3).
    [摘要](1266) [HTML](0) [PDF 0.00 Byte](256)
    摘要:
    一、机器翻译的简单历史语言障碍严重地影响了不同国籍、民族、人民间的交往,人们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很早就希望能用机器进行翻译。只是随着电子计算机的问世,机器翻译才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性。1946年以后,英、美等国相继有人提出关于用机器进行翻译的设想和方案。1955年美、苏相继进行了小型实验。随后,日本、捷克等国也做了类似的工作,这些实验都证明了用机器进行语言翻译是可能的。我国的机器翻译研究工作开始于1957年,1959年9月成功地进行了俄—汉机译实验。
    14  日本的暴雨分析和预报
    赵其庚
    1979(3).
    [摘要](1254) [HTML](0) [PDF 0.00 Byte](274)
    摘要:
    日本是个多暴雨的国家。据统计,在1975年以前的50年中就有15年出现由暴雨造成的大水灾。因此,日本气象部门很重视暴雨的分析和预报工作。近几年在分析研究、观测实验、改进预报方法、建立健全监视网等方面都作了很多努力,并取得一些成果。现简介如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