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南半球的天气分析工作
    P.F.诺亚 王世平
    1980(2).
    [摘要](1417) [HTML](0) [PDF 0.00 Byte](265)
    摘要:
    一、历史概况 1972年,Taljaard曾对南半球天气分析的历史情况作过简要的回顾.他说,早在十九世纪中叶,就有人试图制作南半球部分地区的逐日天气图.对整个南半球第一次做系统的逐日地面分析是在1948年7月到1951年6月期间,这项工作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美国天气局共同完成的.1951年,南非天气局开始执行全面的南半球分析计划,五十年代的分析结果被用来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58-1959年,苏联水文气象局为国际地球物理年分析了一系列南极天气图.1959年国际南极分析中心在墨尔本建立,把这项工作坚持到1965年.以后,研究工作转交给国际南极研究中心.1969年这个中心解散,澳大利亚气象局把分析和研究工作都承担了下来.
    2  大气动力学的一些问题
    曾庆存
    1980(2):1-5.
    [摘要](1375) [HTML](0) [PDF 561.45 K](1281)
    摘要:
    大气动力学的基本问题,也是自然流体力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大气运动是极其多种多样的.在时、空尺度上以及在形态和性质上都有很大差别.大体上说可以分为全球规模的和行星尺度的运动——即所谓大气环流、大尺度天气系统、涡旋、波动、对流以及边界层湍流.我们这里只讲关于前三者的一些问题. 一、大气环流和大尺度运动的动力学 1.在引力和旋转力场中流体运动的一般特点简言之,大气运动是由地球吸收太阳辐射能所推动的.然而它又是在地球重力场和旋转力场作用之下.
    3  美国天气雷达现况及发展趋势
    葛润生
    1980(2):6-10.
    [摘要](1846) [HTML](0) [PDF 584.41 K](1365)
    摘要:
    一、美国的天气雷达美国从开始使用天气雷达到现在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从公布的资料来看,估计美国国内天气雷达的总数不下于三百部.美国的天气雷达主要采用10公分和5公分两个波长,早期曾使用过的3公分天气雷达,由于受降水衰减影响大,不能提供确切的降水和风暴的资料,已被淘汰.国家天气局系统主要使用10公分
    4  关于数值天气预报的天气释用问题
    L.本特森
    1980(2):11-12.
    [摘要](1273) [HTML](0) [PDF 232.95 K](1222)
    摘要:
    数值天气预报的目的是作出具体的天气现象如雨、雪、风、霜、能见度等和天气要素如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的预报.根据一定的数值模式由电子计算机输出计算出来的环流形势图,并不是完全的数值天气预报,而仅仅是预报全过程的一部分或是一个中间环节.如何把目前计算出的环流预报进行解释(Weather Interpretation)转换成各地的具体天气预报,或者是否有可能从电子计算机直接计算出具体天气的预报.这是数值天气预报极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就目前世界数值天气预报的状况来看,天气“解释”的问题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L.本特森是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天气预报研究小组主席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副主任.1978年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召开了一次关于“大尺度数值预报成果的解释和使用”问题的专家讨论会,L.本特森为讨论会文集写了一篇题为《关于天气解释的问题》(Introduction and the problem of weather interpretation)的短文作为序言,现摘译如下.
    5  日本中期天气预报的最近动向
    1980(2):12-12.
    [摘要](1478) [HTML](0) [PDF 129.90 K](1038)
    摘要:
    日本气象厅电子计算机室每天于上午9时(地方时)和下午9时两次收集全世界的气象观测资料,然后根据这些资料确定北半球每个网格点上的气温、气压、风向风速、湿度等四个要素的值,据以制作数值天气预报.格点距离为381公里.垂直方向分为四层:775、550、325、100毫巴.计算出24小时后的各网格点值需8-10分钟,作8天预报连同将结果换算打印到500毫巴天气图上约需1.5小时.必要时可将中间的计算结果取出,因此还可以每周两次发布
    6  苏联中央高空观象台二十五年来人工影响云、雾的研究
    И.И.盖沃隆斯基 陈世范
    1980(2):13-15.
    [摘要](1340) [HTML](0) [PDF 344.55 K](1116)
    摘要:
    中央高空观象台(以下简称“观象台”)从1949年开始,对人工影响云、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以下分别介绍自开展这一工作二十五年以来各方面的进展情况. 1.人工消除过冷低云和雾的研究第一阶段,在实验室试验中研究了干冰和碘化银对云雾的影响,并测定了有效阈温.与此同时,在各种不同的气象条件下,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进行了外场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此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确定了用干冰来驱云消雾的有效阈温为-3℃;并得到了各种温度条件下的最佳剂量值. 利用这些实验资料进行了科学原理研究:(1)研究过冷云雾中引进干冰后,冰晶胚胎的形成机制.确定外界环境参数和催化剂播撒方法对成冰效率的影响,得出不同温度下每克催化剂的冰晶胚胎输出率.(2)研究过冷云雾中人工冰晶化的传播过程.研究结果阐明了影响传播速度和形成的消散区宽度的气象参数.研究表明,催化剂的剂量对人工冰晶区的传播速度及其最终宽度的影响比较小.
    7  云的卫星观测与数字雷达观测对比
    M.R.皮勒特 高良成
    1980(2):16-19.
    [摘要](1311) [HTML](0) [PDF 422.33 K](1278)
    摘要:
    本文介绍了1976年美国农垦局的HIPLEX计划(High Plains Cooperative Project)试验期间,12天中用数字雷达和卫星进行的云气候学的比较观测.两种观测系统以蒙大拿州Miles城为基点,逐日地同时观测云的数量、大小和相对位置.对比结果表明用任一种观测系统去测定自然对流运动都是有局限性的.文中讨论了两种观测系统的处理技术以及数字雷达和卫星单独观测的局限.这些结果对解决如目标区域外等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8  暴洪的天气尺度和中-a尺度分析
    R.A.马多克斯 杨红梅
    1980(2):24-28.
    [摘要](1253) [HTML](0) [PDF 382.61 K](1115)
    摘要:
    1.引言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暴洪已变成美国最重要的自然灾害问题. 在许多方面,暴洪预报问题是类似于强雷暴和龙卷预报、探测和警告问题.建立在堪萨斯城的国家中心有效地管理了强风暴的预报问题,其主要职责是勾画出风暴可能发展(监视阶段)的区域.然而暴洪系统分散在各处,监视和预告阶段的责任在各个州预报局. 2.洪水 a.数据和取样程序美国海洋大气局出版物“风暴资料”(Storm Data),包括了1973-1977年的每月风暴,而且编辑五年暴洪事件的气候分析.但个别事件的有效情报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关于发生时间的报告经常是含糊
    9  太阳黑子与气温变化的关系
    1980(2):28-28.
    [摘要](1699) [HTML](0) [PDF 97.71 K](1144)
    摘要:
    一位美国气象学家对北美100个气象站所取得的大量气象观测资料作了详细地分析,并将观测资料和有关太阳活动特征的天文物理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了其中55个气象站记录下来的气温与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有明确的相关关系.特别是从分布在美洲大陆东北部51个气
    10  气候变化对亚洲水稻生产的影响
    邱杏琳
    1980(2):29-31.
    [摘要](1458) [HTML](0) [PDF 382.33 K](1961)
    摘要: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世界异常天气气候的频繁出现,导致粮食生产下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关于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愈益引起各界的注意.现就目前国外在研究气候变化对亚洲水稻生产影响的情况,作一介绍: 一、温度变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温度变化直接影响到水稻生长季长度.在非热带地区,由于热量条件受到限制,温度偏低,不仅会缩短生长季,而且也能延缓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据分析,平均温度降低0.5℃,就可能致使水稻减产.如平均温度降低1℃,生长季可缩短10天左右,并将使水稻延迟7-11天成熟,由此而造成减产.相反,若平均温度偏高,一般说来,可以扩大水稻的种植范围,增加水稻产量.但更重要的是,温度偏高,可以使中纬度大范围水稻区复种;此外,生长季延长,使水稻可种植的时间更有机动性,从而能较好地利用气候条
    11  国内外农业气候区划方法
    亓来福
    1980(2):32-35.
    [摘要](1552) [HTML](0) [PDF 483.96 K](1146)
    摘要:
    一、农业气候区划的概念农业气候区划与气候区划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气候区划是以气候形成理论或气候发生学为基础的,而农业气候区划则以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与主要气候要素之间的定量关系为依据. 就农业气候区划来说,由于各家对农业气候区划的认识不一样,选用的区划指标也不同.有人认为农业气候区划是根据与农业生产对象有密切关系的热量、水份资源和作物的越冬条件进行分区;有人认为应以对农业地理分布有决定意义的气候指标为基础,用绘图方法分区;还有人认为是根据农业生产的要求把气候大致相同的地区归并在一起,把气候不同的地区区别开;也有人认为农业气候区划就是按照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气候要素,确定适宜或不适宜农作物栽培的地方,并根据产量水平进行分区,等等.
    12  苏联对南北极地区的气象考察
    Е.И.托尔斯季科夫 陈世范
    1980(2):35-39.
    [摘要](1320) [HTML](0) [PDF 601.06 K](1084)
    摘要:
    苏联60年来,极地气象学在研究大气现象、大气环流及气候方面,在研究为北极国民经济各部门服务所提出的许多建议方面,在发现和估价可用来为苏维埃人民服务的气候资源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按苏共第25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在前所未有的范围内开始进行开发北部自然资源,这使我们获得了对该区域气候和气候资源的认识. 北极地区的整个气象研究是以对最寒冷的天气条件的观测为基础的.例如,北极漂流考察站区域的天气严寒度的年平均系数(用鲍德马纳公式获得)比北半球最冷的点——奥伊米亚康高二倍. 北极的气象研究向来重视实践.在北极,没有任何一个国民经济部门或任何一种人类活动是与气象无关的.我们将北部自然资源应用于国民经济部门越
    13  《气候变化和世界事务》简介
    王效瑞 吴祥定
    1980(2):37-37.
    [摘要](1572) [HTML](0) [PDF 116.07 K](1054)
    摘要:
    本书作者克里斯平·蒂克尔(Crispin Tickell)是英国外事人员,曾连续任内阁部长的私人秘书,服务于海牙、墨西哥、巴黎和伦敦.此人兴趣广泛,从哥伦比亚史前史直到人类学,并为许多刊物撰稿.1977年他在布鲁塞尔担任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本书是他作为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 Affairs,Harvard University)的研究员时(1975-1976年)写的. 该书于1977年在美国麻省哈佛大学国际事务中心首次出版,1978年英国珀加蒙(Pergamon)出版社再版. 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即气候变化的成因、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呼吁采取行动.现将基本内容介绍如下.
    14  从业务角度来看人工影响天气需要什么?
    T.J.亨德森
    1980(2):40-42.
    [摘要](1335) [HTML](0) [PDF 216.55 K](1098)
    摘要:
    1.引言三十年来,人工影响天气一直是在科学、社会、经济、法律、政治等各个侧面组成的迷宫中排难前进.作业是否恰当、效果是否可信,以及科研的重点何在等等,历来争论不绝. 人工影响天气面对种种变幻莫测的大气参数,难以量度、难以预测,比其他学科更难搞.目前,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给人以各种不同的印象.科学界中不少人认为人工影响天气还不是一门可靠的应用技术.社会上很多人对人工影响天气表示怀疑.某些农业地区的经济学家认为人工影响天气价值很大,而另外一些地区则认为价值等于零.法律界关心人工影响天气引起的法律责任,而政界人物或认为对其选民有利,或避之唯恐不及.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