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各行星的大气
    罗伯特 G.弗里格尔
    1983(4).
    [摘要](1273) [HTML](0) [PDF 0.00 Byte](249)
    摘要:
    比较太阳系各行星的大气,对了解太阳系和地球大气的现状及演化,提供无与伦比的指南。虽然地球大气比其他行星的大气便于观测得多,但在其他行星上出现的某些大气过程可能比在地球上出现的简单。苏联的金星和火星系列的太空探测器曾对该两行星的大气进行过直接测量;而美国发射的几个“航海者号”则使用遥感技术获得有关该两行星及水星的类似知识。美国的多个“先锋号”探测器曾发
    2  新书架上
    1983(4).
    [摘要](1095) [HTML](0) [PDF 87.09 K](1030)
    摘要:
    《Engineering meteorology》(工程气象学)Erich J.Plate编,Amsterdam,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出版,1982年,740页。工程气象学是气象学和工程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它阐述气象过程和工程项目之间的相互关系。过去在工程设计中遇到的许多气象效应问题可以借助气象学基础知识得到更好地解决,这一点尚未被人们认识,同样气象学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科学对工程技术是有用的。但是,近年来气象学家和工程师之间的接触得到了发展,本书的出版就在于提供一部以气象为背景材料来研究工程问题的
    3  欧洲天气雷达网的协作计划
    G.A.克利夫特(Clift) 曹学柱
    1983(4).
    [摘要](1309) [HTML](0) [PDF 306.01 K](1000)
    摘要:
    前言“COST-72”是欧洲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第72号合作计划的缩写。由于该计划对财政上的和科学技术资源的要求,使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想单独来承担是不可能的。所以欧洲的一些国家联合起来,在欧洲共同体的赞助下共同来从事这项计划。该计划由许多分计划所组成,并通过每个分计划的完成来实现关于气象仪器标准化问题的总目的。下面就该计划的一个分计划——欧洲天气雷达网的协作计划作一介绍。
    4  近年来我国对热带天气系统的研究
    梁必骐
    1983(4):1-8.
    [摘要](1497) [HTML](0) [PDF 813.02 K](1117)
    摘要:
    前言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是全球热带天气系统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特别是夏季各种尺度的热带系统的活动都相当频繁,它们对我国华南以至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常常给这些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因此对这些热带系统进行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际预报业务上也有重要意义。过去我国对台风和副热带高压做了不少工作,但对其他热带系统的研究很少。七十年代我国开展热带大气科研协作以来,对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各种热带系统都进行了广泛的研
    5  国外城市气候研究的动态
    周淑贞
    1983(4):9-12.
    [摘要](1229) [HTML](0) [PDF 363.36 K](1269)
    摘要:
    1981年8月17—28日我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汉堡参加“国际气象与大气物理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eteorology and Atmospheric Physics,简称IAMAP)”的第三次科学大会。这次大会有来自三十几个国家、七百多名代表参加,刊印的论文摘要有765篇。会议共分;大气化学、对流性风暴的试验研究、气候、凝结和超短期预报、动力气象、中层大气科学、行星大气的起源和演化及辐射等八个大组。有的大组内还分若干小组,例如气候大组就分四个小组,我就是在气候大组第三小组(CL-3)“人类活动对城市和区域气候的影晌”专题组上宣读我和张超同志合写的论文“上海城市气候的若干特征(On Some Features of the Shanghai Urban Climate)”,在此小组上宣读的有
    6  用气象卫星图像资料估计降水强度的方法
    方宗义
    1983(4):12-18.
    [摘要](1367) [HTML](0) [PDF 578.92 K](1117)
    摘要:
    降水是天气预报业务工作中重要问题之一,因为它与日常生活、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生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降水本身在气象研究工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就整个地气系统的热量交换来说,通过降水释放潜热,把下垫面的热量输送给大气是一种主要的形式。因此全球降水量的分布是研究大气环流基本的资料之一。近年来的研究工作表明,象台风和气旋这样的天气尺度系统在其发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凝结潜热的释放也是十分重要的,降水分布反映了这种加热场的分布型式。降水强度的大小又是上升气流大小的一个很好的指标,因此也是向上质量输送的一个很好指标。
    7  长期预报的进展
    朝仓正 史国宁
    1983(4):18-22.
    [摘要](1138) [HTML](0) [PDF 457.52 K](1064)
    摘要:
    在世界气候计划中,将气候的时间尺度定为几个星期到数十年,因此长期预报应该是气候研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几个星期的预报与数十年的预报所考虑的支配因子是不同的。气候研究的目标之一是要确定预测可能性的界限以及搞清楚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目前的研究重点是要搞清楚在气候形成中十分重要的云辐射的特征和海洋在气候中的作用,从物理上去理解气候的形成过程。例如在东亚处于梅雨期时,东南亚开始出现季风并降大雨,而在其西面的阿拉伯和非洲一带却是大范围的沙漠气候。这种气候分布是怎样形成的
    8  北方暴雨预报的程序
    陶祖钰
    1983(4):22-25.
    [摘要](1258) [HTML](0) [PDF 295.41 K](1000)
    摘要:
    在目前数值预报还不能做出完全客观和定量的暴雨预报的情况下,把主观预报经验和暴雨研究的成果结合起来,建立一套比较系统的暴雨预报程序,是目前提高暴雨预报水平的实际可行的途径,也是把大量暴雨研究成果应用于日常经验预报,使科学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途径。从1977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气实习台为水利部提供春季我国北方暴雨预报制作了一套暴雨中期趋势和短期暴雨预报的程序。在以后的六年中,根据暴雨研究中发现的新事实及预报实践的经验,对预报程序进行了补充和修改。下面对我们目前使用的北方暴雨预报程序作一简单介绍。
    9  多元分析和天气预报
    I.T.Jolliffe 孔佑坤
    1983(4):26-28.
    [摘要](1529) [HTML](0) [PDF 248.93 K](1104)
    摘要:
    1.引言很多统计方法都可用于作几天以上的天气预报,而对于短期预报来说,往往用非统计方法来作更为合适。对于单个变量来说,已经有一些人们所熟悉的统计预报方法。但是在气象学中,通常要求同时作出多个变量的预报。虽然在多元时间序列预报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但其效果如何,尚不十分清楚。本文对多元分析的标准方法(不是多元时间序列方法)进行了探讨,用以说明这些方法是如何用于预报的。这些方法大多数是气象工作者所熟悉的,但人们对它们在气象预报中的作用则了解甚少。本
    10  温度自动预报系统——英国气象局数值天气预报模式输出统计的应用
    P.E.Francis 胡圣昌
    1983(4):29-33.
    [摘要](1420) [HTML](0) [PDF 482.65 K](967)
    摘要:
    1.引言 MOS(模式输出统计)方法,是用来预报那些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式不直接表示的气象变量,它的基础是建立固定等压面分散网格点上高度、温度、湿度和风等直接表示变量的数值预报值和地面温度、云高云量及能见度等观测值之间的关系。通常使用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来确定这种关系。 PP(完全预报)方法,是建立观测得到的大气变量和感兴趣的“天气”特征之间的关系,在预报时使用数值预报代替观测变量作为预报因子。美国研究组进行了大量的MOS方面的工作,将这一技术方法应用于预报很多天气变量,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其中所设计的地面温度自动预报业务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本文所描述的试验。
    11  遥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作用
    Ronald D.McPherson 李骥
    1983(4):34-41.
    [摘要](1531) [HTML](0) [PDF 807.22 K](1089)
    摘要:
    一、引言对扩大全球资料库有重大贡献的空间基地的遥感探测系统,需要一个传感平台,这就是人造卫星,卫星需用强大的火箭送上轨道。另外还需要一套接收和处理资料的庞大的地面设备。设置和操纵这样一套系统的费用是很昂贵的。一旦建立这样一套观测系统,就要考查其资料的使用是否能证明在不久的将来会收益。而管理人员特别关心遥感资料的应用价值,一方面是为了对他们过去支持这种系统的决定作出评价;另一方面是为了决定对大量投资设计未来的系统的参考。在这个问题上,数值天气预报专家们有清楚的认识。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料
    12  改进热带气旋动力学预报模式的途径
    Russell L.Elsberry 孟遂珍
    1983(4):42-45.
    [摘要](1341) [HTML](0) [PDF 369.57 K](1031)
    摘要:
    近年来,为了提高热带气旋路径预报的质量,有不少国家采用了动力学预报模式,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热带气旋的动力学预报模式仍存在着数值方法。物理过程的描述和资料问题以及预报中的系统性误差问题。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R.L.Elsberry提出以下途径。一、数值方法的改进提高热带气旋动力学预报模式的主要措施之一是改进模式的水平和垂直分辨率。但是,这样做要花费相当大的工作量。如果同样大小的范围,水平
    13  北美酸雨监测活动评述
    J.Wisniewski D.Kinsman 高坤
    1983(4):45-49.
    [摘要](1353) [HTML](0) [PDF 448.16 K](1129)
    摘要:
    1.引言近来,酸雨已被公认为重大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之一。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指出酸雨对于环境的长期有害影响可能是很大的。这些影响包括:湖、河、地面水的酸性化,其结果损害了鱼和这些水栖生态系统的其它成员;土壤的酸性化和脱矿化;森林和农作物产量可能的变化;人造材料的变质和饮水系统的恶化等。这些影响既可以由累积性而引起,也可以由短期酸性高峰而引起,或由两者引起。
    14  微量物质对大气能量收支的影响
    R.Eiden 曾晓梅
    1983(4):50-53.
    [摘要](1453) [HTML](0) [PDF 314.58 K](979)
    摘要:
    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是驱动大气运动的初始能源。可以通过几种微量物质和通过海陆表面层来了解大气电磁场到温度场的能量转换。行星或地-气系统中最强烈的吸收发生在近地层。就全球平均而论,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只占入射辐射的20%。大约51%的太阳辐射是经过地面后间接到达大气的。这部分能量再自然地被分成各种能量通量。水汽、臭氧、CO_2和气溶胶粒子是吸收最有效的微量物质。表1归纳了这些微量物质的一些特性资料。
    15  气象业务的经济价值
    中村繁 张庆阳
    1983(4):53-55.
    [摘要](1243) [HTML](0) [PDF 268.33 K](1027)
    摘要:
    一、前言天气预报在人类各项活动中被广泛地应用,并且各自都取得了经济效果。很多方面虽然听了气象预报但在决定行动时不利用天气预报而受害;利用天气预报也可能反而受害,但从总的来说,利用天气预报是利大于害。利用天气预报可以获得多少经济价值或者会减轻多少经济损失,世界气象组织曾以“国家气象机关的经济利益”为题,发函调查了一些成员国的情况,调查的结果刊登在《测候时报》36卷12期上。
    16  国外在农事决策中使用气象情报的一些研究实例
    章淇
    1983(4):55-61.
    [摘要](1198) [HTML](0) [PDF 393.98 K](1110)
    摘要:
    一、前言气象情报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因为它可以帮助农业管理人员选择最佳的决策方案。再从另一方面说,气象情报也只有在决策中被使用,并有助于选择出最佳方案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其经济价值。因此,研究如何把气象情报(包括气候资料、天气预报、实况观测结果)更好地用于生产,对于实现和不断提高气象情报的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气象台站在为农业服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大都还没有来得及深入
    17  多气象因子影响产量的鉴定方法
    В.Д.Скалабан 亣来福
    1983(4):62-69.
    [摘要](1405) [HTML](0) [PDF 682.87 K](1366)
    摘要:
    作物最终产量是许多因子x_1、x_2、x_3…x_n的函数。这些因子可分为四类:光(L)、热(T)、水(B)和养料(Q)。因为每块农田都具有各自的一列决定产量的参数值,所以其产量M可用下式表示: M=f′(x_1,x_2,x_3,…,x_n) (1) M=f(L,T,B,Q) (2) 作物产量M可以是总生物质、商品量或其他物质形式(如糖、油、蛋白质等)。很明显,每种作物或品种相应都有一列能保证它获得最高产量M。的最适宜参数值L_0、T_0、B_0和
    18  蒸发测定和计算方法在我国的研究概况
    林家栋 鹿洁忠
    1983(4):62-69.
    [摘要](1070) [HTML](0) [PDF 682.87 K](1065)
    摘要:
    蒸发在水分平衡和热量平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干湿评定、水文计算、水利建设、农田灌溉管理、作物产量估测、土壤水分预报等各项研究和实际工作均需要蒸发资料。研究蒸发的方法,一是用仪器测定;另一是根据经验的或半经验的公式计算,特别是利用气象观测资料进行气候学计算。后者受到较普遍的重视。建国以来,气象、水文、地理、土壤和农学等科学工作者,对以上方法做过许多试验研究,
    19  声学电子遥测系统
    P.Ravussin 许继武
    1983(4):69-72.
    [摘要](1405) [HTML](0) [PDF 283.11 K](1048)
    摘要:
    1.引言声学电子遥测系统(RACES)能测量低层大气三维风矢量垂直廓线,温度垂直廓线和湿度垂直廓线。本文仅描述测量垂直风和温度的垂直廓线。由于测量是在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取样体积中进行的,所以该系统能及时计算出湍流扩散度热力系
    20  日本RS2-80型无线电探空测风仪
    叶孝伟
    1983(4):72-75.
    [摘要](1223) [HTML](0) [PDF 205.73 K](1143)
    摘要:
    日本于1949年开始使用符号式探空仪以来,虽经几次改进,但直到1981年为止的30多年时间里仍分别采用了双金属片、空盒、毛发来测量气温、气压、湿度。从迅速发展的测量技术来看,符号式探空仪有如下几点需要改进: (1)现用的各种感应元件是变形式的,检定以后,施放前必须弄清基点的精度,因此必须提高各个感应元件的稳定性。 (2)各种订正和资料处理是手工操作的,有必要使其单纯重复的操作自动化。 (3)从探空仪的施放和降落安全性方面考虑有
    21  几种常规测风仪器的更换对观测值的影响
    和田德弘 大谷芳一 许继武
    1983(4):75-77.
    [摘要](1419) [HTML](0) [PDF 190.56 K](1064)
    摘要:
    1.前言 1970年前后,风速测量仪器更换为4杯型(鲁滨逊风速表)、3杯型和风向风速计(风车型风向风速计)。如果比较一下由这些风速仪器得到的风速观测值,则和疾风日数(风速10m/s以上)的历年变化一样,观测仪器的系统误差是明显的。可是和歌山地方气象站的疾风注意报基准值(12m/s)主要使用当时四杯型仪器测得的资料,为了推定这个值相当于目前使用风车型风向风速计进行观测多大的观测值而进行了这种调查。结果表明:用4杯型仪器测得的12m/s大体相当于现用风车型风向风速计
    22  测量风速的一种新方法
    G.S.Khanelwal J.J.Singh 刘志刚
    1983(4):78-80.
    [摘要](1158) [HTML](0) [PDF 253.11 K](1070)
    摘要:
    风速表在应用研究和工业应用中广泛使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各种风速表的一些特性。热线风速表和热膜风速表是根据风的冷却率来测定风速的,一般说来,其体积小,在气压相差较大情况下也适用。热线风速表在瞬时气流测量上是很好的。它的频率响应特性可达几百千赫。但是其检定曲线随着周围温度的改变,探头的污染和长期持续使用而变化。热线装置容易损坏,因此不太适用于风向多变的场合。热膜仪器比较结实,而且膜的电阻高,能提供较大的信噪比增益。热膜风速表主要用来测量液体湍流,也可测量气体中的湍流。膜
    23  测定天空辐射表灵敏度和核算因数时随机误差的估计
    В.А.Клеванцова 许长生
    1983(4):80-83.
    [摘要](1317) [HTML](0) [PDF 306.01 K](1022)
    摘要:
    天空辐射表的检定,可以通过被检天空辐射表与标准仪器在有太阳照射的自然条件下进行比较;也可以在室内ПО-4光学装置上利用灯作为辐射源来进行,通过检定确定其灵敏度。如果,天空辐射表和电流表同时进行检定时,可测定两者配对使用的换算因数。对天空辐射表的检定误差过去已有研究。鉴于目前仪器发生了如下的变更,即用ΓСА-1 MA型电流表代替了ΓСА型电流表,用0.05级精度的ПП--63型表作为标准仪器。
    24  中文气象科技资料目录
    1983(4):85-92.
    [摘要](1169) [HTML](0) [PDF 557.88 K](1047)
    摘要:
    综合气象P4一1 830530广西气象科研成果简介—广西壮族白治区气象局;1982,8页索取号:5817P4一1(712)830531美国中尺度气象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译〕—殷显曦;《气象科技》,国家气象局情报所,1982,池6,25一30P4一2(313)830532日本管区气象台预报资料与程序仁译〕一张庆阳,《气象科技》,国家气象局情报所,1982,池6,48一叙P4一2(712)830533美国的天气警报系统和天气警报收音机—钟乐尧;《气象科技》,国家气象局情报所,1982,池6,84一P 409 830534逐次形成聚类分析的程序编制—冯国柱;《云南气象》,云南省气象局,1982,池4,36一40P 409 830535谈…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