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台风下层的暴风
    奥山严 蔡仁兴
    1984(4).
    [摘要](1206) [HTML](0) [PDF 0.00 Byte](263)
    摘要:
    1982年8月,日本群马县的榛名山、赤城山以及日光白根山等地遭到台风下层暴风的袭击,大量珍贵树木被暴风刮倒,灾情十分严重。这次灾害是由当年10号台风造成的。1982年8月1日21时,10号台风从纪伊半岛东南约100公里的海面北上,2日00时在爱知县渥美半岛西部登陆,登陆时的中心气压为970毫巴,最大风速达30米/秒。以后,台风通过岐阜县、能登半岛西部,然后离开日本海。这次台风所遭成的灾害很严重,日本东部海面、日本中部和关东各地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一般地说,台风在其移动方向的右侧风力较强,这次台风也不例外。从地面记录来看,群马县榛名山附近的前桥最大风速为19.1米/秒,最大瞬时风速达36.4米/秒;轻井沢最大风速为9.8米/秒,最大瞬时风速为27.2米/秒。1小时雨量最大
    2  新书架上
    1984(4).
    [摘要](1042) [HTML](0) [PDF 87.58 K](1072)
    摘要:
    《中长期天气预报基础》章基嘉、葛玲编著,气象出版社出版,1983年6月,445页。本书有机地结合太阳物理学、地质学、海洋学、日地物理学、大气环流、中长期天气过程以及数理统计等的基本知识,介绍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特别是我国近三十年来中长期天气预报方法,以使读者获得较系统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基础知识。全书共五篇二十章,主要内容:大气环流的基本知识;中期天气预报;长期天气预报;气候变化和超长期天气预报;中长期天气数值预报概论。本书可供气象、水文和海洋专业人员以及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和研究生参考。×××《云物理学简编——云、雨和人工造雨》(英)B.J.
    3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理论及其进一步研究
    李崇银
    1984(4):1-9.
    [摘要](2291) [HTML](0) [PDF 662.97 K](1401)
    摘要: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最初是由 Charney和 Eliassen 以及 Ooyama 提出的。CISK 理论的实质是天气尺度的低压扰动和小尺度积云对流间的相互促进。也正是由于考虑了台风发生发展过程中低压扰动和积云对流间的正反馈过程,CISK 概念能较好地解释台风发生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并成为目前公认的台风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CISK 理论的出现也不是偶然的,它是台风天气学和动力学发展的结果。CISK 理论之前的许多天气学分析已经指出,水汽凝结加热对于台风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的作用,而且 Riehl 和 Malkus等又将“热塔”(hot tower)概念引入台风研究,认为台风中的凝结加热主要来自为数不多的深厚积云塔(其云顶可达12公里以上)。在理论上,CISK 之前已有了静态(steady-state)理论,即将台风作为一个对称的,自由转动的涡旋处理。静态理论不仅说明了台风系统中风场、气压场和温度场
    4  二氧化碳与气候的最近研究结果
    J.F.Royer 史国宁
    1984(4):10-14.
    [摘要](1246) [HTML](0) [PDF 575.44 K](978)
    摘要:
    对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不断增加,人们通常从两方面去进行研究。1.预测二氧化碳含量的未来增加趋势。这一方面要用到经济发展模式以计算未来工业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对大气、海洋、生物圈、沉积物等中二氧化碳的储存量及其相互交换进行细致的测量,以建立二氧化碳的循环模式。2.预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增加对气候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后显然会影响到辐射的传输。其中第二个问题与气象学者和气候问题研究者的关系特别密切,迄今对此已有大量的研究,即以二氧化碳对气候影响的理论研究来说,近几年来所发表的研究成果已不下数百篇。本文归纳各家研究成果,指明要点,分别异同,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评述。
    5  关于国际季风试验中南亚夏季风暴发的若干初步成果
    徐蕾如
    1984(4):15-19.
    [摘要](1018) [HTML](0) [PDF 450.65 K](1023)
    摘要:
    七十年代有三次国际季风试验,即1973年印-苏季风试验,季风-77和季风-79。由于季风是与大范围环流调整相联系的区域性环流现象,而我国南方的夏季风又与南亚夏季风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这些试验成果,也是我国气象工作者所关心的。这里着重介绍与季风暴发阶段有关的问题。这也是全球大气研究计划 FGGE 的分计划——夏季季风试验(MONEX-79)的主要目标之一。近年国外关于季风暴发的研究比较集中在:一、季风暴发时的大范围环流调整,着重于中低纬间和两半球间的相互关系;二、与印度夏季风暴发有密切关系的跨赤道低空急流,关于它的成因研究着重于赤道两侧气压差与急流形成的关系;三、季风暴发时在阿拉伯海上出现的季风“起暴涡旋”(onset vor-tex),它的作用和成因。
    6  联合机场天气研究计划
    葛润生
    1984(4):19-24.
    [摘要](1367) [HTML](0) [PDF 538.69 K](1094)
    摘要:
    1982年夏季,由 NCAR(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芝加哥大学主持,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国际机场的周围,实施了联合机场天气研究(JAWS)的现场探测试验。这次现场探测试验集中了天气多普勒雷达、激光多普勒雷达、仪器飞机及地面自动气象站PAM 系统等先进的探测仪器设备,有12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和各类技术人员参加,着重对严重影响飞机起飞和降落过程的下击暴流(Downburst)、阵风锋(Gust)、风切变等天气现象进行探测研究。这项研究工作与航空飞行保障密切相关,因此得到联邦航空局(FAA)、宇航局(NASA)和国家海洋大气局(NOAA)等部门的大力资助,且在今后的数年内,FAA、NASA 等部门准备提供较多的经费来支持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文着重介绍 JAWS 计划产生的背景、JAWS 现场探测试验的仪器装备和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一些初步结果。
    7  关于大气环流主要思想的发展
    E.N.Lorenz 辛宝恒
    1984(4):24-26.
    [摘要](1471) [HTML](0) [PDF 274.28 K](976)
    摘要:
    在过去的三个世纪内,有关大气环流的主要思想是以阶段性的方式得以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每一阶段的开始都是以系统地阐述一种新的理论概念为其标志的。而在每一阶段的后期,当着这种新的理论概念得到公认的同时,又由于新的观测事实的出现而说明该理论概念在一些方面是错误的。本文分四个阶段来叙述。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的开始时间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叶。我们知道,已经被普遍接受的信风理论是由天文学家 Halley(1686)系统阐述的。由于有一颗慧星用他的名字作了命名,所以至今人们都还记得他。Halley 曾仔细地注意到在三个分隔开的大洋中存在着相似的风系,并对此给出了一个普遍的解释。他认为太阳的加热是大气运动的原始驱动力;他相信太阳加热作用在低纬会引起空气的上升
    8  诊断大气环流变化的E-P通量
    黄荣辉
    1984(4):27-30.
    [摘要](3939) [HTML](0) [PDF 280.27 K](2904)
    摘要:
    1.引言在六十年代以前,在大气环流的诊断研究中,特别是在扰动与基本气流相互作用中都是应用动量通量及热量通量。在六十年代初,著名气象学家 Ch-arney 提出用波的折射指数来描述行星波在垂直切变基本气流的传播。与此同时,Eliassen 和Palm 也提出一个与动量通量及热量通量相关联的能量通量矢量来表征行星波在切变基本气流的传播。在七十年代,许多研究定常行星波的学者都用Eliassen 和 Palm 原来所定义的能量通量矢量来表征波的垂直及侧向传播。例如,Matsuno,Kasa-hara 等,Hayashi 和 Golder 都是应用能量通量矢量来表征定常行星波的传播。然而,当波在具有切变的基本气流中传播,波的能量是不守恒的。Anderew 和 McIntyre 从位涡
    9  长期天气预报线性自回归模式的拟合
    么枕生 赵颂华
    1984(4):30-36.
    [摘要](1361) [HTML](0) [PDF 604.46 K](1069)
    摘要:
    本文总结了平稳时间序列线性自回归模式拟合的各种方法。线性自回归模式的参数是由Durbin 的逐步递推过程进行估计的,该模式的阶数通过 t 检验或 F 检验予以选定。文中还给出用于月降水量预报的说明性实例。
    10  应用地球静止卫星资料估计热带气旋降水量的方法
    L.E.SpaydJr. R.A.Scofield 陈善敏
    1984(4):37-42.
    [摘要](1327) [HTML](0) [PDF 1.94 M](1033)
    摘要:
    一、引言本文介绍用地球静止业务环境卫星(GOES)资料,估计飓风和热带气旋降水的一种方法。Scofield和 Oliver(1977,1980)曾提出对流性天气系统产生洪水的一种降水量估计的方法。Scofield 和 Oliver 的方法是利用每半小时一张的 GOES 可见光和红外云图进行手工处理的方法。美国国家环境卫星局天气分析科自1978年开始,一直将 Scofield/Oliver 方法用于业务。每半小时一次的降水量估计结果送到相应的国家天气局预报室,用于监视强降水情况和发布洪水警报。1978年开始 Scofield/Oliver 对流方法已经用于飓风和热带气旋的业务预报中。这种方法已被证明,对于发展的对流性冷云顶降水是很准确的。而对流降水方法对于预报暖云顶雨带产生的降水量,以及中心密蔽云区中的降水分布是很不准确的。
    11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产品的自动处理和六—十天的延伸预报
    丁金才 朱永禔 姚志展 郭永润
    1984(4):42-47.
    [摘要](1594) [HTML](0) [PDF 332.16 K](1081)
    摘要:
    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简称 ECMWF)的全球原始方程15层模式是目前公认的最佳模式。我台每天经由中央台接收3—5天的北半球500mb高度预告的格点资料。在 ECMWF 产品的应用方面,我们做了两项工作:ECMWF 产品在电子计算机上的自动处理和北半球500mb 高度六—十天的延伸预报。一、ECMWF 产品在电算机上的自动处理目前,中央台逐日向各地气象台、站转发ECMWF 的北半球500mb 2—5天的形势预告图。由于传真图上无高度值,给预报产品的应用带来了许多困难。因此不少气象台站在接收传真图的同
    12  二氧化碳切片法测定静止卫星的云风
    斯公望
    1984(4):47-51.
    [摘要](1332) [HTML](0) [PDF 382.93 K](1141)
    摘要:
    二氧化碳切片法(CO_2 slicing method)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空间科学和工程中心(SSEC)研究出来的一种最新的测定静止卫星云风的方法。静止卫星云图的云风测定是最新的测风方法之一,它可以获得广大热带海洋地区无无线电测风观测区域的风的资料。从云的移动来测定高空风是最古老的测风方法之一。在1896—1897年期间的国际云年已热衷于云飘浮的天气学观测,并由此而得出月平均环流。但是随着无线电测风和探空的发展,云风的观测已逐渐不用。随着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以及数值预报上为了改进初值的需要,利用静止气象卫星得到的每半小时一张云图进行云风测定的工作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在第一次全球大气研究计划全球试验(FGGE)期间,美国国家环境卫星局(NESS)测定了 GOES静止业务气象卫星的云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SSEC 测定了 GOES 静止业务气象卫星热带区域
    13  雨影——动力学因子
    B.W.Atkinson 陆同文
    1984(4):51-53.
    [摘要](1199) [HTML](0) [PDF 229.44 K](1020)
    摘要:
    某一地区单位时间内的降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气流(在不同尺度上)、云物理和地形等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子中每个因子对降水分布的影响,在本世纪内都作过研究。例如,约在60年前卑尔根学派就论述过大范围带状降水区往往可归结于锋面的存在(Bjerknes 和 Solbery,1921)。最近的工作虽已得出锋面降水区内较小尺度结构的资料,但与锋面相联系的天气尺度降水区的最初观点并不是完全无效的。在近30年中,云物理学在气象界已经非常普及(Mason,1971)。在这一时期的早期,微物理学的研究还极少,但在最近10年左右,云动力学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重点。与此密切相关的山地对降水影响的研究,继三十年代 Glasspoole(1938)(?)的经典性研究之后,Browning(?)和 Browning(1979),Bader 和Roach(?)又在这方面作了大量而有成效的研
    14  美国第七届气候诊断年会
    王绍武
    1984(4):53-54.
    [摘要](1081) [HTML](0) [PDF 174.17 K](1030)
    摘要:
    关于美国第三届到第六届气候诊断年会的情况,过去曾做过介绍。第七届年会于1982年10月18—22日在科罗拉多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召开。这次会规模比前几届略大。会议共分八个组:1.1982年9月—1983年8月的气候振动 10篇2.行星尺度环流特征 8篇3.冰雪、降水、气候资料 7篇4.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一) 10篇5.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二) 9篇6.厄·奇冲火山爆发的影响 9篇7.可预报性与预报关系 6篇8.预报模式 6篇总共65篇论文,海气相互作用是一个主要的议题。事实上,从海洋、气象条件的变化已经证实,1982、1983年是一个非常强的厄·尼诺年,而且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83年夏季。下面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介绍会议文集所反映的一些主要内容。
    15  大气中的生物冰核
    陈汝珍
    1984(4):54-62.
    [摘要](1567) [HTML](0) [PDF 619.84 K](1018)
    摘要:
    众所周知,雨、雪、冰雹的形成与云中冰相的生成和发展有密切关系,而云中冰相的生成,在温度不太低时,是与被称作“冰核”的杂质有关的。几十年来,气象学家对大气中的成冰核进行了许多研究,为核成分和核源问题提供了大量重要的线索。一般认为,冰核的主要来源有:地面土壤微粒,矿物尘埃,工业烟尘,火山爆发的火山灰以及流星尘埃和海洋来源等。这些核源的冰核一般在—10℃以下活化。但温度高于—5℃的云中有时观测到也会产生冰晶。在火山较多的太平洋沿岸观测到的大气冰核浓度也并非很高。所有这些,说明冰核的来源和性质实际上还不真正清楚。Soulage 在1957年首先发现生物物质可以作为大气冰核,曾报道过细菌在云室中可以成为冰晶的核心。Vali(1968)发现含有大量有机物质的天然土壤比单纯的粘土土壤有更好的成冰活性。Schnell和 Vali(1972,1973)报道了在天然生长的植物的分
    16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病虫气象研究概况
    赵圣菊
    1984(4):62-64.
    [摘要](998) [HTML](0) [PDF 272.57 K](1072)
    摘要:
    农作物病虫气象是研究农作物病虫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学科。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这一学科的研究,已经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其中有不少是过去工作没有涉及到的或报道不多的新内容,这说明病虫气象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长足发展。目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病虫发生消长和外界天气气候条件的关系;二是研究病虫的农业气象预测。本文对近年来农作物病虫气象研究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并相应地提供部分国内有关文献以供参考。一、病虫发生消长和外界天气气候条件关系的研究外界天气气候条件与病虫的发生消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可以直接影响病虫的生长、发育、生存、繁殖,从而造成病虫不同的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
    17  我国作物冷害研究的进展
    王书裕
    1984(4):64-75.
    [摘要](1151) [HTML](0) [PDF 1.10 M](1036)
    摘要:
    一、概况在作物生育期里,因为温度低(0℃至20℃)而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并引起减产的自然灾害,称为冷害。我国南北方都有冷害发生,而尤以北方为严重,近年的几个严重冷害年,东北地区粮食和大豆的减产幅度高达百亿斤以上,其中减产最严重的是水稻、高粱,其次为玉米、大豆、谷子,并且因降低种子质量影响第二年的生产。所以,作物冷害是影响地域广、减产幅度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冷害的研究开始较晚。竺可桢于1964年在“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了冷害影响的存在。同年,冯绍印、朴昌一对吉林省延边地区水稻产量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分析中,提出了冷害的概念及歉收年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温度指标,并按照其出现的时间和危害特点划分为
    18  彭曼公式风函数的应用
    RichardH.Cuenca MartinT.Nicholson 唐德富
    1984(4):75-80.
    [摘要](1534) [HTML](0) [PDF 513.75 K](1126)
    摘要:
    引言当现有资料充足时,计算蒸散量(ET)的彭曼(Penman)综合公式是一个理论可靠且应用广泛的公式。这个公式把 ET 分为能量平衡和空气动力学两部分而把吸收太阳能和平流能的效应分开。空气动力学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来自经验的风速函数,它与第二部分相乘。第二部分是饱和水汽压与环境或露点水汽压之差,这个差值叫饱和差。测定 ET 时,可将风函数与计算的饱和差进行验正。然而,计算饱和差的方法很多,其结果各不相同。因此,在实践中,计算饱和差的方法必须与所要使用的特定的风函数相一致。由于在饱和差的计算上概念不清,所以用这个公式时往往出现不确切和误差,计算饱和差的方法,至少有六种。因为风函数是用饱和差由经验得出的,所以风函数的大小和形
    19  农业气象观测所必须的观测量
    И.Г.Грушка А.И.Муница 林葆威
    1984(4):80-84.
    [摘要](1057) [HTML](0) [PDF 404.02 K](1027)
    摘要:
    农业气象观测的最优化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必须考虑观测目的、天气气候变化和农业对象的地区性与统计结构。它本身包括以下几个问题:确定农业气象观测的允许误差;评定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解决气象观测合理的时空分布。一般来说,农业生产过程可以表达为(dД)/(dt)=f(M_t,W_t,R_t) (1)Д——由 t 时刻前的环境条件所决定的最高产量(潜在产量),它等于Д=integral from t to t_0 f(M_t,W_t,R_t)dt (2)M_t,W_t——在 t 时刻的农业对象和环境状况;R_t——在同一时刻农业措施的影响;t_0——t的初始时刻。
    20  ADAS——由微型计算机控制的一种通用大气数据获取系统
    David B.Call Alvin L.Morris 张菊生
    1984(4):84-86.
    [摘要](1195) [HTML](0) [PDF 249.11 K](980)
    摘要:
    本文描述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的一种新的数据获取系统,它可以作为一些气象观测系统如自动气象站、用作二级标准的气象传感器以及系留气球或自由气球探测系统的核心设备。一、概述大气数据获取系统(ADAS)是一种小型的通用系统,它由 Z-80微处理机、可编程序的频率计数器、可选择的超高速数理芯片、几块 ROM 片、纸带读出器、发光二极管数字显示器、键盘、几个输入/输出端口、经纬仪接口组成,还带有供比较用的 HP-97计算器和盒式磁带记录器。与 ADAS 配合使用的各输入装置必须提供音频信号,此信号的频率是所测变量的测值的函数,由可编程序的频率计数器测出。参考频率和各种校准系数,通过键盘或纸带输入,然后由微型计算机计算所测气象变量的取样值并进而算出各种导出数
    21  利用电话交换网的微型计算机气象观测资料自动收集系统
    M.J.Hassett 郝望
    1984(4):86-88.
    [摘要](1160) [HTML](0) [PDF 250.71 K](1024)
    摘要:
    一、引言整个澳大利亚有400个合作观测站代气象局进行气象观测,非全天工作的合作观测员不作为气象局的雇员,但气象局给以津贴,一般他们是邮局人员、农民、灯塔管理员、度假地管理员等。每天观测多达7次,大多数情况下观测结果都作为普通电报或加急电报或电传电报传递给气象局。由于电报费用上涨,计划用一种“电话观测收集系统”(TOCS)使借助电话网来自动收集这些观测结果。TOCS 系统将由约260个边远站和4个中心站组成。合作观测员把观测结果送入边远站,并在那里一直存储到中心站来电话询问,这样观测资料就迅速地传到中心站,通常费用为一次市内电话费。此系统完全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节省费用
    22  一种新的CMOS微机控制的数字式气压表
    David B.Call 章育仲
    1984(4):88-90.
    [摘要](1130) [HTML](0) [PDF 256.89 K](971)
    摘要:
    七十年代搞气象观测自动化时,大气仪器研究(AIR)公司已感到电子气压表的性能不甚理想。对机械式气压表多年来的研制与改进经验,并没有在电子式气压表中得到直接应用。许多研究小组证明了市场上通用的气压表存在着严重的稳定性问题。当实验室电子气压表应用于严酷的野外环境时,由冲击振荡及温度极值所造成的传感器误差一般为3—5mb,而这种传感器的精度要求为0.1—0.5mb。AIR 公司为满足气象界的需要研制了一种用低功率 CMOS 微型计算机控制的数字式气压表,型号为 AIR-DB一1A。在用电池供电时,它的功耗低于100毫瓦。这种仪器坚固、稳定,可以标准气压单位(mb 等)提供数字数据,全部检定工作及温度补偿由一自动校准装置按软件进行。
    23  气象观测(Ⅳ)
    布鲁斯W.阿特肯森
    1984(4):90-92.
    [摘要](1159) [HTML](0) [PDF 241.25 K](1016)
    摘要:
    Routine upper-air observation by radiosonde is restricted to temperature,humidity,pressure,and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at selected levels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an altitude of about 18kilometres.Above that level rocket sondes are used.Data on other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particularly clouds——are available with the use of sferic equipment,radar,satellites,andaircraft.Sferic measurements When lightning flashed in a thunderstorm,electromagnetic waves are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