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从孤立子(soliton)到偶极子(modon)看大气非线性波研究的进展
    刘式适
    1989(3):1-7.
    [摘要](1402) [HTML](0) [PDF 474.94 K](1246)
    摘要: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大气非线性波的研究,着重说明孤立子理论和偶极子理论。从这些理论研究的进展看出,非线性波的研究与了解大气运动的规律和实质有很重要的关系。
    2  国外海-气相互作用研究概况
    吴忠祥
    1989(3):7-15.
    [摘要](1227) [HTML](0) [PDF 790.45 K](1153)
    摘要:
    一、引言大气通过吸收海洋放出的长波辐射、水汽凝结过程以及热传导过程,从海洋获取能量,改变其运动状态,并通过风场的作用把动能传给海洋,引起海洋能量的重新分布。由于海洋的惰性很大,它在气候系统中起“飞轮”作用。本世纪初,曾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1920年,Helland-Hansen
    3  变化中的大气
    Jill Jaeger 曾晓梅
    1989(3):16-25.
    [摘要](1397) [HTML](0) [PDF 836.17 K](1155)
    摘要:
    1.引言人类正在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改变着地球的面貌,这种变化发生在不同的空间与时间尺度上。例如在近几百年中,大片森林变成了农田,其总面积大得惊人,估计仅热带地区就还保持9—24.5百万公顷/年的毁林速度。又例如城市化引起的变化:地面特征的改变,城市空气中的灰尘与废气排放,余热
    4  大气科学的国际合作与变化中的大气
    G.O.P.Obasi 章育仲
    1989(3):25-31.
    [摘要](1133) [HTML](0) [PDF 595.59 K](1169)
    摘要:
    自十九世纪后期以来,在世界范围资料交换的基础上,已有可能由直接仪器测量来估计地球的平均地面温度。这些年来,提供温度记录的观测站在逐渐增加。有了这些温度记录,就有可能确定温度趋势。100年来的温度趋势曲线表明温度呈增暖的趋势,而去年(即1987年)是仪器记录上记载的最暖的一年。
    5  空气污染物的远距离输送
    G.A.Persson 许继武
    1989(3):31-36.
    [摘要](1493) [HTML](0) [PDF 510.36 K](1213)
    摘要:
    一、引言七十年代初,跨越国界的空气污染已成为一个国际政治问题。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第一次在广泛政治舞台上把注意力集中到空气污染上。瑞典提出了一项关于二氧化硫排放和有害的环境影响之间的联系的研究。1969年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也讨论了空气污染问题。然而关于这个问题更
    6  Petterssen锋生函数的推广及其与垂直运动强迫项的关系
    D.Keyser 杨雪亚
    1989(3):36-49.
    [摘要](1583) [HTML](0) [PDF 1.02 M](1109)
    摘要:
    Petterssen 的锋生方程,建立了水平位温梯度大小的拉格朗日变率(称为锋生函数)与水平速度场中运动学不变属性间的关系式。根据标量锋生函数的空间分布推断锋区中垂直环流的存在,在天气业务中是不罕见的。另一方面,Hoskins 及其同事引入了一种准地转ω方程,其中动力强迫项与 Q 矢量的水平散度成正比。所谓 Q 矢量,定义为矢量水平位温梯度沿地转气流的拉格朗日变率。Q 矢量的形式,启发我们把 Petterssen 锋生函数推广成适用于矢量水平位温梯度的情况。这种推广后的锋生函数称为矢量锋生函数,包括新引入的水平位温梯度方向的拉格朗日变率表达式。
    7  对流尺度相互作用动力学
    James F.W.Purdom Perter C.Sinclair 董家斌
    1989(3):50-55.
    [摘要](1345) [HTML](0) [PDF 496.17 K](1176)
    摘要:
    1.引言Bohan(1981)用高分辨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制作的影片指出了对流尺度相互作用(CSI)(Purdom,1979)在决定深厚对流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CSI 与降水对流风暴产生的外流边界有直接联系,表现为这些外流边界(弧状云线,Purdom,1973)与其它对流区、对流线以及边界的合并
    8  降水预报质量评价指标及其技术经济效益探讨
    刘用则
    1989(3):56-61.
    [摘要](1374) [HTML](0) [PDF 452.32 K](1070)
    摘要:
    降水是发生在大气中的自然现象,对它的预报是气象台站重点研究的项目之一。预报的准确性和传递的迅速程度与经济部门利用预报趋利避害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我国属季风气候,降水时段明显,是一多暴雨的国家,较纬度相当的美国雨量为大。
    9  黄渤海大风预报诊断研究的进展
    辛宝恒
    1989(3):62-65.
    [摘要](1399) [HTML](0) [PDF 335.44 K](1130)
    摘要:
    在国家气象局支持和协调下,北方四省市(辽宁、山东、河北、天津)、中央气象台及有关台站的联防会议积极推动和促进了黄渤海大风预报业务和科研工作。如今,这种业务上的联防会议已举办过十三届了。对历届会议上所交流的材料以及尽可能收集到的材料进行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
    10  非线性影响——短期气候扰动的关键
    B.G.Hunt 曾晓梅
    1989(3):66-73.
    [摘要](1365) [HTML](0) [PDF 623.73 K](1055)
    摘要:
    目前,我们对于非线性相互作用在气候系统的空间与时间变化性方面所起的作用了解得很少。所以,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模式,试图对非线性因素获得进一步的了解。用该模式模拟年际变化,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得非常好。超长期积分(十万年)表明,仅非线性因素就能引起显著的气候异常。但是,该模式中的非线性因素不能产生持续的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小于一年的外部强迫不会产生超过2年的气候扰动。文章最后指出,即使对模式气候进行很大的太阳辐射调制,非线性因素也能间歇性地干扰这种调制。这就表明,根据这种气候振动中断,就对太阳所致的气候振动持否定态度应该重新评价。
    11  中国东海热量平衡的季节变化
    石井哲雄 近藤纯正 梁洪海
    1989(3):74-79.
    [摘要](1359) [HTML](0) [PDF 427.10 K](1218)
    摘要:
    研究了中国东海及其周围海域热量平衡的季节变化。冬季,显热、潜热都以西南诸岛的近海为最大,海面放出的热量以潜热形式为主。冬季的太阳辐射量以在云量少的台湾以南和黄海为大;在云量多的西南诸岛近海为小。夏季太阳辐射量各地差异不显著。根据海面太阳辐射、长波辐射、显热和潜热各项通量求得的大气-海洋间的年平均净的热输送是向上的,故海洋向大气放出热量。为补充这部分热量散失,有从周围海域向东海和黄海流入的能量,其流入量年平均约7.4×10~(13)!。如换算为单位面积值,相当于58Wm~(2-)。
    12  全球云的辐射过程的实验观测
    浅野正二 祁纯阳
    1989(3):80-86.
    [摘要](1256) [HTML](0) [PDF 554.67 K](1142)
    摘要:
    一、引言作为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推进的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的一环,已经有几个国家正在实施关于云和辐射的实验观测计划。日本的 WCRP—气候变迁国际合作研究计划是在1986年8月由测地学审议会向有关大臣建议后而开始实施的。其中“云的分
    13  气象资料综合处理系统的概况及应用
    岡野诚 杨宝珠
    1989(3):87-94.
    [摘要](1291) [HTML](0) [PDF 611.13 K](1061)
    摘要:
    日本气象厅于1987年更新了做数值预报的计算机系统。下面,就此次更新后的数值预报系统的概况及预报业务的改善情况加以介绍。
    14  空气离子使水膜蒸发速率增大
    N.N.Barthakur S.Bhartendu 毛光伶
    1989(3):94-97.
    [摘要](1412) [HTML](0) [PDF 422.93 K](1152)
    摘要:
    1.前言暴露于单一极性空气离子下的水分蒸发速率增大,这一现象是由 Krueger 等(1958)在一次有关离子杀菌效应的试验中首次观察到的。在这之前,人们也发现,液体表面上施加一电场能增加极性液体如水和乙醇的蒸发速率;至于象苯和四氯化碳这样的非极性液体,没有观测到这样的效应(Miura,1953)。Hart 和 Bachman(1968)研究了水、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