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从CAS-X看国际大气科学动态
    章基嘉
    1990(5):1-5.
    [摘要](1043) [HTML](0) [PDF 411.97 K](1008)
    摘要:
    世界气象组织大气科学委员会第十次届会(WMO/CAS-X)于1990年4月17-28日在联邦德国的古城奥芬巴赫(Offenbach)召开.我局派出三人代表团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回顾了大气科学各分支四年来的主要进展,讨论并修订了WMO第三个长期计划(1992-2001年)第二部分第三卷大气科学研究和环境计划,邀请有关方面专家作了“大气污染及其影响”,“热带气象学进展”,“平
    2  探索气候变化的沸腾区
    Peter J.Webster 李林
    1990(5):5-9.
    [摘要](1167) [HTML](0) [PDF 400.53 K](1017)
    摘要:
    一、预报气候系统的变化分析表明,地球大气的年变化有偏离其正常变化的现象.在最近十年里,气候系统中出现了大量的异常现象.1982-1983年间,洪水席卷了南美洲西海岸;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有记录以来最长和最严重的干旱,由于干旱,这两个国家出现了森林火灾;在南亚,1987年的夏季季风很弱,很可能是近百年来最弱的一年;1988年又轮到美国遭受干旱之苦.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气候异常现象通常伴随着经济的衰
    3  对天气的不可预报性的看法
    Tim Palmer 吕越华
    1990(5):10-14.
    [摘要](1207) [HTML](0) [PDF 442.56 K](1032)
    摘要:
    紊乱论(Chaos theory)中很大一部分源于对地球大气属性的理解.当今,众多气象学家正应用紊乱论评价气候和天气预报的可靠性程度.本文论述天气和气候的不可预报性问题
    4  大气环流模式中陆面过程的参数化及其敏感性研究
    刘晓东
    1990(5):14-23.
    [摘要](1206) [HTML](0) [PDF 744.72 K](1196)
    摘要:
    本文就大气环流模式中引入陆面过程的各种参数化方法及大气环流和降水对各种陆面过程的敏感性研究进行了综述.首先指出大气环流模式中引入陆面过程的必要性;然后介绍了大气环流模式中陆面过程参数化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大气对陆面过程的敏感性;最后是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5  近年来我国暴雨中尺度系统研究的某些进展
    彭才焕
    1990(5):24-29.
    [摘要](1319) [HTML](0) [PDF 538.35 K](1108)
    摘要:
    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我国气象学者对暴雨中尺度系统研究的某些进展,涉及有关暴雨中尺度系统及其触发机制、动力学、热力学、数值模拟、微物理结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分析问题,并分析了暴雨中尺度系统的研究前景.
    6  未来气候变化的经验估计
    М.И.Будыко 孙长先
    1990(5):30-35.
    [摘要](1328) [HTML](0) [PDF 568.75 K](1014)
    摘要:
    本文叙述了在人为原因引起变暖情况下,一种预料气候条件变化的估计方法.该方法没有使用气候理论模式.
    7  气候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渐渐增加的响应
    R.J.Stouffer S.Manabe K.Bryan 顾秋瑾 刘金达
    1990(5):36-39.
    [摘要](1210) [HTML](0) [PDF 370.44 K](991)
    摘要:
    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瞬变响应是某些研究工作的主题.在这些研究中所使用的模式都考虑了洋流的热量输送作用,与Hansen等(1988)使用的模式不同.在此,我们利用NOAA/GFDL新近开发的耦合模式计算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的影响.模式的响应出现了很明显的未预料到的南北半球不对称.在具有深厚垂直混合的南半球的绕极海洋中,海平面的气温增加是很缓慢的.在模式的北半球,海平面气温变暖很快,并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北大西洋北部,海平面气温增加是相对缓慢的,这是由于这里温盐环流变弱.
    8  全球气候变化
    韩起
    1990(5):39-44.
    [摘要](1350) [HTML](0) [PDF 550.69 K](1041)
    摘要:
    一、综述世界气候是一个动力体系,它受所有时间尺度的自然变化的制约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知道,在过去百万年间,在冰河期和间冰期之间,仅仅由于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的微小变化,便使气候发生了变化.因此,人类活动引起的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报问题涉及到对自然变化的理解和预报.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就是针对这两个问题而制定的.
    9  对全球变暖的一些看法
    R.S.Lindzen 吕越华
    1990(5):44-48.
    [摘要](3069) [HTML](0) [PDF 468.75 K](1093)
    摘要:
    1.引言我们对全球变暖可能引起危害的适度评价主要取决于确定这种危害的真实程度如何. 最近大家才认识到对变暖这个问题是有怀疑的.但是不论真实情况如何,对这个问题也有非同寻常的极端主义观点.虽然经常获悉生态环境变化令人震惊,但是随之而来的怀疑主义并没有销声匿迹.由于承认对变
    10  陆面过程对气候模式中的水分收支的影响
    D.A.Warrilow E.Buckley 陈志荣
    1990(5):48-55.
    [摘要](1154) [HTML](0) [PDF 595.78 K](1097)
    摘要:
    近些年来,在英国气象局大气环流模式(AGCM)中进行了陆面参数化的研究.例如,引入更逼真的水文学、多层土壤温度和植被冠层对降水的拦截和蒸发.全球固定的陆面参数已被地域性变化量所替代.本文主要讨论它们的推导,给出某些分布场.讨论了两组AGCM试验的结果,表明植被冠层过程和各种陆面参数对模式模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这些包括水分循环增强和在赤热的沙漠地带的地表温度日变程明显增大.
    11  根据GMS-IR观测资料推断的大尺度云场分布及其季节变化
    児玉安正 浅井富雄 李永康
    1990(5):55-63.
    [摘要](1442) [HTML](0) [PDF 787.86 K](1188)
    摘要:
    本文利用GMS-IR云图资料研究了90°E-170°W,50°S-50°N范围内云的分布和云季节变化的大尺度气候学特征.定量描述了自1984年6月至1986年6月3年间(1984年6月除外)云顶高度在700hPa以上的大尺度云场分布及其季节变化.通过算得高云量(云顶高于400hPa)与高、中云量(云顶高于700 hPa)的比率以及考察被云覆盖的1°×1°区域内云顶高的标准差研究了云顶高度和云型的分布和季节变化. 研究结果表明,最大云量(~4/10)区分布在150°E以西的热带,次大云量(3/10~4/10)区分布在中纬度的气旋路径带,最小云量(1/10~2/10)区在副高附近.年平均云顶高度在热带高于中纬度.在两半球中纬度的气旋路径带上,云顶高度差异悬殊:最低纬度气旋路径带上的平均云顶高度大大高于其他气旋路径带上的平均云顶高度. 热带季风区内云量的年变化很大(2/10~4/10).此外,在热带季风区大陆及其邻域(大约1000km以内)冬季云顶高度明显降低.这表明在冬季深对流活动在那里受到强烈抑制,可因冷流而加强的强对流活动限于远离大陆的区域.在冬季,自中国南方至日本这一副热带季风区也可观测到云顶高度的降低.在中国南方和东海,云顶高度大的季节变化伴随着云型显著的季节变化:暖季为深厚对流云,冷季为层状中云.除了热带和副热带季风区,深厚对流云在夏季亚洲大陆上甚至可出现在50°N的较高纬度且高云量增加达2/10.这与澳大利亚大陆明显不同,在那里除热带季风区外,全年高云很少(~0.5/10).
    12  中国南海海面温度与热带气旋
    В.Д.Пудов С.А.Петриченко 吴友法
    1990(5):64-66.
    [摘要](1279) [HTML](0) [PDF 285.43 K](1177)
    摘要:
    本文引用了有关中国南海海面温度、空间特征尺度及其变化的均方值的试验资料,发现在西南海域近海岸处有一个上涌流.分析了该海域23年中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指出了近海岸上涌流在遇有热带气旋侵入时对越南南部的保护作用.
    13  在台风分析中更好利用GMS资料的技术开发
    张勤
    1990(5):66-71.
    [摘要](1216) [HTML](0) [PDF 342.77 K](1130)
    摘要:
    一、前言总务部气象卫星室、预报部业务科及气象卫星中心数据处理部等几个单位于1987年5月起联合实施了“台风分析技术的开发”.这项开发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更有效地将静止卫星GMS观测资料用到热带气旋的分析中去,开发新的分析技术和改善现行技术.
    14  冰雹预报方法
    Л.М.φедченко 冯瑞炤
    1990(5):71-75.
    [摘要](1549) [HTML](0) [PDF 377.25 K](1074)
    摘要:
    引言在苏联,为了保护农作物免受雹灾,每年要在1千多万公顷的面积上进行大规模防雹工作,为此需要深入研究可靠的冰雹预报方法.目前,研究人工影响雹云的方法是根据冰雹的结构和强度来分类的.为了提高防雹的效益,不仅要求改进有无冰雹的预报,而且必须建立较详细的预报冰雹发展的中尺度区域、强度和类型的方法.
    15  冰核活性细菌对作物霜冻的影响
    冯玉香 羽生寿郎 祁纯阳
    1990(5):75-79.
    [摘要](1223) [HTML](0) [PDF 333.94 K](1050)
    摘要:
    一、引言作物发生霜冻的临界温度不仅因作物的种类而异,也随作物的生育期不同而发生显著变化.一般认为这是由于作物的耐寒性随季节和生育期而变化的缘故.也就是说,通常只看到温度对植物影响的重要性,然而,植物体上附生了微生物以后则提高了其冻结温度这一问题却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年来,有关冰核活性细菌(Ice Nucleating
    16  GAPEX:地基大气廓线测量试验
    W.L.Smith 孙阳
    1990(5):80-87.
    [摘要](1239) [HTML](0) [PDF 651.56 K](1130)
    摘要:
    1988年10月29日至11月4日的一周内,在丹佛的Stapleton国际机场进行了地基大气廓线试验(GAPEX).GAPEX的目标是用最新的遥感探测器获取和分析大气温度与湿度廓线资料.探测器包括6光谱通道被动微波廓线仪(MWP)、能提供1500个以上光谱通道的被动红外高分辨率干涉仪探测器(HIS)、以及主动无线电声学探测系统(RASS).用交叉台链(Cross-Chain)LORAN大气探测系统(CLASS)为现场热力学观测提供研究质量保证,用来检验3种遥感探测器中每一种的准确度和分辨率特性.本文给出这一试验项目的初步结果,向气象界通报GAPEX外场试验阶段所取得的进展.这些结果也显示了这种准确性高、连续运行的热力学廓线系统配合NOAA未来的业务用风廓线仪使用的良好前景.
    17  海风、海浪及异常海况的监测与预测
    德田正幸 竹田厚 王茂新
    1990(5):87-91.
    [摘要](1692) [HTML](0) [PDF 412.72 K](1189)
    摘要:
    一、引言给沿岸造成灾害的异常海况主要是海风、海浪、潮位及海流等.为了预防沿岸灾害的发生,需对这些海况进行监测和预测.其中最有效的监测方法就是遥感,它可以在大范围获得信息.在现阶段有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就是海风和海浪的监测.关于潮位与海流是用高度仪根据海面状态来测量的,但这种测量方法需准确地测出大地水准面的高度及卫星的轨道,因此,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准确的算法.本文主要论述我们所探讨的海风、海浪的监测、预测方法.在进行论
    18  机载云粒子视频显微镜
    T.Tanaka 韩志刚 刘锋
    1990(5):92-94.
    [摘要](1302) [HTML](0) [PDF 272.13 K](1060)
    摘要:
    研制了一种新的机载云粒子测量系统.系统由三部分组成:云粒子检测部件、图象显示与记录部件和控制部件.装于飞机头部的探测部件由三部分组成:用于调节采样时间的两个快门、步进式疏水镜台以及带有电荷耦合器件(CCD)视频照相机的光学显微镜.根据阴极射线管上的云粒子图象,用目视即刻就可辨认出云粒子的相态(冰和水)、尺寸、形状和数目.云粒子图象可同时记录在视频磁带录相机(VTR)内.飞行之后,图象信号可方便地从录相机中读出,并由粒子图象分析器进行处理,供进一步分析使用. 观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以1.4秒的时间分辨率提供直径范围为5~150微米云粒子的高质量图象.本文对由粒子图象计算得到的液水含量和由J-W热线含水量仪所得值进行了比较.
    19  第五次国际TOVS研讨会概况
    张凤英
    1990(5):95-98.
    [摘要](1122) [HTML](0) [PDF 274.83 K](1028)
    摘要:
    第五次国际TOVS研讨会(ITSC-V)于1989年7月24~28日在法国的图卢兹召开,7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国际TOVS(ITOVS)工作组作为国际辐射委员会(IRC)的一个小组负责召集TOVS用户比较温度和湿度反演方法及其结果,讨论近来的进展,协调未来的活动,以及向WMO提出建议.这里报道的是这次会议的概况,其中包括会议日程、结论及建议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