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5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青藏高原积雪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朱玉祥 丁一汇
    2007, 35(1):1-8.
    [摘要](1896) [HTML](0) [PDF 10.30 M](2671)
    摘要:
    系统地回顾了青藏高原积雪对天气气候影响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了评述。认识到积雪增加将导致亚洲夏季风减弱或爆发推迟,这是通过积雪-季风关系实现的。对反射率和融雪的相对重要性,尚未有一致意见。高原积雪作为一种重要的陆面强迫因子,和副高、阻高、冬夏季风、ENSO、海温等影响中国天气气候的因子有密切关系。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积雪却出现了增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原积雪年代际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我国近年来“南涝北旱”雨型的原因,同时有利于雨型反转时间的预测。
    2  云微物理参数的地基探测反演研究综述
    程周杰 王洪芳 白洁
    2007, 35(1):9-14.
    [摘要](1544) [HTML](0) [PDF 7.63 M](1200)
    摘要:
    云相态、云滴谱分布和云液态水含量作为重要的云微物理参数,对气候变化、天气变化、人工影响天气和飞行安全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云微物理参数的研究已是国际气象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而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简要论述了地基方法在云微物理学研究的优越性,扼要总结了国内外地基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重点概括了云相态、云滴谱和云液态水3个参数的地基反演算法,并予以评价,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为国内云微物理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3  天气和气候之间的桥梁——分数阶导数
    刘式达 时少英 刘式适 梁福明
    2007, 35(1):15-19.
    [摘要](1895) [HTML](0) [PDF 4.85 M](1233)
    摘要:
    天气和气候虽然遵从流体力学规律,但是却显示出随机性,研究天气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必须引入分数阶的导数和积分,从物理上讲不外乎说明天气和气候的随机程度是不相同的。为此提出气候的q(0≤q≤1)阶微商是天气,扩展了Hasselmann的结果。实际资料分析表明,气候距平具有长程相关,比天气有更好的记忆性。气候距平的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有较长的尾巴,较长的尾巴反映了极值气候所发生的频率。
    4  位涡诊断在黄土高原强对流风暴预报中的应用
    井喜 胡春娟
    2007, 35(1):20-25.
    [摘要](1291) [HTML](0) [PDF 7.17 M](1047)
    摘要:
    利用位涡理论,对2004年6月15~16日宁夏、内蒙、陕西、山西和河南出现大范围的强对流风暴和局地冰雹天气过程作了诊断分析。个例分析发现,干位涡空间结构表现为:从风暴区下游到风暴区形成随高度向西倾斜的大值正位涡柱,风暴区形成对流层高层大值正位涡中心和对流层中低层伴有位涡梯度增强的位涡等值线密集区的叠置。对流层低层干位涡场特征表现为,风暴区形成干位涡等值线密集区和风场切变的耦合。对流层低层湿位涡场特征表现为,风暴区形成湿位涡正压项小于0 对流不稳定舌和湿斜压中心以及湿位涡斜压项等值线密集区的耦合。风暴发生前
    5  华南地区干旱气候预测研究
    李晓娟 曾沁 梁健 纪忠萍 谢定升
    2007, 35(1):26-30.
    [摘要](1921) [HTML](0) [PDF 5.02 M](1146)
    摘要:
    选用华南地区15个站近50年的年(季、月)降水资料,对华南地区干旱年景进行分析,并做气候预测。采用极差法计算各站点年雨量的临界值,评定严重干旱年和一般干旱年。分析发现,华南地区年雨量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1961~2003年间,平均4.3年有一个干旱年,14.3年有一个严重干旱年。介绍了几种实际预报中用到的旱涝预测方法:指数曲线方程预报方法、时间序列多周期特征值叠加预报法、综合气候预测方法、最优遥相关分析预报方法。对华南地区未来10年总的旱涝趋势的预测结论是:2005年雨量偏多,2006~2008年偏旱为主
    6  河北省近50年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变化特征
    刘学锋 李元华 秦莉
    2007, 35(1):31-35.
    [摘要](2541) [HTML](0) [PDF 5.62 M](1465)
    摘要:
    利用河北省70个站近50年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省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年际和年代际演变特征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全省及各区域年平均最高气温呈现升高态势,全省大部分地区增温在0.5~1.0 ℃之间。冬季增温幅度最大,春夏季次之,秋季最小;全省70%左右的站点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大于等于30 ℃高温日数呈现增加趋势,80年代到90年代是增幅最大的时段。增加幅度最大的区域是冀东平原区;大于等于35 ℃高温日数各年代平均值变化幅度相对平缓,年际变化则呈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小且增加趋势不明显。
    7  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及其与副热带高压的关系
    曾琮 易爱民 李晓娟 梁巧倩 汪瑛 谢健标
    2007, 35(1):36-39.
    [摘要](1402) [HTML](0) [PDF 4.95 M](1236)
    摘要:
    2004年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只有2个,个数明显偏少,粤西无热带气旋登陆;登陆广东的初台偏迟,终台结束早,登陆时间集中于7月;热带气旋移速快,强度弱(为热带风暴),对广东影响利大于弊。对1951~2004年7~9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月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次数差异较大,最多时一个月有5个,最少时没有。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强度有密切关系,可以将有利于和不利于热带气旋登陆广东的副热带高压各分为3种环流形势。
    8  浙江热带气旋登陆前移动速度变化分析
    俞燎霓 董美莹
    2007, 35(1):40-44.
    [摘要](1297) [HTML](0) [PDF 5.34 M](1037)
    摘要:
    利用1949~2004年登陆浙江的35个热带气旋的资料,计算了热带气旋登陆前24 h和6 h的速度和移速变率。结果表明,登陆浙江的热带气旋60%在登陆前移速加快,28.6%移速基本不变,11.4%移速减慢。从热带气旋登陆前的形势场、引导气流及它的结构和强度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500 hPa形势场的调整和引导气流的大小对热带气旋移速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热带气旋主流入通道的变化、热带气旋之间的互旋等与其移速变化有关。登陆前,热带气旋移速与其强度有一定的关系。
    9  陕北黄土高原近42年气候变化分析
    蔡新玲 王繁强 吴素良
    2007, 35(1):45-48.
    [摘要](1479) [HTML](0) [PDF 3.87 M](1369)
    摘要:
    利用1961~2002年陕北黄土高原16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等资料,对陕北黄土高原近42年的气候变化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近42年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量的变化是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每10年-25.31 mm),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秋季降水变化所引起;气温呈上升趋势(每10年0.26 ℃),各季中以冬季增温最显著;该区20世纪80年代为相对冷湿期,90 年代以后向暖干发展。
    10  东亚季风强度变化对河北省气候的影响
    史印山 池俊成 孔凡朝
    2007, 35(1):49-52.
    [摘要](1460) [HTML](0) [PDF 4.49 M](1116)
    摘要:
    统计分析了1951~2004年东亚季风强度历史变化规律以及东亚冬、夏季季风强度变化与河北省冬季气温和夏季降水的关系。分析表明:在冬季季风强盛阶段,河北省冬季气温以偏低为主;在冬季季风衰弱阶段,河北省冬季气温以偏高为主。夏季季风强度和河北省夏季降水呈正相关,夏季季风强的年份,河北省夏季降水偏多的几率较大,而夏季季风弱的年份,河北省夏季降水一般偏少。夏季季风的强弱与夏季季风来临迟早还存在着联系,夏季季风来临早的年份,则夏季季风强度以偏强为主;夏季季风来临迟的年份,夏季季风强度以偏弱为主。
    11  西藏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危险性区划
    张核真 假拉
    2007, 35(1):53-56.
    [摘要](1418) [HTML](0) [PDF 4.01 M](1168)
    摘要:
    冰雹对西藏农牧业的影响仅次于干旱和霜冻,每年因雹灾造成的农业减产,是影响西藏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西藏30年有关冰雹资料,对西藏地区的冰雹天气和灾情进行了详尽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的藏北、藏南各有1个多雹区;各地冰雹具有季节性强、随季节变化迅速、雹日高度集中、以小冰雹(D<0.5 cm)为主和降雹持续时间短(<10 min)等特点;冰雹造成的危害中部大于东、西部,农区大于牧区。以冰雹的大小和持续时间为主要致灾因子,将西藏高原降雹分为3个灾变等级,并结合冰雹灾情和地表覆被类型,将西藏冰雹的
    12  青海省对流层顶若干统计特征
    陈芳 马英芳 朱西德
    2007, 35(1):57-60.
    [摘要](1425) [HTML](0) [PDF 3.72 M](1015)
    摘要:
    主要利用青海省7个探空站1970~2001年高空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站各类对流层顶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和趋势等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对流层顶的分布特征及其高度、温度变化的基本事实和规律。结果表明:由于不同类型对流层顶在各站的位置随着季节有明显的南北进退,因此,出现频率各异;两类对流层顶的高度不仅有明显的差异,而且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极地类对流层顶高度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热带类对流层顶高度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最高对流层顶与低温相对应,最低对流层顶与高温相对应;热带类对流层顶年平均高度变化呈上
    13  杭州地区大气水分特征及相关问题的初步探讨
    张玉娟
    2007, 35(1):61-65.
    [摘要](1393) [HTML](0) [PDF 5.37 M](1108)
    摘要:
    用1951年1月至2003年12月NCEP/NCAR再分析格点比湿、垂直速度资料,以及杭州站降水量资料,分析了杭州地区对流层整层可降水量、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强度以及地面降水量的演变特点。结果发现,可降水量与低层空气垂直上升运动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且这两者均利于降水的时段,降水量不一定偏多,这说明空中水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对杭州6月大气可降水量的长期变化特征与全球同纬度地区作了对比,发现近53年来,杭州地区6月份降水量处于下降趋势。
    14  起伏地形下重庆市水汽压的空间分布
    杨阳 缪启龙 邱新法 高阳华
    2007, 35(1):66-70.
    [摘要](1302) [HTML](0) [PDF 4.89 M](1098)
    摘要:
    利用重庆市1∶25万电子地图和100 m×100 m分辨率的DEM资料,建立了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的实际起伏地形下重庆市水汽压空间分布模型,计算了重庆市各月月平均和年平均水汽压的空间分布,并完成其制图同时详细分析了重庆市实际地形下水汽压的空间分布。分析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汽压逐渐减小;各月水汽压的最小值出现在东北山区;重庆市水汽压的季节变化很明显。
    15  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前期印度洋海温的关系
    张黎红 王玲玲
    2007, 35(1):71-76.
    [摘要](1603) [HTML](0) [PDF 7.15 M](1149)
    摘要:
    利用近40 a全球海温、500 hPa高度场、300 hPa纬向风场和海平面气压场月平均资料以及大连地区冬季的气温资料,分析了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大连地区冬季气温异常与前期印度洋海温异常的相互联系。结果发现:影响大连地区冬季气温的海温异常关键区位于5°S~5°N、60°~75°E,关键影响时段为当年的4~7月;长时间的海气相互作用使前期的海温异常影响了后期的大气环流,在关键海区冷、暖水年,海平面气压距平场、500 hPa高度距平场、300 hPa纬向风距平场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中西伯利
    16  连山地区云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陈少勇 董安祥 贺红梅
    2007, 35(1):77-81.
    [摘要](1507) [HTML](0) [PDF 5.76 M](1092)
    摘要:
    利用祁连山区4个测站1961~2000年1~12月平均总云量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0年来祁连山区云量与大环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祁连山区云量主要受副热带高压、中纬度经(纬)向环流、高原季风和太阳变动影响。当副高面积增大,向北扩展,中纬度纬向环流增强,促使副热带高空锋区北移,冷暖空气在祁连山区交绥次数减少,造成祁连山区云量减少,反之云量增多;高原夏季风强(弱),造成祁连山区云量偏多(少);当太阳活动强烈时,高原近地面大气层易出现热低压,祁连山湿润下垫面和热低压结合,促使对
    17  华南连续性特大致洪暴雨个例分析
    张东 林钢 叶萌 陈桂兴 汪瑛
    2007, 35(1):82-87.
    [摘要](1806) [HTML](0) [PDF 6.84 M](1084)
    摘要: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从越赤道气流、降水时空分布以及过程开始、持续和结束环流时特征等方面对2005年6月18~24日华南连续性特大致洪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暴雨的空间分布有着双雨带特征,即南北两条雨带,北面雨带对应着切变线,南面的雨带对应着低空急流;暴雨开始前及暴雨过程中,索马里附近一直维持强盛的越赤道气流,同时在100°~160°E之间也有越赤道气流活动并有西进现象;500 hPa西风槽、850 hPa切变线是这次过程开始和维持的重要系统;华南上空对流层高层东风的建
    18  柴达木盆地区域性中到大雨个例分析
    张增文 苟日多杰 王发科 罗显发 郭晓宁
    2007, 35(1):88-91.
    [摘要](1716) [HTML](0) [PDF 4.40 M](1100)
    摘要:
    应用平均场资料,对2005年7月7~10日柴达木盆地东部出现的区域性中到大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中到大雨过程的发生与巴尔喀什湖低槽不断分裂的小槽、柴达木盆地对流层中低层的低涡(切变)和副高外围强盛发展的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对流层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高湿度区的维持,以及强散度柱、强涡度柱耦合和高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是产生这次区域性中到大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原因。
    19  2004年春季沙尘天气分析
    牛若芸
    2007, 35(1):92-95.
    [摘要](1404) [HTML](0) [PDF 4.32 M](976)
    摘要:
    利用全国673个站每日8个时次的地面天气报告资料和T213模式产品,分析了2004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的主要特点,并初步揭示了其成因。结果表明:2004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5次明显的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相对偏多,4月却明显偏少;沙尘天气过程的强度大多偏弱。原因在于2~4月上中旬我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区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地表疏松,沙尘天气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充足;同时,3月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相对较多,但由于大部分冷空气势力不强,影响时间短,所引发的沙尘天气过程较弱。4月上中旬,影响我国北方的
    20  我国北方区域沙尘天气的时间特征分析
    吴占华 任国玉
    2007, 35(1):96-100.
    [摘要](1387) [HTML](0) [PDF 5.81 M](1024)
    摘要:
    将我国北方沙尘主要影响区划分为3个区(西北区、华北区、东北区),用网格面积加权计算区域平均的方法,比较了各区沙尘天气的时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部沙尘日数的量级明显多于东北部;沙尘暴的发生有比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各区白天较夜间更易发生沙尘暴,2区(华北区)和3区(东北区)发生沙尘暴初始时刻的峰值出现在14:00,1区(西北区)出现在15:00~16:00;2区和3区出现沙尘天气的极值在4月,而1区在4、5两个月都是极值期;春季是各区沙尘天气的多发期,1区夏季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次也较高;各区的沙尘日数均在2
    21  强沙尘暴天气形成机制个例分析
    张海霞 尤凤春 周伟灿 王连喜
    2007, 35(1):101-106.
    [摘要](1453) [HTML](0) [PDF 6.73 M](1132)
    摘要:
    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地形作用、沙尘形成热力和动力学机制等方面,分别对2005年4月19、20日两天发生在冀南地区的扬沙、沙尘暴天气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对流层低层横切变线和华北地形槽的存在使冀南地区沙尘天气加剧;沙尘发生前冀南弱辐合上升运动和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垂直结构可以迫使当地沙尘向空中扬起,上游地区较强的上升运动将当地的沙尘垂直输送到空中,在高空强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将沙尘水平输送到下游地区;沙尘天气发生在上游地区对流层螺旋度最大正值区的下游,对流层螺旋度大小对沙尘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2  黔东南近40年水稻安全生长期的变化
    梁平 田楠 李承忠
    2007, 35(1):107-110.
    [摘要](1328) [HTML](0) [PDF 3.87 M](1057)
    摘要:
    利用贵州省黔东南16个观测站点1961~200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记录,分析了黔东南1961~2000年水稻安全生长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近40年中,黔东南水稻安全生长期缩短了7.0天,400 m以下高度层缩短了10.6天,400~600 m高度层缩短了6.4天,600~800 m高度层增加了1.4天,800 m以上高度层缩短了4.8天。20世纪80年代是黔东南水稻安全生长期缩短最明显的时期,1980年是黔东南1961~2000年中水稻安全生长期最短的年份。从水稻安全 生长期变化趋势的不同高度层差异看,
    23  碘化银地面发生器增雪水中Ag+与化学组分研究
    赵习方 郑国光 张蔷 赵淑艳 吴正华
    2007, 35(1):111-114.
    [摘要](1287) [HTML](0) [PDF 4.46 M](1067)
    摘要:
    为搞清实施人工影响天气后,所用碘化银催化剂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一问题,利用2002年12月至2003年3月在北京尖子山,使用碘化银地面发生器在人工增雨雪试验中,对4次人工降雪过程所采集雪水样品进行了Ag+测定及其他化学组分分析。发现雪水中Ag+浓度在不同天气过程中变化明显,变化与催化剂数量间没有直接线性关系,所测的Ag+浓度远低于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雪水化学特征明显,雪水中阴离子浓度最高是SO2-4、NO-3,阳离子Ca2+、NH+4浓度最高。与污染较重的雾水相比,雪水中的诸离
    24  层状云飞机增雨催化剂用量研究
    余兴 戴进
    2007, 35(1):115-118.
    [摘要](1363) [HTML](0) [PDF 4.26 M](1065)
    摘要:
    催化用量和催化云的温度场、水汽场、动力场、背景水凝物粒子数浓度和谱分布密切相关。根据层状云中催化层过冷云水量、冰水面饱和水汽密度差、增长形成的冰晶群平均质量、催化剂有效扩散空间、催化剂成核率,给出了催化用量的计算公式。选用尺度为50、100和150 μm等效水滴质量表示不同核化增长环境的冰晶群平均质量,对于同质核化,催化剂成核率取为1012(个·g-1),对于异质核化以-6 ℃、-8 ℃、-10 ℃为例,计算了催化用量。计算结果和广泛采用的经验用量吻合。比较后发现,国内飞机增雨的实际催化用量明
    25  用应用需求数据库评估卫星观测能力
    黄富祥 董超华 张文建
    2007, 35(1):119-122.
    [摘要](1310) [HTML](0) [PDF 5.02 M](1040)
    摘要:
    卫星应用需求分析是气象卫星规划和研制十分关键的第一步。为了搞好21世纪的全球气象卫星发展规划,WMO和CEOS从1996年开始征集全球对地观测卫星的应用需求和建立卫星需求数据库,创立了国际通行的RRR程序方法,建立了全球对地观测卫星应用需求数据库。文章介绍了WMO/CEOS卫星应用需求数据库的RRR程序方法和数据库的部分内容,着重介绍和评述了建立卫星应用需求数据库以及基于卫星需求数据库进行卫星观测能力定量评估的方法,为中国气象卫星应用需求数据库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26  L波段雷达-电子探空仪系统对比观测分析
    张立功 陈志斌 王勇 马文婷
    2007, 35(1):123-125.
    [摘要](1604) [HTML](0) [PDF 3.24 M](1150)
    摘要:
    利用酒泉高空站L波段雷达-GTS1电子探空仪系统与“59701”系统1个月的同步观测资料,对该站使用L波段探空系统后高空探测资料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评估。通过直接对比、与国家气象中心数值预报6 h初估场比较和相关性检验分析,得到各规定等压面上位势高度、温度、湿度、风向、风速等的偏差和均一性检验结果。结果表明,酒泉站使用L波段雷达系统后,温度、高度、风向、风速记录平均而言未产生跳变,对流层上层湿度记录离散性小,新老系 统的相对湿度差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记录准确率有明显的改善。在温度较低的对流层上层,59型探空仪
    27  用感光迹线检查暗筒式日照计构造和安装误差
    王琳莉
    2007, 35(1):126-129.
    [摘要](1458) [HTML](0) [PDF 4.15 M](1196)
    摘要:
    根据暗筒式日照计构造特点和工作原理,较系统地介绍了利用感光迹线检查日照计构造和安装上存在误差的方法,弥补了先前部分学者提出的关于暗筒式日照计安装误差检查方法存在的不全面、不准确的缺陷。并从几何、成像原理加以论证,证明了利用感光迹线检查暗筒式日照计方位、水平、纬度安装正确与否,隔光板构造是否精确是可行的。
    28  信息系统防雷工程中降低N-PE电压的常用方法
    刘国臻 龚家军
    2007, 35(1):130-132.
    [摘要](1380) [HTML](0) [PDF 2.99 M](1114)
    摘要:
    针对信息系统防雷工作中经常出现电源N-PE(中性线与保护地)电压过大而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情况,分析了N-PE电压产生的机理,它们是纯电阻引起的N-PE电压、地电路环路引起的N-PE电压和公共阻抗干扰引起的N-PE电压;分讨论了引起N-PE电压的常见原因以及降低N-PE电压的常用方法。
    29  模数转换器AD7714及其应用
    谭鉴荣 李建勇 伍光胜
    2007, 35(1):133-138.
    [摘要](1637) [HTML](0) [PDF 6.45 M](1025)
    摘要:
    自动化气象仪器要从模拟信号传感器获取数据,必须经A/D模数转换器接受传感器的低电平信号并输出数字。针对目前应用在自动气象站和检定设备的A/D模数转换器一般在12位或以下已不能够完全达到新气象仪器所需要求的情况,文章对在硬件电路开发设计中使用AD公司最近推出的24位串行模数转换器AD7714功能和特点进行了介绍,给出了基于AD7714实际应用的硬件、软件设计方法,以及部分程序源代码。总结出该芯片在实际应用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并介绍了实际应用情况。
    30  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在GPS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张京江 江武鹏 张朝林 王迎春
    2007, 35(1):139-142.
    [摘要](1840) [HTML](0) [PDF 4.48 M](1257)
    摘要:
    GPRS/CDMA作为移动通信2.5代的技术是一种成熟的行业专业数据无线传输手段。该技术具有永远在线、快速登录、按量收费等优点。从2004年10月开始,北京市气象局采用GPRS/CDMA无线通信技术开发了一套地基GPS大气水汽遥测网远程数据通信和控制系统,替代了原有的基于公众电话交换网和调制解调器的远程通信与控制系统。新开发的系统实现了准实时、全自动的数据传输功能,设备可靠性高,维护方便,安装简易。目前该系统已正式投入日常业务运行。
    31  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网资料收集技术
    马渝勇 华明 李佳
    2007, 35(1):143-147.
    [摘要](1354) [HTML](0) [PDF 6.34 M](994)
    摘要:
    结合成都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现有地面气象监测条件对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的业务特性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对GPRS、CDMA1X等主流的现代移动通信网络及技术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者业务性质客观的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建设成都市中小尺度加密自动气象站网的经验,提出了更加合理优化的资料收集应用模型。
    32  市级气象通信网的建设安装与维护
    张永成
    2007, 35(1):148-151.
    [摘要](1462) [HTML](0) [PDF 5.28 M](1051)
    摘要:
    随着接入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必须建设气象宽带通信网,提升气象部门网络间的信息通信能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气象业务发展需求。该文通过通信线路选择、网络协议选择、网络拓扑结构设计,以及网络接入设备连接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市级气象宽带通信网的建设、安装情况,同时对通信网运行过程中的常见故障进行了分析和诊断,并结合实践总结出快速准确地排查网络故障的“从内到外,由近及远,先软后硬,分段检测”原则。
    33  地面气象站环境变化对气温序列均一性影响
    吴利红 康丽莉 陈海燕 马仙妹
    2007, 35(1):152-156.
    [摘要](1975) [HTML](0) [PDF 6.20 M](1149)
    摘要:
    为研究浙江省地面气象站环境变化对气温序列均一性的影响程度,采用测站历史沿革资料,对全省测站环境的时空演变进行了分析。采用距平累加、偏差界限值、F值检验法,对36个代表站的年平均气温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并对非均一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1~2004年,浙江省测站的地理环境有显著改变;36站中有39%的测站为非均一性,产生非均一性的测站中,迁站原因占57%,环境恶化占36%;测站迁站引起的非均一性多发生在1980年以后;测站迁站时,新旧站址海拔高度差大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是造成气温序列非均一性
    34  山东省气象观测降水量自动编报软件
    李芸 梁国坚 王新堂 王新
    2007, 35(1):157-160.
    [摘要](1530) [HTML](0) [PDF 4.37 M](1106)
    摘要:
    山东省气象观测降水量自动编报软件以时间、降水量因子为判据,对从自动站正点地面常规要素数据文件读取的发报时段降水量,智能化筛选过滤,经人工审查修改后,完成报文编制、保存、打印等一系列处理,满足了山东省目前人工站到自动站双轨运行和单轨运行期间的降水报编报需求。软件主题清晰、界面简约、操作流畅,伴随鼠标的移动给予提示性帮助。目前该软件已在全省推广使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