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5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集成方法在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预报中的应用
    张守峰 高拴柱 李月安
    2007, 35(2):161-165.
    [摘要](1394) [HTML](0) [PDF 5.57 M](1211)
    摘要:
    利用多元线性回归、递归正权决策和算术平均方法,分别建立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多模式集成预报方程,并用2004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热带气旋资料进行预报试验,同时对各家预报和集成预报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用集成预报方法作热带气旋路径和强度预报是可行的,预报年总平均误差有一定程度的减小,最大预报误差也有所减小,出现较大预报误差的概率明显减小。集成方法的预报能力一般好于集成方法中采用的任意单一预报,体现了集成方法的优越性。
    2  省地气象台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
    谷湘潜 李燕 陈勇 康红文 王鹏云
    2007, 35(2):166-170.
    [摘要](1695) [HTML](0) [PDF 5.85 M](1148)
    摘要:
    应用先进的中尺度数值模式和业务平台,集成并行计算、可视化工具等软件,为我国地方、军队等气象业务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经检验系统的24 h晴雨预报准确率可以达80%以上,对暴雨的预报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应用在海浪预报中,可以显著提高预报准确率。系统的设计有利于基层台站的实际业务应用和模式本地化处理,无论从硬件要求,还是软件的应用和预报水平检验,系统都适合省地台站开展精细化预报业务。
    3  沙氏指数计算方案探讨
    张年成 朱俊峰 陈红萍 郭英莲 葛坤芳
    2007, 35(2):171-174.
    [摘要](1574) [HTML](0) [PDF 3.99 M](1594)
    摘要:
    从沙氏指数的物理定义出发,给出了计算沙氏指数的4种方案并进行了误差分析。A方案没有考虑水汽凝结潜热,计算结果误差大;B方案虽然考虑水汽凝结潜热,但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湿绝热线的曲率等问题,计算结果虽优于A方案,但误差仍较大;C 方案不仅考虑水汽凝结潜热,并从计算方法上作了改进 ,不仅考虑了湿绝热线的曲率等问题,同时避免了由气压直接求取气温造成误差较大的问题,计算结果优于A、B方案,比较理想,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D方案由假绝热方程经过转化求得上升气块的温度,然后算出沙氏指数,虽然精确,但计算复杂,实际应用较困难
    4  对“麦莎”路径及造成黄渤海域大风浪的数值模拟
    李燕 黄振
    2007, 35(2):175-179.
    [摘要](1224) [HTML](0) [PDF 5.55 M](1108)
    摘要:
    2005年9号热带风暴“麦莎” 8月8日凌晨开始影响大连,到10日过程完全结束,历时近两天,不仅造成了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而且大连海区出现最大风力8~9级、阵风11级的大风。此时适逢天文大潮高峰期,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域出现4 m以上的浪高,形成了风暴潮。利用MM5模式和第三代浅水波浪数值预报SWAN模式,对“麦莎”的移动路径以及“麦莎”造成黄渤海域的强风场、强浪场进行模拟,结果与实况基本一致,并且通过模拟,对缺少资料的海面风场、浪高场有更全面的了解。
    5  GRAPES与MM5模式对重庆特大暴雨的模拟预报对比分析
    韩余 周国兵 向鸣
    2007, 35(2):180-186.
    [摘要](1292) [HTML](0) [PDF 7.31 M](975)
    摘要:
    利用中国气象局的中尺度模式GRAPES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MM5模式,对2004年9月初发生在重庆地区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模拟预报。结果表明,GRAPES和MM5模式都较成功的预报出了此次降水过程。但是在降水中心的分布以及降水量级上与实况仍有一定程度的差异,GRAPES模式模拟出的总体落区略优于MM5,而MM5对降水量级的预报好于GRAPES。通过对环流形势的分析发现,MM5预报的垂直速度大于GRAPES的预报结果,这可能是导致降水量级差别的原因之一;通过对模式结果的初步诊断分析发现,两个模式对不稳定
    6  宁夏热量资源气候变化的EOF特征
    桑建人 刘玉兰 韩世涛 邱旺
    2007, 35(2):187-190.
    [摘要](1384) [HTML](0) [PDF 4.22 M](1163)
    摘要:
    对宁夏20个测站1961~2004年大于等于0 ℃、5 ℃、10 ℃积温的EOF分析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宁夏积温增加,生长季延长。大于等于0 ℃、5 ℃积温的时空变化基本一致,1997~2004年表现为连续偏多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大于等于0 ℃积温偏少,之后偏多。大于等于5 ℃积温转折时间推迟到90年代中期,之前积温偏少,之后相反。大于等于10℃积温分两种,60.1%的年份表现为整体偏多或偏少,31.6%的年份以中宁、盐池一线为分界线,南北表现为相反的趋势。生长季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7  深圳夏季高温天气气候特征与形势分析
    曹春燕 江崟 孙向明 张蕾
    2007, 35(2):191-197.
    [摘要](1782) [HTML](0) [PDF 7.23 M](1189)
    摘要:
    通过对1954~2005年深圳高温天气及其环流背景的统计分析,探讨高温天气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系统,并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高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初步得出高温的预报流程。结果表明:①深圳夏季高温日数呈增多趋势;②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深圳高温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③受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控制是深圳出现高温的主要原因;④高温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自北向南递减的趋势,南部气温比北部偏低。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高温出现范围有很大差别。
    8  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及背景场分析
    孔凡超 史印山 尤凤春 池俊成
    2007, 35(2):198-203.
    [摘要](1454) [HTML](0) [PDF 6.12 M](1082)
    摘要: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1951~2003年全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线性趋势变化、MK突变检验、相关分析、t检验等方法揭示50多年来华北地区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华北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特征。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常表现出一致的偏低或偏高,偏低年份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80年代后期华北冬季气温明显升高,由冷变暖的突变点为1987年;②华北地区冬季气温偏低、偏高年的北半球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亚洲区极涡面
    9  CINRAD/CC雷达探测冰雹云特征个例分析
    李新麟 郑媛媛 陈金龙 刘明
    2007, 35(2):204-208.
    [摘要](1446) [HTML](0) [PDF 5.88 M](1181)
    摘要:
    利用马鞍山C波段多普勒雷达对2005年6月15日凌晨发生在安徽省江淮地区的冰雹云进行追踪观测,应用探测获得的资料结合大气层结热力结构,分析了产生冰雹云的大气稳定度和对流不稳定能量(CAPE)。雷达回波分析表明,这次冰雹云在平面位置显示(PPI)上具有入流缺口和辉斑回波(TBSS),在垂直剖面上具有强大的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的回波墙等特征。对气象产品如风暴跟踪信息(STI)、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IL)和中气旋的分析,证实了这次降雹的最大直径为50 mm左右。
    10  利用卫星和雷达估计大暴雨
    闵爱荣 杨洪平 石燕
    2007, 35(2):209-212.
    [摘要](1191) [HTML](0) [PDF 4.27 M](1005)
    摘要:
    利用合肥、武汉和长沙雷达、云顶亮温TBB等观测资料,对2003年7月8日发生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联合估计。结果表明:联合估算降水很好地再现了这次降水过程;卫星估算降水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雷达估算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不足,但对特大暴雨在强度上估计不足,对中等强度的降水估计偏大;引入雷达对卫星估算降水进行联合估算,能很好地反映暴雨云团的中尺度结构特征,反演的降水场能很好揭示强降水过程的时空变化特征。
    11  台风“卡努”登陆前强度突增天气成因分析
    李传祥
    2007, 35(2):213-216.
    [摘要](1703) [HTML](0) [PDF 3.97 M](1058)
    摘要:
    利用MICAPS资料、6 h 1次的CIMSS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台风“卡努”登陆前强度突增天气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台风向高空槽靠近时,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能增强台风上空的辐散,而且高空槽使台风上空产生明显的热通量辐散,把台风产生的热量迅速带走;当台风处于海上太平洋副高西南侧时,太平洋副高适当增强,可使副高与台风间的东南气流增强以及环境风场垂直切变减弱。由于上述原因,台风“卡努”登陆前强度突然增加。
    12  一次华北飑线的观测分析
    吕胜辉
    2007, 35(2):217-221.
    [摘要](1288) [HTML](0) [PDF 5.05 M](1245)
    摘要:
    利用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卫星、自动观测系统、多普勒雷达等多种资料,对 2004年7月23日发生的华北飑线进行了观测分析。分析表明:华北飑线发生在副高西北侧的不稳定区域,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当中,地面冷锋和副高南退以及高空前倾槽的形势,使MCS向东南方向移动过程中发展,加强成为飑线;华北地区中、低层水汽通量的辐合,为此区域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850 hPa和700 hPa低空急流的存在,一方面强劲的西南气流输送的暖湿平流加强了华北地区不稳定层结,另一方面急流附近的强风切变为飑线的产生提供了
    13  大连大暴雨天气过程个例分析
    李燕 薄兆海 何玉科
    2007, 35(2):222-226.
    [摘要](1273) [HTML](0) [PDF 6.25 M](1000)
    摘要:
    利用常规资料以及卫星、雷达、自动站等探测资料对2004年8月27~28日大连地区出现的局地暴雨、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探讨此次大暴雨过程的特征与成因。此次大暴雨过程是在稳定的大尺度环流形势下,由3次中小尺度系统直接导致的。其中,副高稳定、东部高压脊加强少动是产生这场大暴雨的基础;同时在高空槽前正涡度平流的作用下,对流层中低层出现明显的降压,产生强烈上升运动,低层暖湿气流抬升促使对流不稳定能量爆发形成局地强对流和暴雨。
    14  中国生态环境评价研究进展
    郭建平 李凤霞
    2007, 35(2):227-231.
    [摘要](1368) [HTML](0) [PDF 6.66 M](1041)
    摘要:
    生态环境评价是目前生态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两个方面。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近年来在这两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定量评价的动态模型,提高生态环境的评价手段,完善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评价的方法等。
    15  福建粮食生产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研究
    张星
    2007, 35(2):232-235.
    [摘要](1226) [HTML](0) [PDF 4.44 M](1051)
    摘要:
    根据农业生产和灾害面积数据分析发现,福建省农业成灾面积与产量成明显的反相关关系,而且气象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呈范围逐年扩大、强度明显增大的趋势。气象灾害损失强度的变动必然使粮食产量产生波动,因此用剔除播种面积变化影响后的粮食产量变动率与成灾面积变化率的比值来表征粮食生产对气象灾害的敏感性。通过敏感度的计算和分析,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80~90年代气象灾害频繁但粮食产量仍持续增长的事实,以及21世纪初粮食产量减幅与灾害强度增幅不同步的原因。
    16  张家口气候变化及其对种植业的影响
    刘爱梅 李景宇 杨晓武
    2007, 35(2):236-239.
    [摘要](1401) [HTML](0) [PDF 4.44 M](1158)
    摘要:
    根据张家口14个气象站点1960~2004年的降水、气温、日照、无霜期等气象资料和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产量、农业总产值及农业气象灾害等资料,分析了45年来张家口气候变化的特征以及对种植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张家口45年来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升温幅度0.4 ℃/10年;无霜期日数每10年增加6.2 d;降水量在波动中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日照时数呈减少的趋势。气候变暖, 降水量减少,干旱灾害趋于严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产量降低,但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增加,产量质量提高,经济效益明显。
    17  济宁冬季天气条件及其对冬后小麦生长的影响
    李华昭 刘强 李春光 郭卫华 杨洪宾
    2007, 35(2):240-244.
    [摘要](1408) [HTML](0) [PDF 5.34 M](906)
    摘要:
    利用济宁市2005年冬季11县市的平均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并通过对冬后不同生长时段的小麦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分析了2005年冬季天气特点及其对冬后小麦生长的影响。整个冬季,前期气温偏高,中后期气温偏低,负积温较常年偏多,使小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主茎冻枯型冻害,致使其苗高增长、单茎绿叶面积衰减、茎秆干重、千粒重增长等差异较大,从而使济宁市小麦平均产量降低,并针对造成小麦冻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建议。
    18  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张庆阳 琚建华 王卫丹 张云荣
    2007, 35(2):245-248.
    [摘要](1508) [HTML](0) [PDF 5.26 M](1155)
    摘要:
    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不仅危及人类健康,而且影响当今人类的生存条件及未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根据近10年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科研成果,分析研究了气候变暖对非病原性疾病的影响。分析表明,气候变暖助长病原性媒介疾病的传播,可能激活某些新病毒,增加疟疾等疾病,助长SARS、禽流感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对策建议。
    19  自然物候观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祁如英 王启兰
    2007, 35(2):249-251.
    [摘要](1191) [HTML](0) [PDF 3.89 M](1037)
    摘要:
    全球变暖使动植物等物候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利用青海省1994~2003年的草本、木本、动物物候期及气象水文现象观测记录,统计了其中发生的各类错情,归纳分析了错情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减少、消除自然物候期观测记录错情的技术途径。旨在促进自然物候观测资料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0  应用KDD技术分析气象地质灾害与降水的关系
    彭贵芬 段旭 舒康宁 周毅
    2007, 35(2):252-257.
    [摘要](1427) [HTML](0) [PDF 7.10 M](1061)
    摘要: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库中知识发现(KDD)技术,分析研究发生在云南省境内造成重大损失的气象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当日及前期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气象地质灾害都是由强降水诱发的,云南气象地质灾害与发生当日及前期降水的关系主要有3种类型,即暴雨诱发型、多日中大雨诱发型和连阴雨诱发型。所得到的云南气象地质灾害与当日及前期降水的定量关系,为云南地质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模式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21  冰雹云雷达识别方法及防雹作业经验
    周德平 杨洋 王吉宏 宫福久 李子华
    2007, 35(2):258-263.
    [摘要](1500) [HTML](0) [PDF 7.41 M](1192)
    摘要:
    总结了辽宁省40余年人工防雹工作积累的成果和经验,归纳了3种类型冰雹云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利用回波形态、回波参量和综合指标对其进行雷达识别的方法,并结合冰雹云数值模拟结果,总结了对具有液态水累积区的雹云、对超级单体冰雹云和对多单体冰雹云实施人工防雹作业的一些经验,对于各地的科学防雹作业具有参考作用。
    22  辽宁省人工增雨天气概念模型
    田广元 王永亮
    2007, 35(2):264-268.
    [摘要](1080) [HTML](0) [PDF 5.15 M](1018)
    摘要:
    为了使人工增雨更有针对性,需要在作业方案制定阶段就对未来影响天气系统有一个明确的判断,需要总结出一套适合辽宁省进行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概念模型。为此,普查了1983~1992年欧亚范围高空及地面天气图,筛选出影响辽宁省并产生降水的天气系统,加以分析归纳,建立了4种有利于辽宁省人工增雨作业的天气概念模型,即西风槽型、东北冷涡型、切变线型及副高型,并分别给出了未来12~24 h影响辽宁省的警戒区及最佳人工增雨作业区。
    23  多普勒雷达数值产品在火箭增雨效果分析中的应用
    李红斌 何玉科 周德平 濮文耀
    2007, 35(2):269-273.
    [摘要](1218) [HTML](0) [PDF 5.32 M](994)
    摘要:
    采用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基本数据和二次产品对2004~2005年大连地区实施火箭增雨作业的31个作业个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利用雷达实时指挥作业其雷达回波几个主要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对不同类型云作业后云体回波强度、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均随时间增大,且最大值均出现在作业后20~30 min左右;回波顶高却产生了不同的变化特征,即积层混合云作业后顶高随时间增高,层状云顶高则出现先下降再增高的变化。该分析结果对采用雷达进行效果分析,科学选择再作业时机,充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24  秦皇岛水库区汛期人工增雨作业风险评估
    赵国石 陈连友
    2007, 35(2):274-277.
    [摘要](1248) [HTML](0) [PDF 4.33 M](1079)
    摘要:
    采用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研究的增水计算方法,对秦皇岛市的桃林口水库、洋河水库两大水库的水系流域在历年日最大降水(包括水文站、气象哨资料)条件下,如果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可能增加的最大水量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汛期(6~9月)进行增雨作业不会给两大水库带来风险。根据气候变化分析认为,以增加水库蓄水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汛期进行人工增雨作业。在汛期到来时,抓住一切有利天气连续作业,才能达到增加蓄水的目的。
    25  基于雷达资料的增雨过程分析
    胡玲 靳瑞军 周友元 寇书赢 孟辉
    2007, 35(2):278-281.
    [摘要](1193) [HTML](0) [PDF 4.38 M](1042)
    摘要:
    应用天津WSR81S雷达体积扫描资料和地面降水实况资料对2000年8月2日天津市武清区进行的一次雹云高炮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了分析。作业后从地面降水实况资料上看,在作业炮点的上游出现了大降水中心,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可以改变自然降水的原始分布,增加局部地区的降水。利用降水时段的雷达体积扫描资料分析表明:循环往复的爆炸作业使雷达回波的强度减弱、高度降低、移动速度减慢。由于迎着雹云的移动方向作业,造成上游地区降水较大,大于45 dBz的强回波滞留在作业炮点的上游。
    26  陕北植被变化遥感监测及对径流的影响
    孙智辉 罗琳 苏锋 李新亚
    2007, 35(2):282-285.
    [摘要](1197) [HTML](0) [PDF 4.51 M](1122)
    摘要:
    陕北北部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全河的38%。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退耕还林草面积达9617. 2 km2。利用1998~2004年NOAA卫星遥感资料,计算陕北北部地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发现陕北植被指数增幅在50%~200%之间,其中吴旗县增幅最大。对延安北部及榆林市1998~2004年降水量资料分析,得出植被指数增加是退耕还林草工程初见成效,不是由于降水变化引起的。利用1980~2004年吴旗县气象站观测的降水量和水文站所测径流量进行时间序列相关分析、典型年对比分析
    27  用天气雷达回波强度资料估测降水
    李腹广 王芬
    2007, 35(2):286-288.
    [摘要](1240) [HTML](0) [PDF 3.04 M](1168)
    摘要:
    利用2004年兴义多普勒雷达体扫复合仰角的强度回波资料及自动站雨量资料,在贵州省黔西南地区进行降水估测。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气候、距雷达中心距离等3个因素,对下属的8县1市进行降水估测,运用了不同仰角进行多次实验,最后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到该区域的ZI(反射率因子-降水)关系,选取2005年1~7月的部分资料进行检验对比,并对降水误差从地理环境、雷达性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得出的ZI 适用性较好,准确率较高,为降水估测提供了较可靠的判据。
    28  河北省加密自动气象监测网络系统
    于占江 李建明 居丽玲
    2007, 35(2):289-291.
    [摘要](1292) [HTML](0) [PDF 3.15 M](1039)
    摘要:
    从加密自动气象站监测网络系统的组网方式、通信传输方式、信息流量以及其运行情况等几个方面,介绍河北省气象部门已经布成的加密自动气象站监测网络系统,加密自动气象站子站构件的组成部分和简要的原理。加密自动气象站监测网络系统是河北省气象局新开展的一项对气象要素(目前只是温度和降水)进行加密监测的业务系统,它弥补了河北省境内监测站点疏稀的不足,提高了河北省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预报的准确率,系统采集数据的实时性大大地提高了对灾害性天气过程的监测、预报和决策服务的水平。
    29  建立天空场景的模拟算法
    顾大权 范茵 许屏 龚琳
    2007, 35(2):292-294.
    [摘要](1149) [HTML](0) [PDF 3.19 M](1006)
    摘要:
    建立真实感的天空场景,在环境仿真和气象现象模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也是计算机可视化研究中的难题。首先通过确定色彩层次模型,改进基于中点的变位方法生成基本云图,然后使用基于图像的方法进行云图映射,最后融合气象信息要素等过程生成天空背景,并采用光照叠加 、背景合成及色彩调整等方法,产生千姿百态、形象逼真的天空场景图。可在多种气象现象的模拟仿真,纹理贴图的产生以及气象信息可视化系统的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30  基于Internet平台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及气象信息发布系统
    王遂缠 孙林花
    2007, 35(2):295-298.
    [摘要](1609) [HTML](0) [PDF 4.41 M](1291)
    摘要:
    全面介绍了基于Internet平台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及气象信息发布系统,该系统为绿色免费软件,其实现的功能是可让任何已连接在Internet的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自动实时获取气象部门最新发布的重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和其他常规天气预报,也可以获取卫星云图资料和雷达拼图资料,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预报信息的覆盖面,目前使用人数接近10万人,系统用户包括乡镇、学校、企业和社区,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业务实用价值。
    31  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下的自动雨量站资料显示分析系统
    徐敏 周昆 李柏
    2007, 35(2):299-302.
    [摘要](1081) [HTML](0) [PDF 4.16 M](1089)
    摘要:
    阐述了自动雨量站资料显示分析软件系统在功能上的要求,在客观分析当前主要做法的优缺点的基础上,设计和开发了一套新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应用ISAPI(网络服务应用程序接口)技术,在浏览器/服务器架构下实现了资料检索、矢量图形绘制、客观分析和等值线绘制等功能。详细介绍了矢量图形绘制、客观分析方法以及流域雨量图绘制等在系统开发中遇到的关键技术问题,并且提供了实现方法。使用任何第3方软件,该系统便于升级和推广,为科学、高效地应用自动雨量站资料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32  基于GSM短信无线式LED气象信息发布屏系统设计
    刘忠平 郭俊福
    2007, 35(2):303-306.
    [摘要](1329) [HTML](0) [PDF 4.64 M](1083)
    摘要:
    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GSM短信的LED信息发布屏系统的设计。采用工业级GSM通信模块、单片机(MCU)信息接收处理与控制及LED显示屏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中国移动或中国联通的GSM网络覆盖面广、稳定、可靠、费用低廉的特点,设计并实现了集信息智能接收和显示以及远程监控于一体的新一代电子显示屏信息发布平台。同时结合现有的“气象短信平台”开发通用的GSM无线式LED信息发布监控系统,用户可以通过授权使用该系统或直接通过个人手机终端实现各类专业气象服务信息的远程发布。
    33  自动站地面月报表预审方法
    何荣杰 母秀民 蔡鹏 李宪光
    2007, 35(2):307-308.
    [摘要](1421) [HTML](0) [PDF 2.47 M](988)
    摘要:
    简要介绍了我国地面气象台站自动观测系统应用软件在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预审工作中的运用,并对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记录月报表预审的常规操作步骤和在预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较详细的描述,以帮助预审员在预审工作中避免错情的发生,保证地面月报表的编制质量。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