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6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郑州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与预报方法
    吴蓁 赵培娟 席世平 范学峰
    2008, 36(5):515-519.
    [摘要](1637) [HTML](0) [PDF 645.68 K](1343)
    摘要:
    应用常规报文和1°×1°的NCEP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方法,对2004年郑州市出现的4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形势、单站要素特征和一些物理参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气流或华北低涡时,存在着低层辐射增温和高层冷平流降温这一对流不稳定能量迅速增强的机制,有利于对流天气发生。地面提前1~3 h出现的中尺度辐合线是强对流发生的触发机制。单站θse的垂直空间分布特征、大气排熵指数、垂直风切变、大气可降水量等参数的量值可判断强对流天气的类型。
    2  几种降水集成预报方法的对比分析
    彭九慧 丁力 杨庆红
    2008, 36(5):520-523.
    [摘要](1347) [HTML](0) [PDF 382.52 K](1183)
    摘要:
    采用多数表决集成法、评分权重集成法、多元回归集成法对承德市西来系统形成的降水进行晴雨和分级集成预报试验。结果表明:在每种单一的数值预报方法TS值均较高,总体预报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多数表决集中集成法可大幅度提高预报准确率;如果几种数值预报对于降水分级预报的预报准确率相差较大时,可采用评分权重集成法来提高总体预报质量;在样本足够的条件下,细化的预报结果多元回归集成法是晴雨预报和分级降水预报中比较可行的集成方法之一。
    3  多尺度合成的降水临近预报技术
    王珏 张家国 万玉发
    2008, 36(5):524-528.
    [摘要](1586) [HTML](0) [PDF 2.39 M](1202)
    摘要:
    基于我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以梅雨锋等大范围降水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降水临近预报方法。根据暴雨回波的多尺度特征等,研究暴雨回波的尺度滤波、分割、匹配等处理技术;根据不同尺度回波生命史来约束其预报时效,得到分尺度下的降水预报场,实现暴雨回波多尺度的合成降水量临近预报;将分尺度与不分尺度降水预报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针对大范围强降水多尺度合成的降水量临近预报方法,因不同尺度的回波外推考虑了各自运动的特性及其生命史的差异,预报精度有所提高。
    4  贵州大暴雨个例形成机制数值模拟
    伍红雨 吴战平 徐丹丹
    2008, 36(5):529-535.
    [摘要](1276) [HTML](0) [PDF 3.89 M](1109)
    摘要:
    利用3层嵌套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 V3.5,模拟了2007年6月24~25日发生在贵州中南部的一次大暴雨过程。利用模式输出的高分辨率资料,对这次暴雨天气及中尺度低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诊断分析。模式较成功地模拟出了中尺度系统的演变和降水的分布特征。中尺度低涡的发展、稳定维持是造成贵州这次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暴雨、大暴雨出现在低涡的西南侧。在低层正涡度、辐合、强烈的上升运动和高层负涡度、辐散的有利配置下,形成深厚的上升运动柱,这种中尺度动力配置结构,不仅与暴雨区和暴雨发生时段相对应,而且是引起此次暴雨的中尺
    5  秦巴山地盛夏连阴雨中的局地强降水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党红梅 杜继稳 王式功 石明生
    2008, 36(5):536-540.
    [摘要](1241) [HTML](0) [PDF 2.31 M](1179)
    摘要:
    秦巴山地局地强降水是青藏高原东部典型的气象灾害之一,对当地工农业生产影响极大。采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秦巴山地2005年7月1~10日连续10天降水过程,侧重分析了7月8日夜间的一次局地强降水,并利用WRFV2.1中尺度非静力模式对7月8日的局地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天气是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中尺度低空急流对中尺度低涡系统的发生发展有加强和促进作用,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是降水系统发展的动力条件。
    6  湿位涡在广西冰雹大风天气过程诊断分析中的应用
    覃昌柳 黎惠金 董良淼
    2008, 36(5):541-546.
    [摘要](1367) [HTML](0) [PDF 785.29 K](1272)
    摘要:
    应用湿位涡理论,对2006年4月发生在广西的3次冰雹大风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诊断分析。结果表明:θse线陡立密集区附近对流稳定度很小,冷空气从高层沿等熵面下滑的过程中绝对涡度增加,导致气旋性涡度的发展加强,为冰雹、大风天气的易发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前对流层高层有湿位涡高值中心向下传播,强对流易在正压湿位涡等值线相对密集零线附近和925 hPa上斜压湿位涡负中心附近出现。
    7  热带气旋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实用技巧
    陈宏义 张梅
    2008, 36(5):547-550.
    [摘要](1450) [HTML](0) [PDF 2.09 M](1075)
    摘要:
    根据20多年实践经验,归纳出一套根据云图判断热带气旋强度的实用技巧,主要包括根据云图形态推测热带气旋强度、短期动向及风雨影响。将大陆或大岛对热带气旋云型影响的严重程度分为4类,即轻度、中度、重度影响和崩溃性破坏。介绍了推测热带气旋短期动向的10类基本云型,并讨论了各种热带气旋云型可能带来的风雨影响之强度、持续时间及方式。云形结构对推测热带气旋的风雨影响具有相当的指示性。
    8  1949~2005年全国干旱灾害若干统计特征
    黄会平
    2008, 36(5):551-555.
    [摘要](1728) [HTML](0) [PDF 609.08 K](1208)
    摘要:
    根据1949~2005年干旱灾情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表明:近60年来,我国干旱灾害的受灾面积、成灾面积、经济损失有逐步增加的趋势,灾害发生的频率不断加快。空间分布上,西北区、华北区、内蒙古是受灾严重的区域,内蒙古、陕西、宁夏、吉林、山西等是受灾严重的省份,中国重旱的发生具有分形特征,其分维数为1.73,说明重旱灾害是一个混沌系统。
    9  1961~2005年中国大雾天气气候特征
    曹治强 吴兑 吴晓京
    2008, 36(5):556-560.
    [摘要](1815) [HTML](0) [PDF 1.32 M](1377)
    摘要:
    利用1961~2005年中国541个地面台站观测的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大雾日数明显偏多,夏半年明显偏少。其中11月最多,6月最少。在空间分布上,中国东部降水量较多的平原和丘陵年均大雾日数较多,而内蒙古大部和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年均大雾日数较少,多在1天以下。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一些省市,是大雾天气多发的地区,并且具有明显正变化趋势,年大雾天气日数呈波动增多的趋势,波动的周期大约为1.5年。1982、1987、1989~2000年和20
    10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与环境气流切变关系的气候分析
    苏丽欣 周锁铨 吴战平 余锦华
    2008, 36(5):561-566.
    [摘要](1474) [HTML](0) [PDF 2.36 M](1142)
    摘要: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JTWC(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资料, 对1974~2004年5~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TC)强度和环境风垂直切变进行了趋势特征、振荡周期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强度以上TC的最大风速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在时间上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TC强度的增大;前12 h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对TC强度的发展影响最大。环境风垂直切变在西北太平洋TC最强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小,TC发生密集;最弱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大,TC发生稀疏。
    11  宁夏冰雹时空分布特征
    张智 林莉 冯瑞萍 杨侃
    2008, 36(5):567-569.
    [摘要](1540) [HTML](0) [PDF 343.52 K](1270)
    摘要:
    利用宁夏20个气象站1961~2006年冰雹天气实测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宁夏冰雹日数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月际变化和持续时间等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表明:宁夏20世纪60~80年代为冰雹多发期;冰雹集中出现在4~9月;受地形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南部山区是宁夏冰雹的多发区。90年代以后冰雹日数、同日出现冰雹的地域范围、冰雹持续时间均明显减少,大气环流的变化起着主要的作用。
    12  河北省西南部逐时降水气候特征分析及雨量产品色标修订
    王丽荣 高霞 匡顺四 田秀霞 王立荣
    2008, 36(5):570-574.
    [摘要](1614) [HTML](0) [PDF 1.04 M](1135)
    摘要:
    利用河北省中南部1999~2005年95个气象站4~10月自记雨量资料,初步分析了逐时降水的统计学特征量,得到了逐时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统计学基本规律:河北省中南部逐时降水具有明显的地理和季节分布特征,强度一般在早晨或傍晚最大,上午最弱。根据逐时降水量级分布情况,调整雷达雨量产品色标设置:小值区间间隔小,大值区间间隔大,突出显示小值降水的层次,跟踪降水中心发生、发展及移动,对降水精细化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3  祁连山地形云试验区自然地理和气候特征
    陈跃 陈乾 陈添宇 李宝梓
    2008, 36(5):575-580.
    [摘要](1871) [HTML](0) [PDF 2.19 M](1146)
    摘要:
    对祁连山地形云民乐试验区的降水时空变化及夏季降水、云和风向的日变化进行分析发现,试验区降水随海拔升高由北向南递增,在祁连山北坡实测最大年降水量511 mm,出现在海拔2500 m的瓦房城。全年7月降水最多,6~8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7%。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以山谷环流为主,白天多为NW风,夜间为SSE风,午后谷风使水汽向祁连山北坡汇集,气流抬升形成对流云,故山区16:00~20:00降水频率最高,有两个雨峰分别出现在午后和半夜,与低云量和积云、积雨云的日变化对应。近50年的气候变化表明,年降水量呈上升趋
    14  西北地区一次沙尘天气的数值诊断分析
    王川 李韬 侯建忠
    2008, 36(5):581-586.
    [摘要](1440) [HTML](0) [PDF 2.16 M](1078)
    摘要:
    利用实况资料和WRF模式预报场,对2006年4月9~11日西北地区一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进行动力诊断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属于蒙古冷槽型,地面强冷空气的爆发直接导致了沙尘天气的发生,沙尘发生在冷锋后及锋面过境时;高空急流的发展、移动对沙尘天气有预示作用;沙尘发生区次级环流在过程发展中有明显变化,下沉气流和上升气流并存;有利的散度场促进了上升及下沉运动的加强;涡度场的变化影响蒙古气旋,对沙尘天气的发生发展有指示意义;稳定的大气层结和近地层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是两个特征;WRF模式对此次沙尘天气有较好的模
    15  揭阳市高温天气的气候背景特征及其成因
    林巧美 陈裕强 陈映强 丁丽佳 罗碧瑜
    2008, 36(5):587-591.
    [摘要](1733) [HTML](0) [PDF 1.08 M](1260)
    摘要:
    对1966~2006年揭阳市日极端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 ℃的高温天气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高温灾害天气的气候特征,并概括出造成揭阳市高温灾害天气的成因以及环流形势。结果表明:揭阳市高温天气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前是偏少期,1990~1997年为平均线附近平稳变化期,1998以来为明显偏多期,而且强度也是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大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同时也与区域大气环流异常有关,造成揭阳市高温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西北气流的增温作用,前者容易
    16  水分盈亏指数及其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苏永秀 李政 吕厚荃
    2008, 36(5):592-595.
    [摘要](1630) [HTML](0) [PDF 5.81 M](1297)
    摘要:
    从广西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干旱监测业务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了综合考虑降雨量和同期作物需水量的基于作物水分盈亏原理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农业干旱监测等级指标,并用该指标分析了1961~2004年广西双季稻、甘蔗生育期间农业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用自治区农业厅同期旱情资料对2004年广西春旱发生情况进行监测验证,结果表明:水分盈亏指数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旱情,是一种实时的干旱监测方法,能运用于广西农业干旱监测业务,在每季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上得到的结果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17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适用性
    张艳红 吕厚荃 李森
    2008, 36(5):596-600.
    [摘要](1794) [HTML](0) [PDF 1.19 M](1553)
    摘要:
    将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作为干旱识别指标,对其在我国不同农区适用性进行了探讨。通过计算1971~2000年全国18个气象站的逐日滚动作物水分亏缺指数,以及春、夏、秋、冬各季节和逐年平均作物水分亏缺指数,初步分析了该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以作物水分亏缺指数距平为干旱监测指标,对代表站典型干旱年的干旱时段进行分析验证,与实况基本吻合。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各站主要生长季作物水分亏缺与农业干旱情况,对监测不同区域的农业干旱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18  黄淮海地区1961~2006年干湿状况时空变化
    李森 吕厚荃 张艳红 韩丽娟 杨霏云 吴超
    2008, 36(5):601-605.
    [摘要](1647) [HTML](0) [PDF 2.50 M](1091)
    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黄淮海地区的气候出现了降水减少、气温升高的变化趋势,分析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对于合理规划水资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利用干燥度指数对该地区的干湿状况进行了分析,将该地区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和半干旱5个干湿气候区,其中以半干旱区范围最大。不同干湿类型区域间有明显的纬向分布特征,地势起伏亦对干湿区域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对季节间干湿状况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以夏季最为湿润,而冬春两季最为干燥。对年代间干湿状况变化分析表明,20世纪60
    19  基于MODIS数据的作物苗期干旱监测方法
    冯锐 张玉书 纪瑞鹏 陈鹏狮 张淑杰 孙龙彧 武晋雯
    2008, 36(5):606-608.
    [摘要](1411) [HTML](0) [PDF 3.02 M](1041)
    摘要:
    针对苗期低植被覆盖情况,在原有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基础上,增加了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将其与条件温度指数结合,通过与地面实测土壤相对湿度进行相关分析,分别建立作物苗期的干旱监测模型,并与热惯量方法和供水植被指数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初步得出辽宁省范围内作物苗期进行大范围干旱遥感监测的最适宜模型为土壤调节植被指数-温度模型。
    20  气候变暖对鲁西南冬小麦播种期的影响
    张翠英
    2008, 36(5):609-611.
    [摘要](1499) [HTML](0) [PDF 359.60 K](1065)
    摘要:
    用鲁西南1954~2007年冬小麦越冬前气象观测资料,分1954~1980年和1981~2007年两个阶段分别统计其气候要素特征和变化,采用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比分析气候变暖对冬小麦播种期和越冬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鲁西南地区1981年以来比1980年前冬小麦播种期间的平均气温约上升0.5 ℃,冬前积温增加17.8 ℃;冬小麦越冬期间的平均气温上升近1.0 ℃。由于气候变暖和品种更换的共同影响,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较前27年推迟7天左右。为鲁西南冬小麦确定适宜播种期,减少冬小麦冻害、形成壮苗提供了依据。
    21  CAFCM方案与其它几种人工增雨评估方案的比较
    房彬 肖辉 班显秀
    2008, 36(5):612-621.
    [摘要](1238) [HTML](0) [PDF 1.27 M](1148)
    摘要:
    对河南省12次飞机增雨作业,分别采用作业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区域趋势相关回归分析方案、区域趋势协变量多元回归分析方案、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分析方案(FCM)、以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ClusterAnalysis〖CD*2〗based Floating Control historical regression Method)方案和以降水量和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均得到大于15%的相对增雨量。对结果比较分析表明:协变量由降水量和整层大气降水量两个组成的C
    22  北太平洋冬季环境背景场分析及优选航线
    黄彬 张增海 孙明华
    2008, 36(5):622-626.
    [摘要](2195) [HTML](0) [PDF 1.74 M](1304)
    摘要:
    根据船舶气象导航的原理以及影响航线设计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北太平洋冬季大气和海洋环境背景的特征分析,指出船舶在设计航线时,应根据气候状况、海洋环境、天气形势分析结合中短期预报充分利用有利的风、浪、流等天气和海洋条件优选航线,不仅可以规避恶劣天气、确保航行安全,而且大大节约海运时间、降低航运成本。
    23  云南滑坡泥石流灾害精细化气象预警系统
    彭贵芬 段旭 张杰 朱天禄
    2008, 36(5):627-630.
    [摘要](1558) [HTML](0) [PDF 1.98 M](1376)
    摘要:
    通过开展低纬高原地区MM5 V3不同参数化方案降水模拟试验,建立了基于SGI O350小型机的MM5中尺度数值模式业务系统,使降水预报输出产品时间分辨率小于等于60 min、水平距离分辨率小于等于10 km;对雷达、卫星降水反演资料与气象站及加密雨量站的实测资料用权重法集成为精细化实况降水场;基于滑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天气气候背景和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滑坡泥石流与降水的关系研究,采用PPES模式,建立了以时间分辨率为12 h、水平距离分辨率为30 km的滑坡泥石流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产品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省精细化
    24  多普勒天气雷达在人工增雪中的应用
    王秀玲
    2008, 36(5):631-633.
    [摘要](1516) [HTML](0) [PDF 2.73 M](1059)
    摘要:
    通过对2007年3月2~5日发生在河北省的一次大范围暴雪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PPI径向速度和强度特征分析,发现强降雪形成、发展、加强、维持与消散的各个阶段在径向速度和强度上有明显的体现。低层辐合和暖平流、“牛眼”形结构的出现,预示着降雪加强;暖平流从低层到高层逐渐消失,预示着降水的减弱;一定范围的30 dBz强回波中心持续一定的时间,就有可能产生强降雪。人工增雪应在降雪加强阶段进行;可参考“零度层亮带”所在的高度确定火箭发射仰角。
    25  FY2D静止气象卫星OLR反演模式
    吴晓
    2008, 36(5):634-638.
    [摘要](1884) [HTML](0) [PDF 877.77 K](1354)
    摘要:
    介绍FY2D卫星OLR反演模式的建立过程以及模式与NOAA卫星OLR反演模式的相互对比,包括:地球大气红外辐射传输方程,全球3812条大气廓线的大气顶射出辐射率、射出长波辐射通量密度的模拟计算,3812条廓线FY2D窗区通道1、2、水汽通道的通道辐射率模拟计算, 通道辐射率的临边变暗订正关系式的确立、3个通道波段的窄波段辐射通量密度的模拟计算。通过3812条廓线的窄波段辐射通量密度与OLR的XY坐标散点图,建立OLR回归关系式;并通过NOAA17 AVHRR通道5 OLR反演模式与FY2D窗
    26  METOP星载干涉式超高光谱分辨率红外大气探测仪(IASI)及其产品
    张磊 董超华 张文建 张鹏
    2008, 36(5):639-642.
    [摘要](2019) [HTML](0) [PDF 882.40 K](1446)
    摘要:
    为了深入了解国际卫星红外大气探测仪器的新特点,以欧洲METOP卫星装载的超高光谱红外大气探测仪(IASI:Infrared Atmospheric Sounding Interferometer)为例,介绍卫星红外探测仪研发背景、仪器特征和数据产品处理,并与第1个高光谱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作了比较分析。采用干涉分光技术的IASI为地球大气遥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可用于反演大气、海洋、云和大气成分,对我国风云卫星的高光谱红外大气垂直探测仪器的
    27  天气雷达天线座水平度检测方法改进
    张维全 刘小东 李洋 白静
    2008, 36(5):643-646.
    [摘要](1408) [HTML](0) [PDF 472.13 K](1208)
    摘要:
    从实际检测工作中发现,使用传统方法对CINRAD/SC天气雷达天线座水平度进行检测,在普通基层雷达站其可操作性比较差,检测结果中含有比较明显的误差成分,不够准确。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并且给出对检测数据的修正方法和处理方法。用改进的天线座水平度检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可使得CINRAD/SC天气雷达天线座水平度的检测过程大大缩短并且容易实施,经过数学处理后的结果更加真实。其他类型天气雷达的天线座水平度检测及检测结果的处理,也可以借鉴本方法来进行。
    28  石家庄地区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特征分析
    赵瑞金 张沛源 史锐 董保华
    2008, 36(5):647-652.
    [摘要](1584) [HTML](0) [PDF 784.56 K](1300)
    摘要:
    利用自动雨量计数据整理成的10 min一次的雨量资料和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体积扫描强度数据,对石家庄地区2004~2007年4次天气过程的实时雷达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层状云和混合性降水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有明显的零度层亮带;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不存在零度层亮带。冰雹过程中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变化较大,降雹前反射率因子的极大值在中上层,降雹发生时反射率因子的极大值高度下降,降雹后反射率因子的极大值减弱。降雪过程的反射率因子垂直廓线零度层亮带不明显。在石家庄西部山区,由于零
    29  常德多普勒天气雷达一次综合故障的诊断与维修
    何炳文 高玉春 施吉生 钟涛 邬建祥
    2008, 36(5):653-657.
    [摘要](1694) [HTML](0) [PDF 550.29 K](1456)
    摘要:
    介绍了常德CINRAD/SB一次综合故障的现象和特点,通过该次故障的原因分析、隔离定位和排除,表明天气雷达的诊断和维修要综合应用故障指示灯、故障报警、雷达性能数据,采用相关软件和硬件仪器相结合的方法,掌握与故障相关的3个标定原理和信号流程,能更有效、更准确地进行故障分析和隔离定位。
    30  影响CTL713C天气雷达回波强度标定误差的因素
    舒童 赵明
    2008, 36(5):658-660.
    [摘要](1467) [HTML](0) [PDF 403.34 K](1175)
    摘要:
    通过对CTL713C数字化天气雷达回波标定原理和方法的阐述,从雷达参数的测量、A/D变换及视频积分处理、测试仪器的稳定性及精确度等几方面因素对造成雷达回波强度标定误差进行了分析,分别得出几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误差值,对测试环境与人为可能造成的回波强度标定误差进行了说明。给出雷达回波强度标定结果准确性的检验方法,并对雷达回波强度标定工作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
    31  浙江省近34年年平均风速序列均一性检验研究
    吴利红 骆月珍 孙莉莉
    2008, 36(5):661-665.
    [摘要](1814) [HTML](0) [PDF 706.72 K](1251)
    摘要:
    采用标准正态检验(SNHT: Standard Normal Homogeneity Test)方法,对浙江省36个代表站1971~2004年的年平均风速资料序列进行均一性检验。结果表明:36站中有23个测站出现间断,其中因迁站原因造成非均一性的测站有13个,占非均一性总数的57%;环境变化原因有5个,占非均一性总数的22%;原因不明有3个,占非均一性总数的13%;测风仪高度变化、规定变更各为1个,占非均一性总数的4%。迁站是导致风速序列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
    32  甘肃省自动气象站气压记录分析评估
    张天峰 王炜 王位泰 黄斌 杨民
    2008, 36(5):666-669.
    [摘要](1525) [HTML](0) [PDF 411.92 K](1194)
    摘要:
    为了掌握因仪器换型造成的气象要素观测值的变化,客观评价气象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利用甘肃省6个基准站的自动气象站气压资料和人工站对应的平行观测资料对自动站记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气压记录与人工站记录年平均、月平均统计值十分接近,定时值、平均值、最高记录、最低记录的误差概率分布形态基本一致,概率分布比较集中。统计检验表明,气压定时观测记录、最高记录、最低记录、24次平均值和4次平均值均无显著差异;各定时记录的误差有明显的日变化,09:00~11:00、19:00~22:00误差大,12:00~1
    33  基于VB的电视天气预报等值线绘制分析软件开发
    崔晓东 王莉萍 王国宁 冯天聊
    2008, 36(5):670-672.
    [摘要](1987) [HTML](0) [PDF 397.48 K](1264)
    摘要:
    简要介绍了基于VB开发的运行于 Windows环境下电视天气预报等值线绘制、分析软件的设计。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案,界面简洁、使用方便。详细描述了矩形网格等值线绘制、等值线控制点调节(控制点选择、移动、增加、删除)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利用MICAPS第4类格点数据,生成等值线动画脚本文件,借助Weather 3D平台表达天气演变过程。实践证明该软件运行稳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移植性。
    34  701测风雷达故障检查与维修
    杨绍勇 郑伟
    2008, 36(5):673-675.
    [摘要](1476) [HTML](0) [PDF 442.25 K](1109)
    摘要:
    35  自动气象站维护与检修的一种新方法
    张彩绯 王建军 封秀燕
    2008, 36(5):676-678.
    [摘要](1602) [HTML](0) [PDF 1.23 M](1336)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