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8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国外几套再分析资料的对比与分析
    邓小花 翟盘茂 袁春红
    2010, 38(1):1-8.
    [摘要](3630) [HTML](0) [PDF 988.69 K](5696)
    摘要:
    针对目前最主要的3种再分析资料NCEP、ECMWF、JMA,从各家再分析中心所采用的同化方案、所用到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及相关的偏差校正方法方面,进行相关介绍和对比,以便对再分析资料的特点有更为充分的了解,对我国未来再分析工作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通过对比发现,各家再分析中心采用的同化方案主要为三维、四维变分方法和最优插值法。各家最主要的差别在于所选用的数据类型不同,以及所采用模式在分辨率上的差异。此外,还从经验出发简要给出了各类再分析资料在不同方面的优缺点,从而为各类再分析资料的选择使用方面提供参考。简单陈述了国内再分析工作的进展,并给出了提高我国再分析工作质量所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2  面雨量空间扩展估算法
    陈艳英 高阳华 游扬声 缪启龙
    2010, 38(1):9-14.
    [摘要](1788) [HTML](0) [PDF 2.16 M](1289)
    摘要:
    以温州地区1991~2001年90个观测站的月平均降雨为例,在GIS支持下,对样条函数法、克立格内插法及距离平方反比法这3种插值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在90个观测站中筛选出最少量的、能达到稳定结果的站点数;还考虑了插值的空间分辨率对结果的影响。对上述3点进行大量的计算、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①在选择距离平方反比法及样条函数法对月平均降雨量插值效果均较好;②利用这两种插值方法对不同站点密度选取不同空间分辨率插值后得出,选取50站误差趋于稳定,利用距离平方反比法插值结果误差较小,而空间分辨率对结果几乎没有影响。利用距离平方反比法,选择50个站得到了温州地区1 km×1 km面雨量空间扩展结果,为水文预报工作提供一种较精确的面雨量估算和输入方法。
    3  豫西突发性暴雨成因
    王新敏 张霞 范学峰 何立富
    2010, 38(1):15-20.
    [摘要](1784) [HTML](0) [PDF 49.51 M](3997)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FY2C气象卫星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28~30日豫西卢氏县引发历史罕见山洪暴雨的进行了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与贝加尔湖高压叠加形成阻塞形势,其西侧低空急流携带大量水汽与较强的锋生场交汇在豫西,导致了这次极端暴雨事件的发生;大尺度强斜升运动区中,低层存在一个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机制,引发中β云团生成、合并、发展,从而造成暴雨。
    4  一次暴雨过程的动力诊断
    吴启树 郑颖青 林金凎 赖绍钧 龚振彬
    2010, 38(1):21-25.
    [摘要](2089) [HTML](0) [PDF 3.96 M](1485)
    摘要: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5月21日福建中部地区暴雨成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位于水汽通量散度平流项与散度项辐合配置较好区域;高层较强涡度平流促进福建中部地区上升运动;差动假相当位温平流增强大气不稳定度,促进垂直上升运动;低层水平运动锋生中心的位置和强度与未来6 h降水中心位置和强度较为一致。
    5  祁连山区夏季降水过程天气分析
    陈乾 陈添宇 肖宏斌
    2010, 38(1):26-31.
    [摘要](1705) [HTML](0) [PDF 25.07 M](4454)
    摘要:
    以500 hPa盛行气流为主,参考 FY2D卫星云图云型特征,将2007年7~8月祁连山区的31次降水过程作天气分型。取30°~45°N范围500 hPa 110°E的格点平均位势高度与90°E平均位势高度之差值为分类标准。分成3个主型,西南气流型、西北气流型和平直西风气流型。西南气流型又分移动型和阻塞型两个副型。西北气流型分西北气流冷平流型和河套冷涡两个副型。用试验区中尺度自动站网的降水资料,探讨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和坡向的关系,分析产生降水过程各天气类型的环流特征及其降水强度,发现在不同的大尺度流型下,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会造成迥然不同的地形强迫中尺度系统。
    6  台风“凤凰”和“诺瑞丝”路径与降水分布对比分析
    余贞寿 闵锦忠 楼丽银 冀春晓 陈宣淼
    2010, 38(1):32-36.
    [摘要](2138) [HTML](0) [PDF 24.88 M](3268)
    摘要:
    台风“凤凰”(0808)和“诺瑞丝”(8012)路径相似,但降水分布不同,“凤凰”暴雨分布在路径左右两侧,而“诺瑞丝”暴雨分布在路径左侧。文章从湿位涡和垂直风切变角度对这两个路径相似台风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凤凰”,还是“诺瑞丝”台风暴雨与湿位涡和垂直风切变都有较一致对应关系,强降水位于垂直风切变矢量左侧,垂直风切变矢量与移动路径呈不同夹角时,强降水分布在移动路径不同方位。湿位涡正压项(MPV1)负值区和斜压项(MPV2)正值区相叠加对应强降水落区,而且叠加区内MPV2越大,降水强度也越强。因此,在实际台风预报中,可以结合湿位涡和垂直风切变综合分析来提高预测强降水落区准确性。
    7  暴雨模拟中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变分同化的应用
    赵文斌 齐琳琳 何宏让 孙建华
    2010, 38(1):37-43.
    [摘要](1754) [HTML](0) [PDF 29.94 M](1476)
    摘要:
    针对2008年6月广东地区的一次强降雨过程,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进行了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变分同化对暴雨过程模拟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RF3DVAR能够有效地同化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同化后的主要影响在于改进了初始动力场,使得初始场包含有更详尽的中尺度特征信息,进而显著提高模式对广东局地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在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中有效地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是提高中尺度降雨预报的关键。
    8  载人飞船主着陆场区强对流天气成因
    王红军 胡英华 刘培宁 杨学艺
    2010, 38(1):44-48.
    [摘要](2019) [HTML](0) [PDF 1.81 M](1420)
    摘要:
    从数值预报资料入手,结合风廓线雷达、多普勒雷达及自动气象观测资料对2008年9月14日飞船主着陆场区一次雹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雹暴过程中气象要素变化剧烈;侵入蒙古低压的冷锋带动中尺度辐合线移近场区时触发强对流迅猛发展;雹暴前期垂直风切变显著增大;深厚的对流不稳定层结、强烈的正涡度平流和垂直上升运动等是雹暴的主要成因;雹暴前期TBB值迅速降低,雷达RHI回波图上,在无回波穹窿区上部为雹源区;冰雹落在〖WTBX〗〖WTBX〗θ〖WTBZ〗〖WTBZ〗se舌轴的北侧和高空锋区的南侧。
    9  江西省一次冷空气过程中的灰霾天气过程分析
    肖安 徐星生 卢敏
    2010, 38(1):49-52.
    [摘要](2433) [HTML](0) [PDF 24.55 M](12320)
    摘要:
    利用江西省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探空站资料和空气污染资料,对2008 年12 月12~13日江西省的一次大范围灰霾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和中层高度的干燥暖舌共同影响,是这次灰霾天气过程发生的天气形势背景;冷空气受到700 hPa干暖舌的抑制作用,形成低层偏冷,中层偏暖的“逆温”结构,导致了大范围的灰霾天气过程出现、维持;空气相对湿度较低,受昼夜温差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造成轻雾和灰霾天气之间频繁转换;较低的混合层高度导致近地面污染物以水平运动为主,在遇到较高海拔的山脉阻挡后,沿山脉边缘向东西方向扩展,汇集到平原、河谷地区,降低这些地区的能见度,导致灰霾区域由 “南北向型”演变成了“东西向型”。
    10  南安市秋季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
    周振樟 侯喜良
    2010, 38(1):53-57.
    [摘要](1734) [HTML](0) [PDF 4.33 M](1479)
    摘要:
    应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天气图、物理量场和云图等,对福建省南安市秋季一次历史同期罕见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了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系统、水汽条件、不稳定度和动力触发机制,分析了该天气系统的演变及物理量场的配合情况。通过与历史同期天气过程的比较分析,发现在该时期本地区发生大暴雨天气过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热带低压与较强冷空气的相互作用;探空资料的应用对定量分析大暴雨过程的演变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秋季在南安乃至泉州出现这种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极其罕见,对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研究利于基层台站预报员对此类现象的认识和把握。
    11  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分布与演变
    王维佳
    2010, 38(1):58-65.
    [摘要](1938) [HTML](0) [PDF 2.93 M](1206)
    摘要:
    利用1971~2000年台站云降水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四川地区云和空中水资源的分布与演变。研究发现:四川地区平均总云量为72成,低云量47成,全年阴天日数1935天,降水日数1540天,小到中雨日1471天;全年大气可降水量为1817 kg〖DK〗·m-2。云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云量夏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低云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大气可降水量夏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云和小到中雨日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且夏季分布与全年分布显著不同。在高原上,总云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总云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减少,而低云、降水日、小到中雨日在平均状态附近波动略有增加;在盆地内,云和降水日的演变趋势相同,总云量、低云量、降水日、小到中雨日都在线性减少。30年来四川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线性变化则略有增多。
    12  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石家庄干旱时空特征
    车少静 李春强
    2010, 38(1):66-70.
    [摘要](1979) [HTML](0) [PDF 11.56 M](4618)
    摘要:
    干旱是影响石家庄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基于1972~2006年石家庄市17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分析了石家庄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干旱的发生程度具有阶段性特征,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是比较严重的干旱阶段,70年代春旱严重,到90年代夏秋旱比较严重。用主成分分析对石家庄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石家庄干旱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区域性,根据因子分析将石家庄分为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区域,90年代后较90年代前东部和南部干旱有所增多,北部减少。
    13  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对比
    李凤云 王玉山 吴泽新 刘春红
    2010, 38(1):71-74.
    [摘要](1871) [HTML](0) [PDF 398.42 K](2472)
    摘要:
    通过平行观测,对德州市气象局所辖的陵县(2003~2004年)、武城(2004~2005年)、德州(2006~2007年)3站冬季有积雪时,人工站与自动站的地面温度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有积雪状况下的β值(β=自动观测地面温度/人工观测雪面温度)。自动观测的地面温度更能代表实际地面状况,这种对比关系可为使用地表温度的水文及农业部门提供一个更加准确的地面温度使用参数β,以掌握地面温度的变化规律,为地能、地热、地水的预测与判断提供准确数据。
    14  南四湖流域暴雨分布特征及可能日最大降水量计算
    李燕 朱桂林 刘强 马丽
    2010, 38(1):75-77.
    [摘要](1988) [HTML](0) [PDF 691.57 K](1338)
    摘要:
    利用南四湖流域11县市1971~2007年的暴雨资料,分析南四湖流域首次和末次暴雨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南四湖流域暴雨的时空分布差异较大,但日降水极值的概率分布却有一定规律,呈Λ(x)型渐进分布。利用耿贝尔分布计算南四湖流域多年一遇的日最大降水量极值,计算的未来10年、20年、40年的日最大降水量与历史上10年、20年、40年的日最大降水量重现期基本一致,对未来50~200年的估算值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5  我国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遴选的依据、原则和方法
    任国玉 张爱英 初子莹 周江兴 任玉玉 周雅清
    2010, 38(1):78-85.
    [摘要](2290) [HTML](0) [PDF 2.15 M](1311)
    摘要:
    由于城市化和观测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国现有国家级气象台站网观测的地面气温资料许多已不能满足气候变化检测研究的要求。利用我国全部气象观测站网的台站信息,对地面气温资料序列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遴选出可用于气温变化研究的参考站点。这项工作建立了地面气温参考站点遴选的原则、方法和步骤,并据此确定了138个地面气温参考站。这些台站可代表背景地面气温场,其长期气温观测资料可用作城市台站或国家级台站城市化增温评价的参考,也可直接用于我国地面气温变化的检测分析。
    16  NDVI〖CDF*2〗ST特征空间及干湿边变化特征
    张红卫 陈怀亮 申双和 周官辉 余卫东
    2010, 38(1):86-95.
    [摘要](1666) [HTML](0) [PDF 4.47 M](1159)
    摘要:
    为了更好地解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ST)的各种存在关系及其相互转换过程,以及监测和评价陆表变化,尤其是根据描述地表植被覆盖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参数,解释NDVI达到饱和以后的情况,以便更有效地应用,该文从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之间机理出发,分析了植被指数与地表温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以及NDVIST特征空间的干旱监测模型应用情况。结果表明,在高植被覆盖度情况下NDVIST特征空间拟合随意性增大,影响干旱的监测精度;同时多种因素对下垫面温度及植被指数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影响干旱及植被的监测精度。今后的研究当中要针对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数据,分析不同植被覆盖类型和水分状况条件下NDVIST空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研究修正NDVIST空间特征及干湿边(冷热边)的变化特征及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特别是高植被覆盖度下的修正应用,使STNDVI特征空间方法在干旱监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17  新一代气象卫星资料处理系统并行调度算法研究与应用
    贾树泽 杨军 施进明 赵金雁
    2010, 38(1):96-101.
    [摘要](1817) [HTML](0) [PDF 2.52 M](1284)
    摘要:
    气象卫星地面系统资料处理中心每天要处理大量数据,对于时效性、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文中借鉴蚁群并行处理算法的思想,结合资源预留策略、动态优先级增加策略以及服务器虚拟化应用概念,提出了一个基于性能预测、计算连接权重的动态并行调度算法——信息素动态加权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可用性集群(HPC)中的动态负载平衡,协助系统迅捷、准确地找出最佳服务器响应处理请求,从而提高高性能大型数据处理中心对大容量实时数据的处理效率。
    18  CE318型太阳光度计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张晓春 车慧正 魏垚
    2010, 38(1):102-106.
    [摘要](2203) [HTML](0) [PDF 647.62 K](1475)
    摘要:
    介绍了CE318型太阳光度计在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分析和说明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办法,提出了对仪器进行日、周、月、年检查、维护注意事项。旨在为台站观测技术人员提高CE318型观测仪器的使用、维护和检修能力,进行仪器的常规检查和维护提供参考,也为提高仪器运行的稳定性和数据质量的可靠性提供基础保障。
    19  基于磁致伸缩技术的蒸发自动测量装置设计与实现
    杨志健 贾锦龙 蔡耿华
    2010, 38(1):107-110.
    [摘要](1645) [HTML](0) [PDF 1.38 M](1354)
    摘要:
    针对目前气象水文部门普遍采用的超声波蒸发传感器测量精度只有15 mm且测量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磁致伸缩位移测量技术,研制出一种高精度的测量装置,实现对水面蒸发量的自动测量,其测量精度可以达到01 mm,同时给出了有关实现电路。通过在自动气象站中应用该装置进行为期6个月的蒸发量自动测量,并将自动测量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磁致伸缩技术在实现蒸发量的高精度自动化测量方面的可行性。在气象水文部门,可以使用该装置代替超声波蒸发传感器,得到精度更高、稳定性更好的蒸发量测量结果。
    20  蒸发传感器工作原理及性能比较
    宋树礼 王柏林
    2010, 38(1):111-113.
    [摘要](2004) [HTML](0) [PDF 399.14 K](1607)
    摘要:
    介绍了AG11型超声波式、AG20型超声波式、FFZ01型数字式、ZQZDV型数字式4类E601B型蒸发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通过对蒸发试验数据、累计蒸发量计算程序设计、故障率等综合对比分析,反映出不同蒸发传感器的仪器性能。新型蒸发传感器(AG20型、FFZ01型、ZQZDV型)通过改善测量环境、完善程序处理、减少人工干预等措施,增强了恶劣天气条件下的抗干扰能力,使气象台站实时自动获得准确的蒸发数据成为现实,也为蒸发自动观测替代人工观测提供了试验数据支持。
    21  土壤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任三学 赵花荣 姜朝阳 谭凯炎
    2010, 38(1):114-119.
    [摘要](1808) [HTML](0) [PDF 720.23 K](1353)
    摘要:
    以土壤水分适宜做对照(CK),轻度水分胁迫(50%~70%)、中度水分胁迫(小于50%)3种处理在河北固城可控式土壤水分试验场,选择冬小麦灌浆初期的晴朗天气,采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观测了3种处理的冬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参数的日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水分适宜时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为“单峰型”,未出现明显的“午休”现象,水分胁迫的处理都呈“双峰型”,中度胁迫反而比轻度胁迫光合“午休”要短2 h;3种处理的蒸腾速率日变化都呈“双峰型”,气孔导度是反映叶片气体交换的重要指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成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适宜或土壤干旱时冬小麦旗叶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较迟钝;轻度水分胁迫时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比CK高28%~90%,蒸腾速率与CK基本相近,水分利用效率(WUE)比CK高106%~129%,这可能是一定程度的水分胁迫下冬小麦节水增产的生理调节机理。
    22  湖南晚稻干旱评估
    朱海涛 刘寿东 汪扩军 帅细强
    2010, 38(1):120-124.
    [摘要](1668) [HTML](0) [PDF 534.85 K](1276)
    摘要:
    从作物水分供需出发,构建湖南省晚稻干旱指数模型,通过典型年份干旱指数与相应的旱情资料对比分析,确定了湖南晚稻干旱等级指标,并利用该模型分析湖南不同区域在晚稻各个生育阶段的干旱情况。就生长阶段而言,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成熟期可能出现极旱几率明显高于生长初期,一般在40%以上;从地区分布看,湘中、湘北重旱出现几率明显高于湘西和湘南。评估结果可为减轻晚稻干旱危害提供参考。
    23  抗虫棉早衰气象条件分析与防御对策
    武文安 李业民 马焕香 郝新 莫瑶
    2010, 38(1):125-128.
    [摘要](1667) [HTML](0) [PDF 500.28 K](1244)
    摘要:
    利用山东省惠民县气象局1988~2007年(抗虫棉1998~2007年,常规棉1988~1997年)观测资料,对温度和降水影响棉花早衰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出5~7月平均气温和秋桃数呈明显负相关关系,5~7月平均气温越高,秋桃数越少,棉花早衰越严重;6月中旬至7月中旬降水偏少,干旱易形成老小苗,棉花发生早衰;8月中旬至9月上旬降水偏少、秋桃偏少,造成棉花早衰。从气象方面提出了抗虫棉早衰的防御对策。
    24  北京种植桃气候适应性及优势分析
    吴春艳 刘勇洪 李慧君 叶彩华
    2010, 38(1):129-132.
    [摘要](2145) [HTML](0) [PDF 1.35 M](1328)
    摘要:
    依据桃的光、温、水及病害发生等生长气候特性,选择了北京平谷地区典型的早、中、晚熟等4个品种桃,利用北京平谷地区30年的气候资料,从地形、土壤和水资源、冬季冻害和霜冻、开花授粉、果实生长期、日较差与病害等多方面分析论证了平谷桃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及相对于北京南部平原地区的气候优势。分析表明,平谷桃种植在气候资源上具有地形小气候优势,且冬季无冻害之忧,春季几乎无低温霜冻之害,开花授粉期相对平原地区具有气候优势,果实生长期适宜日数较多,而不适宜的高温日数较大兴区偏少,在对果实品质有影响的日较差方面相对于平原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病害发生发展也较大兴区轻。与北京其他地区相比,平谷气候更适于发展桃种植。
    25  芒果嫁接成活气象条件及生产管理措施
    欧阳兆云 周冬梅 何德光
    2010, 38(1):133-135.
    [摘要](2195) [HTML](0) [PDF 381.56 K](1277)
    摘要:
    利用芒果嫁接成活率多年分期物候观测以及同期的气象观测实况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芒果嫁接成活率与嫁接后的接口愈合期气温成显著正相关,与光照、降水量、空气相对湿度相关不明显。建立了芒果嫁接成活率与嫁接后6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回归方程,影响芒果嫁接成活的主要气象要素是日均温。个例分析表明芒果嫁接成活关键期即嫁接穗生理脆弱的接口愈合期,气温偏低或异常高温天气对芒果嫁接成活不利影响极大。讨论了依气象条件提高嫁接成活率注意事项,提出了相应的生产管理措施。
    26  云南楚雄特大滑坡泥石流气象成因
    余峙丹 张辉 郭荣芬
    2010, 38(1):136-140.
    [摘要](2029) [HTML](0) [PDF 1.61 M](1393)
    摘要:
    2008年11月2日连续性的大雨、暴雨引发了云南楚雄州特大地质灾害,造成巨大生命财产损失。文章利用高空探测资料、测站雨量、加密自动站雨量、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诱发楚雄州“1102”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气象成因。结果表明:除了地质地貌自然原因外,楚雄州出现历史罕见秋季连续强降水天气过程是造成这次灾害的前期气候背景;中尺度辐合天气系统、充沛水汽输送及辐合、高低空急流、中低层切变导致的11月1日20:00至2日20:00楚雄州暴雨是引发“1102” 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直接气象原因。
    27  基于GIS的西双版纳天然橡胶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李湘云 谭志坚 凌升海
    2010, 38(1):141-144.
    [摘要](1901) [HTML](0) [PDF 1.67 M](1219)
    摘要:
    利用GIS技术和天气预报、气候分析相结合,在中小尺度自动气象站网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西双版纳实时气象数据和橡胶种植信息数据库,依据橡胶树开割、停割的生理特性,将GIS技术应用到橡胶树割胶生产的监督与管理,建立一套适用的橡胶树开割、停割预报模式,从而对西双版纳州的橡胶种植区域及区域内实时天气(降水、温度)情况进行实时查询、监测、预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气象条件对橡胶树割胶生产造成的损失。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