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8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关于超强台风“桑美”强度突变研究的几点思考
    郑峰 吴群
    2010, 38(5):533-536.
    [摘要](1663) [HTML](0) [PDF 3.05 M](1412)
    摘要:
    超强台风“桑美”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中心气压920 hPa,是近5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为了认识超强台风“桑美”强度突然增强的机制机理,气象工作者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如“桑美”的观测分析、数值模拟、强度突增原因探究等。文章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述,指出了目前在此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如数值模拟台风强度突增的量值偏小,强度突增的机理没有新的明显突破,以及气候变暖对台风强度突增如何影响涉及较少等。
    2  我国东部夏季气温特征分析
    黎洛丝 郑细华 李勇增 李美杏
    2010, 38(5):537-542.
    [摘要](1461) [HTML](0) [PDF 3.97 M](1460)
    摘要:
    采用EOF、REOF展开、MannKendall突变分析等方法,利用我国东部地区1951—2008年夏季(6—8月)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夏季气温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我国东部地区夏季气温可分为全区一致型、南北反向型、正—负—正型3类主要空间特征场;②该区夏季气温场分为7个区,分别为华北地区、江淮地区、东南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③我国东部全区夏季气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④整个东部地区夏季气温在1997年发生突变,气温上升;在各个分区中也都存在着不同年份的突变。
    3  台风麦莎(Matsa)特大暴雨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钱燕珍 王继志 郑铮 黄旋旋
    2010, 38(5):543-549.
    [摘要](1579) [HTML](0) [PDF 6.81 M](1328)
    摘要:
    利用自动站资料、雷达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对于台风中心的移动坐标合成分析方法以及WRF模式的诊断分析,对2005年8月登陆浙江造成历史罕见特大暴雨的台风麦莎(Matsa)降水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讨论与特大暴雨有关的台风结构变异。结果表明:①台风麦莎影响期间降水量的分布与通常热带气旋以螺旋雨带结构为主要特征的风雨分布特征显著不同,台风麦莎(Matsa)系统的右前、右后(第1、第2)象限出现了结构显著变异,对台风特大暴雨的特征落区分布有明显影响。②雷达与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揭示,在台风第1和第2象限发现有多个雨团重复生成和移动,它们与雷达回波观测到的强弱相间的中尺度上升和下沉气流相间区域相对应,是中尺度 “降水细胞”频繁再生与移动的强烈发展区,对构成台风特大暴雨和灾害起重要作用。③具有再生能力的“暴雨细胞”特征结构的强烈发展区域出现动能的显著聚集,有利于台风中水汽在该区域的抽吸。台风系统的局部出现这样结构变异特征,对台风强降水落区的监测预报有重要指示意义。
    4  一次大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及数值模拟
    张晓东
    2010, 38(5):550-557.
    [摘要](1337) [HTML](0) [PDF 9.52 M](1244)
    摘要: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天津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7月14—15日发生在河北唐山及天津一带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并通过MM5数值模拟阐述了雷达资料分析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发生在中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背景下,700 hPa高空槽、850 hPa低涡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引发此次暴雨主要影响系统;低空急流是暴雨主要的水汽来源;低空辐合高层辐散、锋面抬升是暴雨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对流层中部冷空气活动引起的西南低空急流脉动与暴雨的增幅有密切关系;涡旋状和带状回波是主要降水回波。
    5  2008年初贵州冰冻天气锋生场诊断分析
    池再香 杜正静 龙先菊 曾居仁 李蜀黔
    2010, 38(5):558-564.
    [摘要](1492) [HTML](0) [PDF 5.02 M](1173)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模式和NCEP/NCAR资料,对2008年1—2月贵州省发生的持续时间长、强度强、范围广的冰冻天气进行大气环流形势和锋生函数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冰冻灾害天气过程是冷锋从东北、正北、西北方向移到贵州时产生的一种强烈锋生过程,且长时间稳定地维持在贵州;北半球中高纬度出现双阻型高压,使大气环流长时间稳定,北支、南支锋区偏南,极地冷空气不断补充南下影响到江南,滇黔静止锋不断锋生并长时间维持在贵州西部,南支槽前的西南气流对这次雨雪天气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地形在冷空气移动过程中具有阻碍作用。因此,低层锋生的长期维持使南来的水汽受阻是产生此次冰冻灾害的重要物理机制。
    6  广东两次特大暴雨成因的诊断对比
    管勇 刘玉明 胡丽华 梁敏妍 杨群娜
    2010, 38(5):565-571.
    [摘要](1738) [HTML](0) [PDF 5.04 M](1133)
    摘要:
    利用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NCEP每日4次再分析等资料,对发生在粤西地区的两次特大暴雨进行综合对比诊断分析,试图为特大暴雨的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结果表明: 这两次特大暴雨均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在充分的水汽、较强的上升运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等条件下产生的。暴雨落区和水汽通量散度负大值区、850 hPa〖WTBX〗 θ〖WTBZ〗se的高值区、〖WTBX〗θ〖WTBZ〗se 等值线密集区、螺旋度大值区、垂直速度最大区中心的走向、落区基本一致,暴雨的强度和各物理量值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7  一次暖区强降水的热力动力条件
    夏丽花 吴启树 黄美金 陈德花 石顺吉
    2010, 38(5):572-576.
    [摘要](1615) [HTML](0) [PDF 4.66 M](1160)
    摘要: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4月19日福建中南部强降水过程的热力动力条件。结果表明:这次降水过程具有明显的中尺度雨团特征,直接影响系统是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低空西南急流为暖区强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低层暖平流、高层冷平流的上下层配置,使不稳定能量得以聚集,为对流发展提供必要的能量。
    8  一次早春多单体冰雹分析
    金飞胜 黄飞羽 方素青 查光英
    2010, 38(5):577-580.
    [摘要](1395) [HTML](0) [PDF 3.71 M](1137)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黄山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对2009年2月发生在黄山地区一次冰雹天气个例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此次降雹是由于高空急流引发的,有一次积云合并过程,具有多雷暴单体的基本特征。②冰雹发生在早春2月,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组合反射率也很高,但由于空气柱气温较低,垂直液态水含量相比初夏的冰雹要小,-20 ℃高度相比初夏低1~2 km。
    9  利用940 nm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大气水汽的方法比较与应用分析
    胡秀清 黄意玢
    2010, 38(5):581-587.
    [摘要](1376) [HTML](0) [PDF 5.87 M](1321)
    摘要:
    基于940 nm近红外水汽吸收带及两侧窗区通道探测大气水汽总量是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卫星遥感大气水汽方法,这一方法主要利用差分吸收概念反演柱水汽总量。文章分析比较了不同反演算法各自特点和存在问题,同时针对我国不同的卫星数据进行了多次水汽反演试验,最好结果的误差为0.04 g/cm2,这为FY3气象卫星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陆地大气可降水业务产品算法的开发打下了坚实基础。
    10  基于遥感探测的不同类型降水云识别方法
    张建军 赵小艳 黄勇
    2010, 38(5):588-593.
    [摘要](1259) [HTML](0) [PDF 5.05 M](1168)
    摘要:
    降水云类型监测的手段主要有地基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和空基的气象卫星,该文介绍了利用雷达和卫星对不同类型降水云监测的原理和方法,对国内外使用神经网络法、阈值法、小波分析等方法进行不同类型降水(对流性降水、层状云降水和混合云降水)云系/云团识别的研究结果和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主要介绍阈值法,并对两种监测手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11  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在青岛地区试验结果分析
    张其林 邵程远 路明月 耿敏
    2010, 38(5):594-598.
    [摘要](1436) [HTML](0) [PDF 4.77 M](1233)
    摘要:
    根据山东青岛地区的雷电活动特征,采用综合的雷电预警方案,基于地理信息(GIS)技术,青岛市气象局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开发了一套雷电监测预警系统(NUISTLMWS)。功能包括雷电活动的实时监测、0~1 h 4个不同时间段的雷电临近预警,以及历史资料的查询和数据库管理等。该系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岛奥帆赛区进行了初步试运行,并提供雷电预警服务。对该系统试运行期间的3次预警结果分析表明,系统对未来15 min的雷电预警情况较好,说明预警系统在业务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12  气象站迁站前后气温同期观测资料对比
    李又君 梁国坚 杨士恩 吕博 张荣霞 宋先居
    2010, 38(5):599-604.
    [摘要](1654) [HTML](0) [PDF 3.84 M](1478)
    摘要:
    通过对山东省东阿县新旧地面气象观测站同期(2008年1、4、7月)气温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发现两站之间气温存在明显的正温差,旧测站气温存在城市热岛效应。这种效应夜间大于白天,冬、春(秋)季较为明显,夏季最小;城市热岛效应使最低气温下降,从而减小气温日较差,故旧测站气温较高;统计检验表明,旧测站与新测站气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但两地气温差异显著,两地气温资料已经不适合合并计算。所以,对于旧测站的气温记录,应做出必要的订正后,才能得到较准确的代表当地气温的统计资料。
    13  三维可视化技术在雷达三维组网产品显示中的运用
    张志强 刘黎平 王红艳
    2010, 38(5):605-608.
    [摘要](1515) [HTML](0) [PDF 4.03 M](1749)
    摘要:
    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将三维面重建算法和体重建算法引入气象雷达回波图像的分析中,同时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灾害天气重点实验室开发的新一代3D组网拼图产品相结合,对2007年9号台风“圣帕”进行了三维显示。结果表明:对于单部雷达体扫产品,三维组网拼图产品能全面地掌握更大范围内雷达回波的演变过程;相对于单一的二维平面的分析显示,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构建回波的空间分布状况,尤其是回波的空间结构上有更大的优势,三维可视化技术结合雷达三维组网拼图产品为雷达回波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全面的方式。
    14  基于C/S模式的气象资料自动下载系统
    李兴宝 侯方
    2010, 38(5):609-612.
    [摘要](1432) [HTML](0) [PDF 2.90 M](1216)
    摘要:
    我国各级气象台站主要应用PCVSAT单收站系统接收气象卫星广播资料,单收站系统一但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气象资料的正常接收,导致气象资料缺失。为了确保在单收站设备发生故障时也能及时、完整地接收气象资料,应用计算机编程技术开发了一套气象资料自动下载系统。系统基于现代化的宽带网络传输体系,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构建,当单收站系统发生故障时,应用该系统可以及时、快速、完整地补全缺失的气象资料,没有安装单收站的气象资料用户也可以应用该系统实时接收气象资料。
    15  江西省云水资源特征分析
    李玉林 吴万友 蔡定军 黄小晃 李德俊 胡宏贵
    2010, 38(5):613-619.
    [摘要](1378) [HTML](0) [PDF 4.65 M](1139)
    摘要:
    利用江西周边11个探空站资料与江西省内84个站1959—2007年降水资料,根据天气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学方法,对江西省大气中总水汽量、总云水量、水汽交换次数、水汽更新率、实际总降水量等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总水汽量、总云水量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1975年),最小值出现在12月(1963年);中度干旱频率区域总云水量值最大,轻度干旱频率区域总云水量值最小;水汽交换次数平均为7.23次/月;水汽更新率平均4.22天/次;总水汽量、总云水量的地理分布呈北部高、南部低趋势分布;总水汽量、总云水量、总降水量相关性比较好,年变化呈现多峰型。
    16  重庆冰雹气候特征及人工防雹对策
    廖向花 廖代秀 李轲
    2010, 38(5):620-624.
    [摘要](1667) [HTML](0) [PDF 3.78 M](1189)
    摘要:
    利用重庆34个县1960—2004年的气象志、县志资料及1980—2004年的MICAPS资料,对重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环流背景、冰雹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重庆冰雹在空间上存在东多西少的特征,东北部山区是冰雹频发地;近50年冰雹具有“少—多—少-多”的非均匀周期变化趋势,20世纪80年代后明显增多;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分布,高峰期为4—5月和7—8月,6月相对较少;重庆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环流背景分为3类,即低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西北气流型是主要影响系统,约占62%。给出了重庆主要冰雹路径图并提出了人工防雹的对策建议,以提高人影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7  风对BL1A型增雨防雹火箭弹道的影响及修正
    孙百安 姜水平
    2010, 38(5):625-628.
    [摘要](1424) [HTML](0) [PDF 2.64 M](1171)
    摘要:
    当风速较大时,BL1A型增雨防雹火箭发射后的飞行轨迹与厂家提供的火箭弹弹道曲线相差很大。火箭顺风发射飞行时,风使火箭弹体仰角抬高,逆风发射时,风使火箭弹体仰角降低;右侧侧风将使弹体向右侧滑,左侧侧风将使弹体向左侧滑,对出膛后火箭飞行方位角产生影响;火箭飞行中还会随风漂移。使火箭不能进入云体有效部位播撒作业,影响作业效果,有时甚至超出安全射界,造成安全隐患。结合近几年的作业实践,提出参照BL1A型火箭标准射角对应的弹道曲线,并根据地面和高低空风向风速情况,通过对发射仰角和方位角的调整来进行风修订,使调整后的发射角保证催化剂开始撒播时的火箭高度、方位满足预定作业要求,自毁点控制在预定范围内。
    18  深圳市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研究
    兰红平 陈训来 孙向明 梁碧玲
    2010, 38(5):629-634.
    [摘要](1682) [HTML](0) [PDF 4.37 M](1185)
    摘要:
    介绍了深圳市气象灾害分区预警系统设计思路、技术框架、主要功能和应用效果。该系统将多种探测资料和临近预报产品集成显示, 对定量降水预报等产品进行检验评分和择优排序,根据监测实况和外推预报自动形成分区预警提示;按街道行政辖区自由组合分区预警区域,将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到街道辖区;该系统与各分发渠道建立自动连接,一次性制作分区预警产品,输入指令,不同发布渠道同时分发。该系统实现了预报预警技术、预警制作平台和预警发布传播平台高度集成,可在3 min内完成分区预警信号自动提示、编辑、制作和各传播渠道的自动分发,高效地解决了预警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19  区域大气环境应急响应数值预报系统
    孙明华 宋振鑫 吕终亮 张备 胡江凯 周斌 马占山
    2010, 38(5):635-639.
    [摘要](1667) [HTML](0) [PDF 5.73 M](1545)
    摘要:
    介绍了针对国内有毒气体泄漏等突发性大气中污染物扩散问题建立的区域精细大气环境应急响应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该系统基于污染扩散模式HYSPLIT_4,利用中尺度模式WRF为其提供气象场,对污染扩散的路径和浓度以及地面沉降进行计算,系统后端开发了基于GIS的产品制作平台对模式产品进行叠加地理信息的处理。为实现快速应急响应的功能,模式业务系统始终处于热准备状态,并可在接到指令后迅速完成产品制作。文中给出一个大气环境应急响应演习应用实例,显示该模式系统对影响范围较大的有毒气体泄漏事件应急响应工作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20  新疆百里风区风廓线观测分析
    王敏仲 何清 魏文寿 赵勇 张广兴
    2010, 38(5):640-644.
    [摘要](1723) [HTML](0) [PDF 3.58 M](1245)
    摘要:
    利用2009年3月25日至4月8日在新疆百里风区十三间房气象站观测取得的风廓线资料,分析了该地区低空风场的平均日变化、逐日变化以及强风天气条件下大气风场特征。研究表明:①十三间房地区观测期间纬向风主要盛行西风气流,经向风以北风为主,在大风天气条件下经向北风气流明显大于同时间纬向西风气流。②受七角井山口狭管效应的影响,该地区1500 m高度以下水平风速总体大于其上风速。③日、夜平均廓线分析表明,夜间风速大于白天,但二者随高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1500 m以下,水平风速随高度的升高呈减小趋势,1500 m以上,随高度升高呈增大趋势。④Airda3000Q型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可获得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较高的风场资料,通过分析其探测到的水平风廓线资料,可清晰地监测大风天气的发生和变化过程。
    21  VDRAS产品在奥运气象服务中的应用
    王彦 陈明轩 王令
    2010, 38(5):645-648.
    [摘要](2003) [HTML](0) [PDF 3.95 M](1308)
    摘要:
    着重分析了VDRAS要素在奥运会期间对流天气形成过程中的演变特征。典型对流天气个例分析表明,阵风锋之间的碰撞对雷暴天气的形成具有指示意义,其中VDRAS强梯度的存在能够预示将要分离出阵风锋;冷中心的加强意味着降水还将发展,减弱意味着降水要减弱。应用风廓线和自动气象站资料对VDRAS的信息做检验,表明在0.18~1.6 km高度上风向基本一致,但是风速有时偏小2 m/s ;1.6~2.8 km高度上,风向和风速大体一致;2.8~3.5 km高度上,风向基本一致,但风速有时偏小2 m/s。VDRAS气温高于地面自动站的气温约3~4 ℃。
    22  安康水库蓄水前后上游气候变化特征
    王娜 孙娴 蔡新玲 王琦
    2010, 38(5):649-654.
    [摘要](1445) [HTML](0) [PDF 3.89 M](1094)
    摘要:
    利用陕西省安康水库上游气象站点的月及日降水、气温、蒸发等气候资料,分析了安康水库蓄水前后上游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呈逐年代减少趋势,年平均温度呈增暖趋势,年蒸散量呈减少趋势;蓄水后年及主汛期降水量、雨日、暴雨日数、极端强降水概率、蒸散量均比蓄水前减少,平均气温比蓄水前升高,其中冬季升温幅度最大;主汛期和年降水量、平均气温蓄水前后差异显著,冬季蒸散量蓄水前后差异显著。近45年来汉江径流量呈下降趋势,降水对径流影响显著。
    23  夜间云观测辅助方法
    孟术 郑丽英 杨梅 罗利民 赵静 袁小林
    2010, 38(5):655-658.
    [摘要](1578) [HTML](0) [PDF 3.06 M](1398)
    摘要:
    在夜间灯光很弱或者没有灯光、星光、月光的情况下,云的目测是比较困难的。常规夜间观测云的方法是,根据视觉,结合星光疏密、空气清晰程度、云体的颜色、移动速度以及伴见的天气现象和实测云高,参照傍晚时云的状况来判别云状。为了能够在夜间快速准确地识别所在测站云状,以现代化探测设备为手段,对夜间云的观测方法进行了总结,介绍了用大气辐射、大气电场、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来辅助观云,可较好地弥补夜间目测云的不足。
    24  自动气象站温湿传感器校准(更换)对人工和自动站对比差值的影响
    曾英 张红娟 李亚丽
    2010, 38(5):659-660.
    [摘要](1324) [HTML](0) [PDF 1.28 M](1413)
    摘要:
    选取陕西省5个基准站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自动站和人工站平行观测气温和相对湿度资料,研究同一地点温湿传感器校准(更换)后人工站和自动站月对比差值的变化。研究表明,温湿传感器校准(更换)后易形成两个不同的人工与自动站对比差值序列,对比差值突变的节点是今后进行单站资料订正非常关健的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