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国产GPS探空系统探测能力分析
    李峰 邢毅 杨荣康
    2012, 40(4):513-519.
    [摘要](1398) [HTML](0) [PDF 5.44 M](1399)
    摘要:
    实验室测试和外场比对试验表明,我国研制的GPS探空系统采用卫星导航测风体制进行测风,GPS高度反算气压取代气压传感器,较之雷达探空体制要更为准确和精确。其在电气性能和稳定性、可靠性方面满足CIMO的探空要求。实验室测试表明,在采用新型温、湿、压传感器和测试条件情况下,准确性误差分别在±01 ℃、±2%、±1 hPa之内,满足WMO对常规高空探测要求。与RS92型探空系统相比,国产GPS探空仪的动态测量性能除相对湿度准确性方面由于技术和工艺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外,其余要素已接近RS92的水平,尤其与GPS定位相关的气压、位势高度、风向和风速,其一致性标准差已与RS92相当,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与我国现有高空探测业务使用的L波段探空系统相比,测量准确性方面已优于L波段探空系统。
    2  结合第8届国际探空仪系统比对试验探讨国产气球施放高度
    罗雄光 吴华斌 殷宏南
    2012, 40(4):520-524.
    [摘要](1561) [HTML](0) [PDF 3.46 M](1397)
    摘要:
    根据阳江探空站高空气象探测用 750 g气象气球施放的实际高度的现状,结合中国大探中心组织国产GPS探空仪在阳江用国产2000 g气象气球比对试验时施放的高度以及广东阳江第8届国际探空仪系统比对期间施放的实际高度,探讨雨天和高空相对湿度较大的气象条件下对国产气象气球施放高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雨天或高空相对湿度较大时,对国产现有的气象气球施放的高度存在较大的影响。研究表明,解决了国产气象气球的球皮防雨、防潮问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国产气象气球施放高度不稳定的难题。
    3  水平风场线性假设EVAD技术的改进及其风场代表性分析
    李瑞义 刘黎平 胡志群
    2012, 40(4):525-533.
    [摘要](1039) [HTML](0) [PDF 7.27 M](1001)
    摘要:
    水平风场线性假设的传统EVAD技术在非线性程度较大的高度层会计算出代表性差的平均风场信息。改善方法就是在EVAD技术计算雷达站上空平均风场信息时剔除掉非线性程度较大的等距离圈,使进入计算的等距离圈较好满足线性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二阶傅里叶级数拟合等距离圈径向速度均方根误差(RMS)大小能表征水平风场非线性程度,RMS越大,非线性程度也就越大,通过设定合理RMS阈值,可以剔除掉非线性程度大的等距离圈从而使传统EVAD技术得到改善。个例中RMS阈值设置为3 m/s,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计算出代表性差的平均风场信息,但其合理性需要研究更多个例来验证。高度层内所有等距离圈二阶级数RMS加权平均值,可以表征改善后的EVAD技术计算的平均风场对真实风场的代表性。
    4  多普勒雷达晴空回波识别与应用
    冷亮 黄兴友 杨洪平 张思进
    2012, 40(4):534-541.
    [摘要](1613) [HTML](0) [PDF 6.63 M](1244)
    摘要:
    在现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质量控制基础上,采用徐州雷达站2009年4月和9月雷达资料,统计并对比几种常见的降水回波与非降水回波特性,找出一种有效地识别晴空回波的方法。该方法在不同径向距离区间(小于25 km及25~200 km)采用不同的识别参数,能够较好地将非降水回波中对临近预报有用的晴空回波信息保留,而将其他非降水回波信息(地物回波、超折射回波等)剔除。依据该方法识别的晴空回波区域所对应Doppler速度可用于判别大气平流状况,从而为预报工作提供帮助。
    5  毫米波多普勒雷达RHI退速度模糊研究
    宋立雪 魏鸣 宋继堂
    2012, 40(4):542-547.
    [摘要](1343) [HTML](0) [PDF 4.97 M](1062)
    摘要:
    毫米波测云雷达是探测非降水云和弱降水云的理想工具,但由于其波长较短,最大不模糊速度较小,因此容易产生多次速度模糊现象,纠正速度模糊是充分利用多普勒雷达风场信息的前提。针对毫米波雷达距离高度显示器RHI(Range Height Indicator)的速度模糊现象,提出了两种退模糊方法,即人机交互方法和自动方法,并用实测数据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较好地退除毫米波多普勒雷达速度场中的速度模糊现象。相比较而言,自动方法比人机交互方法处理效率高,若对于比较小的孤立区域,人机交互方法更有优势。
    6  雷达个例资料整编批处理技术与业务应用
    邹书平 武孔亮 罗京义 许弋
    2012, 40(4):548-553.
    [摘要](1193) [HTML](0) [PDF 5.01 M](1242)
    摘要:
    在新一代天气雷达业务观测中,采用降水观测模式2,一天有近240个基数据和约有7200个数据产品。由于基数据和数据产品文件名与资料整编文件名格式上的差异很大,如果仅依靠人工进行整编,不仅文件多、信息量大,而且文件的重命名、校对审核尤为困难。系统地介绍了雷达个例资料整编的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计算机实现了文件命名的自动批处理,采用向导式任务处理技术实现了雷达个例资料整编的自动化、批量化、流程化和标准化。
    7  云南省L波段探空系统运行监控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张涛 董洋
    2012, 40(4):554-558.
    [摘要](1099) [HTML](0) [PDF 3.94 M](1052)
    摘要:
    基于云南省L波段探空系统提供的监控信息与探空资料,通过云南省气象局宽带信息网络,建立了云南省L波段探空系统运行监控平台,该平台由FTP下载系统、数据录入系统和运行监控系统3部分组成。对平台的结构和主要技术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着重对L波段探空系统的数据质量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近一年的业务运行情况表明,该平台实现了对云南省高空探测系统的探空雷达和探空数据的监控,对于加强观测业务管理、保证观测资料质量、改进观测技术及提高观测资料应用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数据质量控制还需要在资料积累过程中对阈值范围和方法进行改进。
    8  气象计量实验室能力验证实施
    党选发 张红英 宋媛 刘永强 黄蕊
    2012, 40(4):559-562.
    [摘要](1236) [HTML](0) [PDF 3.12 M](926)
    摘要:
    针对气象计量检定机构在组织和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活动中在编制比对方案、参考值来源、结果评价方法、粗大误差的剔除、比对报告编制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气象计量实验室能力。通过开展气象计量实验室间的比对工作,确立气象计量检定机构在社会上的专业计量检定地位,确保各计量标准量值的准确、可靠、一致,也为考察各实验室计量检定人员技术水平和数据处理能力,发现问题、积累经验,更好地开展气象计量检定工作,可以识别与同行各机构之间存在的差异,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自身的持续改进和质量管理提供信息。
    9  CINRAD发射机后充电校平器3A8工作原理及维修
    陈忠勇 王宏记 周若
    2012, 40(4):563-566.
    [摘要](1233) [HTML](0) [PDF 3.11 M](1188)
    摘要:
    后充电校平器3A8是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和SB)发射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当高压充电分机向人工线充电到额定值以后,通过不断采样人工线上的电压,在校平脉冲指令下,完成对人工线存储的电荷进行有控制的微量泄放,以提高人工线充电电压的脉间稳定度,减小射频输出的幅度和相位变化,最终保证雷达获得足够的地物杂波抑制,从而保证雷达系统高质量工作。为此,讨论了该组件的工作原理,对其电子线路组成作了进一步分析,根据台站工作的实际经验,结合相关报警信息,探讨了基本维修思路,总结了一些快速有效的检修方法。
    10  自动气象站故障分析排除方法
    周青 梁海河 李雁 刘钧 曹婷婷 贾树泽 尹成海
    2012, 40(4):567-570.
    [摘要](1734) [HTML](0) [PDF 3.25 M](1407)
    摘要:
    基于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ASOM)中运行的2400多套国家级自动气象站的数据、各型号自动气象站厂家备件的调研以及22个省(区)2007—2008年国家级自动气象站故障和维修信息,从采集系统、传感器、供电系统、业务终端设备、通信传输设备、软件等方面对自动气象站的典型故障原因、故障现象以及简单解决办法进行了汇总分析,为技术人员在维修活动中提供参考,为分析排除故障、提高维修效率、提高自动气象站的技术保障能力提供基础支撑。
    11  20年时间序列海表温度数据集反演和评价
    胡婷婷 申双和 师春香 武艳 吴增巍
    2012, 40(4):571-577.
    [摘要](1609) [HTML](0) [PDF 5.61 M](1085)
    摘要:
    海表温度是研究海洋表面海气相互作用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物理参数。为建立长时间序列海表温度数据集,在海表温度反演模型建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卫星之间的差异、卫星仪器随时间的衰减、所采用反演算法模型建立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的影响等。为此,针对1989—2008年间NOAA/AVHRR数据特点,发展了统一的海表温度反演模型,并生成了20年时间序列海表温度数据集,空间分辨率达到1 km。利用船舶浮标资料和OISST数据对该数据集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数据集均方根误差在1 ℃左右。最后针对1997/1998年厄尔尼诺事件,用反演的海表温度分析了西太平洋暖池区海表温度距平对这次事件的响应。
    12  近实时公共气象服务分析图网站发布
    何险峰 马力 罗永康 薛勤 徐箐 张祥峰
    2012, 40(4):578-584.
    [摘要](1138) [HTML](0) [PDF 6.55 M](1541)
    摘要:
    给出一种基于开源IDV工具构建气象产品网站发布平台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近实时公共气象服务分析图将使用人员定位于浏览器端县乡级气象、农技、公众群体,突出分析图的时空分级覆盖、耕作层气象服务、山地气象服务和灾害气象服务。通过内容、时间、区域以及表现形式4个方面的分解,描述了网站的设计原理。通过本体技术实现气象要素向气象知识的过渡。通过图形产品的静态和动态层分别处理,提高了二维和三维图形产品的生成速度。构建形成的气象产品发布平台已经在多个网站得到应用并得到好评。
    13  基于OSPF的陕西省气象宽带网络整合设计
    燕东渭 陈高峰 杨银见 邸永强 窦以文
    2012, 40(4):585-590.
    [摘要](1104) [HTML](0) [PDF 5.17 M](1013)
    摘要:
    针对陕西省气象局宽带通信网络中移动、电信和广电等3家通信运营商线路并存,IP地址使用杂乱等现状,以及无法方便地实现多链路负载均衡和链路之间自动切换等突出问题,采用了规范3家运营商链路接入的连接方式,应用全国统一的新IP地址,特别是在全网范围内部署OSPF动态路由选择协议等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OSPF协议的特点,合理地划分区域,并根据需要针对不同链路配置了不同或相同的OSPF代价,使得不同链路间自动切换和流量自动负载均衡得以轻松实现。经过测试,整个网络的设计和实现,充分发挥了多条链路的效益,提高了网络系统的稳定性,达到了设计的预期目标,可以为其他部门网络设计提供较好的借鉴。
    14  基于XML的气象数据订阅系统设计
    王甫棣 姚燕 李湘
    2012, 40(4):591-595.
    [摘要](1027) [HTML](0) [PDF 4.86 M](1158)
    摘要:
    随着超文本标记语言(XML)成为互联网上数据表示和交换的标准,出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应用。在分析WIS/GISC数据获取的功能和性能需求基础上,设计一套基于XML的异步通信气象数据订阅系统。介绍该订阅系统的建设背景、主要用途和适用范围,描述了通过XML描述气象元数据、订单和分发元数据的方案、订阅功能设计和并行处理模式,给出了系统的数据流程。设计方案在实际系统中得以实施,达到了应用需求。
    15  加密自动站资料在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中的应用
    李瑞萍 程艳芳 赵彩萍 常钢 晋立军
    2012, 40(4):596-600.
    [摘要](1144) [HTML](0) [PDF 3.97 M](1109)
    摘要:
    利用常规分析资料、雷达产品和太原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对2008年6月28日出现在太原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 ①高空冷涡和中低空暖湿气团配置为此次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条件。②雷达回波的形状、结构、VIL均显示出强对流特征,速度辐合区与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相对应,垂直方向存在强烈的风切变。③逐小时变温场显示出冷空气入侵路径、强度,负变温中心未来成为强对流天气区。④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强对流发生的触发机制,逐小时变压场的负中心与随后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区有效对应。⑤对流发生前,单站气象要素出现显著的不连续变化,气压和湿度呈同位相变化,与气温变化则反位相,3者在对流发生前1 h同步出现谷(峰)值,灾害天气出现在之后的要素陡升(降)时段内。
    16  区域动态气象干旱强度指数及其应用
    王学锋
    2012, 40(4):601-605.
    [摘要](1203) [HTML](0) [PDF 3.94 M](1156)
    摘要:
    基于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基本原理,以气象干旱等级为基础构建区域动态气象干旱强度指数,并就其在监测评估业务上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动态气象干旱强度指数实现了对干旱强度的实时动态监测和评价,充分考虑了干旱的累积效应,不以人为划定时段来评价干旱强度,具有动态性、连续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区域干旱的实时监测、灾害预警、过程评价、历史排位判断、重现期分析等业务。通过对2009/2010年云南秋冬春特大干旱中的应用检验,效果优于气象干旱指数。
    17  闽西北两次致洪暴雨成因对比分析
    张尾兰 蒋宗孝 廖才科
    2012, 40(4):606-612.
    [摘要](1190) [HTML](0) [PDF 6.22 M](941)
    摘要:
    利用天气图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等,对2010年6月18日和7月7日发生在闽西北山区的两场大暴雨至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场暴雨过程均是在高空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和西南急流在福建省中北面的强风速辐合的相互作用下,有充分的水汽,较强的上升运动、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西南急流的水平宽度及前倾槽是影响大暴雨时间长短及范围大小的重要因素;暴雨的强度与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抽吸效应、垂直上升运动等成正相关;暴雨区上空的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的最大中心比特大暴雨发生时间早,分析预报点上空的水汽变化特征对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有指导作用;两次暴雨雷达回波均呈带状,且该强中心的长轴与移动方向基本一致,是两次暴雨的重要特征。
    18  2008与1969年冬季持续性雨雪过程对比分析
    张娇 朱佳宁 王东勇 陈晓红 谢亦峰 郭品文
    2012, 40(4):613-619.
    [摘要](1209) [HTML](0) [PDF 6.43 M](1390)
    摘要:
    利用安徽省降水量资料和NCEP资料对1969年与2008年冬季两次超过半月的持续性雨雪过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强降水过程之前都有一次阻塞高压较明显增强过程,而强雨雪过程则始于阻塞形势减弱期,当乌拉尔山阻高指数锐减到谷值前后的1~2天,同时伴有偏强的西南气流,会有一次较为明显的降水增强的过程。500 hPa环流形势2008年为经向型,冷暖空气均较强,持续性雨雪期间有4次强雨雪天气过程;而1969年环流较为平直,雨雪天气持续较长,但基本无强雨雪过程。通过准双周振荡分析发现1969年持续性雨雪期间的水汽源地主要为南海,2008年水汽则同时来源于南海和孟加拉湾。
    19  两次雷暴过程的地闪及回波特征
    钟颖颖 冯民学 焦雪 苗甫生
    2012, 40(4):620-626.
    [摘要](1226) [HTML](0) [PDF 6.18 M](1246)
    摘要:
    利用闪电定位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降雨量资料,对南通地区2009年两次雷暴过程的地闪、降雨量和雷达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闪电主要集中在较强回波区域,40 dBz及以上回波区域地闪尤为密集,但也有部分地闪尤其是正闪,发生在强回波边缘或回波弱的地方;40 dBz回波高度突破-10 ℃温度层结高度的时间提前于第1次地闪,与地闪频数的变化一致性高;雷暴云发展过程中40 dBz及以上雷达回波面积和地闪频数跳变较为一致,但出现连续降水时回波面积虽大,地闪频数反而减少;逐时降雨量和观测站周围20 km范围内的地闪频数与时均40 dBz及以上回波面积的相关性非常好。
    20  山东一次区域性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
    杨学斌 谌芸 代玉田
    2012, 40(4):627-634.
    [摘要](1462) [HTML](0) [PDF 8.03 M](1555)
    摘要:
    利用常规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FY2C卫星云图TBB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5月9—10日发生在山东的春季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①强降水是在低层冷空气和深厚西南暖湿气流交汇的过程中产生的,副高异常偏强,制约850~700 h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停滞少动,产生较长时间的降水。②地面辐合线的形成和维持激发了边界层的辐合上升运动,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冷空气从边界层楔入,与暖湿气流汇合并抬升暖湿气流辐合上升,使上升运动加强,降水增幅。③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暴雨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多个单体更迭并移经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而产生区域性暴雨。④雷达径向速度图中逆风区和不同高度(超)低空急流的大小对短时强降水预报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21  2009年天津首场大范围降水过程分析
    靳瑞军 宋薇 王兆宇
    2012, 40(4):635-641.
    [摘要](1257) [HTML](0) [PDF 5.95 M](1001)
    摘要:
    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天气图资料,并结合卫星反演云参数产品,对2009年4月18日出现在天津地区的一次大面积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降水过程中的图像特征和卫星反演云参数分布特点,研究表明:①此次降水是层积混合云降水,主要受到500 hPa河套低槽的影响,并配合地面江淮气旋的北上影响;②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图上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初生、发展、维持、削弱四个阶段的特点,风廓线资料比较完整;③MODIS卫星过境时间,天津地区云粒子有效半径均在15 μm以上,出现频数最多的云粒子有效半径为25~27 μm,大气可降水与自动站雨量站1 h降水量的大值区对应较好。
    22  内蒙古西部一次沙尘暴环流背景和动力机制分析
    袁国波 宋燕 吕晶洁 白月波
    2012, 40(4):642-646.
    [摘要](1418) [HTML](0) [PDF 4.76 M](1316)
    摘要:
    利用相关资料对2009年4月23日内蒙古西部地区发生的沙尘暴天气的环流形势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强冷空气活动是本次沙尘暴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造成本次沙尘暴的高空系统是斜压性很强的蒙古横槽及槽后的偏北急流,地面系统是强烈发展的蒙古气旋;从动力机制来看,沙尘暴发生时,由于高层辐合、低层辐散而形成的强烈下沉运动,使得高空偏北急流带的动量下传到地面,中低层波动发展形成的次级环流使动量下传效率更高。高空蒙古横槽南压、转竖是冷空气爆发南下的关键,高空偏北急流带以及与急流出口区相对应的地面蒙古气旋的强烈发展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条件,地面冷锋后气压梯度的持续加强会加剧冷空气爆发的速度,强烈的高层辐合、低层辐散使得沙尘暴形成的可能性更大。
    23  V3θ图在一次特大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姜俊玲 张雪冬 魏鸣 石磊
    2012, 40(4):647-650.
    [摘要](1173) [HTML](0) [PDF 3.29 M](1006)
    摘要:
    利用MICAPS 3版中自带的分析软件,分析了2009年7月17日夜间山东半岛一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结果表明, 〖WTHX〗V〖WTBZ〗3θ图可以明显表示出本次特大暴雨的征兆。对流层顶层的超低温、对流层中层有冷空气侵入引发剧烈对流、低层水汽充沛是引发特大暴雨的原因。分析上游台站的〖WTHX〗V〖WTBZ〗3θ图可以判断水汽的来向和输送强度。海陆不同的下垫面分布是形成大暴雨的重要条件。分析〖WTHX〗V〖WTBZ〗3θ图的上述特征可以提前12 h作出大暴雨以上的降水预报。
    24  通信基站建设诱发雷电灾害事故分析
    李家启
    2012, 40(4):651-655.
    [摘要](1062) [HTML](0) [PDF 4.16 M](1729)
    摘要:
    针对大足县城南中学附近建设移动通信基站后频遭雷击的状况,结合2006—2009年重庆地区ADTD闪电定位系统监测资料,重点分析该校频遭雷击事故原因。结果表明: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增加了遭受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影响概率)是城南中学频遭雷击的诱因;该校未安装防雷装置,且部分教学楼处于铁塔保护范围外,而位于雷击铁塔的散击区内,是频遭雷击的直接原因。
    25  大兴安岭地区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
    房广洋 王东方 曹冬杰 宣越健
    2012, 40(4):656-660.
    [摘要](1110) [HTML](0) [PDF 3.92 M](997)
    摘要:
    利用慢电场变化测量仪所获取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结果表明,35次正地闪首次回击的慢前沿、10%~90%平均上升时间分别为78 μs、45 μs,其中11次正地闪首次回击的过零时间、负反冲深度平均值分别为34 μs、23%。76次负地闪首次回击的慢前沿、10%~90%平均上升时间分别为35 μs、19 μs,继后回击的慢前沿为14 μs,其中15次负地闪首次回击的过零时间、负反冲深度平均值分别为51 μs、52%。另外,正地闪首次回击的半峰值宽度大于负地闪首次回击,平均值分别为136 μs、56 μs。与国内外已有结果的进一步对比发现,大兴安岭地区的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与瑞典、美国弗罗里达的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与我国内陆高原的地闪辐射场特征有明显差异。
    26  移动气象台防雷技术
    徐文 陈红兵
    2012, 40(4):661-665.
    [摘要](1124) [HTML](0) [PDF 5.12 M](1079)
    摘要:
    移动气象台在防御气象灾害和突发气象事件应急处理方面提供着重要的支持,而它往往又是在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前或发生时在建筑物附近或在空旷的地区布置,很容易成为雷击的主要目标。考虑移动气象台一般是由通信指挥和车载雷达两部分组成,结合其移动和停放时相对固定特点,从其可能遭受雷电危害分析入手,以国家、气象和通信行业现行防雷标准为基础,对移动气象台防雷进行层层设防,综合治理,同时还对防雷设施安装施工方法进行具体探讨,这些对做好移动气象台的防雷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7  地基GPS水汽总量在人工增雨中的应用
    谢娜 李国平 李昕翼 安峡
    2012, 40(4):666-670.
    [摘要](1151) [HTML](0) [PDF 4.20 M](2471)
    摘要:
    利用成都市地基GPS综合应用网的观测数据,反演出大气水汽总量,并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的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VIL),分析了这两种新型大气水汽探测资料在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的变化特征,初步得出了GPS大气水汽总量(GPS PWV)与人影作业前后降雨量的关系。研究表明:GPS PWV与人工增雨过程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人影作业后1~3 h伴随小时雨量的增大GPS PWV有下降,体现了催化剂将空中部分冰面过饱和水汽凝华核化转化为降水过程。GPS反演的水汽资料结合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的液态水资料在指导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和短临天气预报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8  天津港气象水文综合预报系统
    林毅 吴彬贵 张长春 解以扬 曲平
    2012, 40(4):671-675.
    [摘要](1176) [HTML](0) [PDF 3.86 M](1087)
    摘要:
    天津港气象水文综合预报系统是针对天津港安全生产特点和需求,集气象、水文要素监测实况和预报于一体、信息量大、获取及时、使用方便的一个具有行业特色的实用专业平台。该系统采用WRF大气模式和ECOM、ADI两种海洋模式以及计算浪高的半经验半理论的公式对海上大风、能见度、风暴潮、风浪进行了模拟计算,并依据自动站的观测数据进行了验证,从而实现了港口大雾、大风、风浪和风暴潮这四个方面的预报模拟,并提供了相关的可视化产品。
    29  基于实际灾情的青海高原雪灾等级(评估)指标研究
    郭晓宁 李林 王军 李兵 李海凤
    2012, 40(4):676-679.
    [摘要](1212) [HTML](0) [PDF 3.09 M](1198)
    摘要:
    利用1951—2008年青海高原雪灾实际灾情资料,通过统计计算各年份雪灾造成的牲畜死亡率,并进行排序,参照了计算SPI(标准化降水指数)不同等级干旱在全部干旱中所占比例的过程,确定了不同雪灾等级的阈值,制订了基于实际灾情的雪灾指标。并对几次典型雪灾过程进行评估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确定的雪灾等级与DB63雪灾标准基本一致。在青海高原牧区,用雪灾造成的实际牲畜死亡率来确定雪灾等级指标,评估雪灾受灾程度,是一种较为科学和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的新方法。
    30  利用10 m高度风速推算风机轮毂高度平均风功率密度
    王志春 丁凌云 黄天宋 植石群
    2012, 40(4):680-684.
    [摘要](1378) [HTML](0) [PDF 3.85 M](1281)
    摘要:
    通过对华南地区27个测风塔为期1年的铁塔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平均风功率密度指数值均小于3倍的平均风速指数值,利用平均风速和形状参数随高度的变化的经验公式,推导出由10 m风速资料推算风机可能的轮毂高度的平均风功率密度的新方法,应用该方法对现有铁塔资料进行交互拟合分析,其平均相对误差96%,可为无梯度测风观测站点由10 m高度风速的频率分布推算风机可能的轮毂高度平均风功率密度提供参考。
    31  基于TM影像的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变化及可能成因
    拉巴 边多 陈涛 边巴次仁 德吉央宗 拉巴卓玛
    2012, 40(4):685-688.
    [摘要](1222) [HTML](0) [PDF 3.63 M](1123)
    摘要:
    根据1999—2004年及2008、2009年的TM卫星遥感资料和离湖泊较近的西藏申扎、改则两县1999—2009年气温、降水量、蒸发量资料,利用ARCGIS、ARCVIEW、ENVI等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统计处理软件分析了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变化。结果表明,西藏当惹雍错湖面积在近11年内呈较显著的扩大趋势,湖泊面积11年内增长了1504 km2,增长率为18%;湖泊面积在东南部区域有明显的扩大。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分析表明,湖区气温持续升高引起流域内冰川和永久积雪的加速融化和降水量不断增大是湖泊面积增长的原因。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