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第40卷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测云方法研究进展
    陆雅君 陈刚毅 龚克坚 魏鸣 龚敬瑜
    2012, 40(5):689-697.
    [摘要](1236) [HTML](0) [PDF 1.18 M](1299)
    摘要:
    定性及定量云基础参量的观测(检测)结果,对提供未来天气变化趋势的依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国内外学者多年来使用的各种测云方法得出的云空间分布等情况进行了综合评述。根据不同观测手段的特点,按空基遥感、地基遥感等方法加以区分,分别对上述测云方法逐个分析并相互比较,讨论各种测云方法的利弊,为今后使用这些方法开展的各种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并展望未来观测研究云的可能方向。
    2  基于高光谱数据的气象卫星成像仪红外通道模拟仿真
    刘清华 杨军 陆风
    2012, 40(5):698-706.
    [摘要](978) [HTML](0) [PDF 8.92 M](1217)
    摘要:
    采用基于光谱匹配的计算方法开展红外通道模拟仿真,该方法利用高光谱大气探测仪的实际观测数据来模拟气象卫星成像仪红外通道观测目标亮温。利用高光谱大气探测仪(IASI)的实际观测数据,进行了2010年2月14日12:57(UTC)、2010年2月15日00:57(UTC)、2010年5月2日12:57(UTC)MTSAT 1R卫星成像仪(JAMI)红外通道的模拟仿真。结果显示:JAMI 4个红外通道的模拟亮温与观测亮温偏差平均值的绝对值都小于1 K,模拟亮温与观测亮温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3,表明这种基于高光谱数据的方法可用于气象卫星成像仪红外通道的模拟仿真。进而利用IASI的观测数据进行了2010年11月6个时刻FY 2E卫星成像仪(VISSR)红外通道的模拟仿真,并将通道模拟数据与GSICS定标的观测数据以及与业务定标的观测数据相比,结果表明:2010年11月期间,FY 2E卫星成像仪IR2、IR3、IR4通道的GSICS定标比业务定标有明显的改进。
    3  光合有效辐射和紫外辐射测量标准的性能验证
    杨云 权继梅 丁蕾
    2012, 40(5):707-712.
    [摘要](1134) [HTML](0) [PDF 2.16 M](1529)
    摘要:
    2010年中国气象局建立了气象行业光合有效辐射和紫外辐射测量标准。标准建成后,标准器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必须经过实际测试来验证。通过对光谱辐射计的波长精密度、准确度、杂散光、重复性、稳定性、探头余弦响应等参数的测试验证,以及对整个标准的测量误差来源及不确定度的分析和评定,得以验证紫外辐射测量标准DTMc300双单色仪光谱辐射计满足世界气象组织(WMO )相关规定的技术指标要求。
    4  CINRAD/CC型新一代天气雷达激励源故障分析
    安克武 贾木辛 陶雁州
    2012, 40(5):713-718.
    [摘要](915) [HTML](0) [PDF 1.23 M](1110)
    摘要:
    激励源是全相参多普勒天气雷达发射分系统射频激励调制脉冲信号和标定分系统射频测试调制脉冲信号的提供者,如果激励源输出的RF调制脉冲信号的功率下降比较多,或者时序控制脉冲幅度和脉宽发生变化,或者进入激励源的本振1、本振2的频率和功率发生变化,都将引起发射机发射功率的大幅度下降,从而造成回波信号异常等故障现象。通过2010年10月27日新疆阿克苏天气雷达激励源故障现象,并结合激励源的基本原理及雷达正常运行和非正常情况下关键点波形的对比分析揭示了CINAD/CC天气雷达激励源故障的成因,给出了故障诊断依据和测试排除的具体办法,为保证天气雷达业务实时运转提供了保障。
    5  天气雷达探测遭电子干扰分析与解决途径
    陈忠勇 蔡宏 向阿勇 秦建峰 鲁礼炳
    2012, 40(5):719-722.
    [摘要](1175) [HTML](0) [PDF 1.10 M](1224)
    摘要: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无线发射装置的广泛应用,无线接收设备尤其是高灵敏度的雷达都有可能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电子干扰。通过分析经历过的多起雷达受扰事件,挑选包括气象部门雷达相互间的同频干扰,与军用雷达相互间的同频干扰,微波接力站和民用超高频数传机对天气雷达的干扰等几起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个例,就其发生现象、检判过程、产生的原因、实际解决办法和最终结果以及带来的相关启示做了一些分析探讨,可为从事技术保障的同行提供有益的借鉴。
    6  CTL 713C型天气雷达接收机电路分析及检修方法
    舒童
    2012, 40(5):723-726.
    [摘要](879) [HTML](0) [PDF 536.13 K](1117)
    摘要:
    为全面地总结CTL 713C型天气雷达接收机硬件维护技术,对接收机主要组成电路及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接收机整体工作信号流程示意图。由此提出CTL 713C型天气雷达接收机故障分析和检修方法:快速诊断法及通过对射频、中频、视频关键点分类测试进行检修的方法,通过3类故障的检修过程对接收机故障检修方法和流程进行了实际分析和检验,并指出雷达接收机维护检修的原则:通过整体看局部,先易后难,综合测试,熟悉原理。
    7  CINRAD/CD型天气雷达发射机调制系统故障诊断技术
    罗红 罗旭 马浩 伍金花
    2012, 40(5):727-730.
    [摘要](947) [HTML](0) [PDF 509.09 K](1069)
    摘要:
    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D发射机调制系统故障,会直接影响雷达信号的发射,导致雷达无法进行天气探测工作。通过对都匀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D在运行过程中发射机调制系统的常见故障,列举2个典型例子,从故障现象着手分析,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针对调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逐级判断、检查,测试关键电路信号,找出引起故障的根本原因,更准确的实现故障的定位,并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8  自动与人工测温仪器观测地温极值差值分析
    张久山 苗凤梅 张殿芳
    2012, 40(5):731-737.
    [摘要](1011) [HTML](0) [PDF 1.06 M](1122)
    摘要:
    对门头沟气象站2004—2009年不同温度传感器(自动和人工)在地温测量中得到的日极值差值序列的特征分析发现:地面最高温度月均差值在-2.5~2.0 ℃ 之间,并呈现季节和年际波动,平均差值超标率为175%,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地面最低温度月均差值在-0.5~2.0 ℃之间,并呈现季节和年际变化,平均差值超标率为38%。分析了铂电阻温度表和玻璃液体温度表仪器自身误差和土壤状态、降水等因素对差值的影响。由地温表接触的土壤环境、安装状态、太阳辐射强度、天气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所产生的误差比仪器自身原因引起的误差要显著;外部因素造成的误差可以通过规范安装、改良土壤环境等方法减小或消除。提出了降低人为误差的具体建议,为观测人员正确维护地温表、提高观测质量提供参考。
    9  大气本底站反应性气体观测数据处理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
    靳军莉 张晓春 林伟立 徐晓斌 王亚强 王瑛
    2012, 40(5):738-744.
    [摘要](979) [HTML](0) [PDF 1.51 M](1107)
    摘要:
    基于反应性气体多年观测的较为成熟的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方法,采用模块化功能结构设计,通过应用Visual Studio开发平台并结合MAP WinGIS等空间和时间显示控件,对反应性气体观测数据处理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开发。系统实现了观测数据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可视化显示,实际业务应用表明,具有良好的人机交互和数据处理能力,具备一定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实现了对大气本底站反应性气体观测数据的统一管理和综合处理,已成为大气成分观测数据质量控制业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  国务院气象数据服务系统的升级改造
    王甫棣 郑波 胡英楣
    2012, 40(5):745-749.
    [摘要](878) [HTML](0) [PDF 895.78 K](1053)
    摘要:
    为了更好地保障国务院办公厅接收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各类气象数据,解决旧有系统存在的问题,对现有国务院气象数据服务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全新开发的数据收集发送功能,解决了现有系统无法进行非法文件过滤和配置灵活性问题;升级现有的监视系统,使新系统满足业务需要的检索、报警、时效计算等功能;扩充的补调下载功能更加贴近操作员的使用习惯。改造后的系统通过数据传输与时效监视功能的分离和程序的改进,增强了传输可靠性和时效性,同时能够为未来业务应用扩展提供支持。经过实际业务测试,系统运行稳定,并为2011年国务院汛期服务提供了有效支撑。
    11  安徽自动站运行效能统计特征分析与诊断
    董德保 吴奇生 赵宝义 华连生 窦炜明 吕刚
    2012, 40(5):750-754.
    [摘要](927) [HTML](0) [PDF 1.07 M](1174)
    摘要:
    从自动气象站业务运行特点出发,以ASOM监控安徽省81套国家级自动气象站运行为基础,统计评估了2010年自动站业务运行到报率、可用性的效能情况。根据基准站、基本站和一般站逐月运行效能统计特征,分析了未到报、报文格式错误和数据错误3者对可用性的影响,针对报文格式错误的个案特征,重点研究了出现报文格式错误与人机交互发报操作时间的定量关系,得到了定量化的发报阈值时间小于等于45 s。为提高自动气象站运行能力和业务质量,提出了解决报文字节格式错误的可行措施。
    12  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通道误差修正
    韩广鲁 孙嫣 边文超 杨茂水 郭瑞宝
    2012, 40(5):755-758.
    [摘要](875) [HTML](0) [PDF 412.60 K](1353)
    摘要:
    根据CAWS600型自动气象站采集器各通道与传感器的连接情况,并结合DT5*〖KG-*2〗*系列采集器程序参数的定义,介绍各参数与其代表观测量的数量关系、调整方法,最终实现该类型采集器通道误差的修正。在进行误差修正时为每个观测量增加了辅助修正参数,在达到通道误差修正效果的同时保留了计算参数的原始性。该修正方法是针对采集程序的计算参数进行的调整,调整后的程序上传到采集器,即使遇到更换传感器或该采集器被用于其他自动站等情况,该采集器的通道误差修正效果也继续有效。
    13  基于CAN总线的高精度温湿度智能传感器设计
    王建佳 王科 杨志勇
    2012, 40(5):759-762.
    [摘要](1026) [HTML](0) [PDF 819.19 K](1128)
    摘要:
    通过分析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需求,确定了高精度温湿度智能传感系统总体设计方案,介绍了该方案的软硬件设计与实现。该系统以低功耗ARM CORTEX M3架构的LPC1768为主控芯片,配合低功耗、16位串行A/D转换芯片AD7792以及低功耗、高速CAN收发器SN65HVD230等实现基于CAN总线的高精度测量、自动采集和实时处理等功能,它与现有气象数据采集器相比,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组网灵活和测量精度高等特点。试验测试结果表明,该高精度智能传感器具自检验、自校准、自适应性能,工作稳定可靠,并具有足够的精度。
    14  自动气象站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的研制与应用
    周方君 周萌 叶福銮
    2012, 40(5):763-765.
    [摘要](1006) [HTML](0) [PDF 1.10 M](1264)
    摘要: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区域自动气象站蓄电池存在过充电现象。过充电使蓄电池使用寿命严重缩短,导致自动站无法正常运行。通过自行研制的太阳能充放电控制器在端电压达到蓄电池上限值时停止充电,能有效解决蓄电池过充现象,起到保护蓄电池的作用。保护器只用太阳能电池的电能而不用蓄电池的电能,无光照(无须保护)时自动停止工作,最大限度地延长采集器工作时间;控制器可即插即用,无须改动采集器中的任何接线,从而保证了区域站的长期稳定运行。
    15  中国地区低空急流研究进展
    赛瀚 苗峻峰
    2012, 40(5):766-771.
    [摘要](1384) [HTML](0) [PDF 695.07 K](1480)
    摘要:
    概述了近40年来中国地区低空急流的研究成果,重点就我国低空急流的结构特征、可能机制及其对强对流天气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包括对低空急流按所在高度和风向两种方式进行分类、低空急流的空间分布和形成原因等。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我国针对低空急流本身结构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16  极端气温集成预报方法对比
    吴爱敏
    2012, 40(5):772-777.
    [摘要](1224) [HTML](0) [PDF 576.16 K](1180)
    摘要:
    用2003—2009年ECMWF和庆阳市极端气温资料建立最高最低气温SVM、Kalman、多元线性回归3种统计方法的预报模型,采用平均、加权、回归3种方法进行预报集成,对庆阳市2010年6—12月各预报方法及5个时次集成预报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单一的SVM、多元回归和集成方法最低气温预报5个时次的准确率均高于最高气温0.8%~24.2%,集成后加权法准确率最高,但最高和最低气温选取权重不同,SVM权重大时最高气温效果好,多元回归权重大时最低气温效果好。随着预报时效的增加,单一的预报方法和集成预报,预报准确率降低。逐月评估表明,单一的SVM准确率较高且预报性能稳定,Kalman准确率较低,回归方法各月差异大,预报不稳定,集成后,3种集成方法的预报比单一的预报方法均有所改善和提高。绝对误差分析表明,加权集成后最高和最低气温误差都较小,优于平均集成法和回归集成法。
    17  精细化气象要素温度指导预报在山西区域的误差及特征
    张红雨 李毓富 张国勇 赵刚
    2012, 40(5):778-782.
    [摘要](1119) [HTML](0) [PDF 3.91 M](974)
    摘要:
    利用2009—2010年山西区域108站共730天精细化气象要素温度指导预报资料,对比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预报误差,采用常规统计、EOF分析等方法研究指导预报误差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西区域的温度预报准确率比较稳定,但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春季相对偏低,日最高气温年平均正、负误差略高于日最低气温误差,春季大,冬秋次之,夏季小;正负误差值的空间分布与山西地形有一定的联系,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误差的分布特点具有明显的全区一致性。
    18  两次降雪天气过程预报中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的应用
    翟亮 王令 刘文军
    2012, 40(5):783-788.
    [摘要](1119) [HTML](0) [PDF 3.90 M](1034)
    摘要:
    通过分析2009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和2009年11月9—10日北京两次不同类型降雪天气过程中海淀边界层风廓线仪数据发现:①降雪开始前2 h内底层偏东气流建立,且该气流里均有风速突然加强的现象,这对短时临近预报中预报降雪的起始时间有一定参考价值; ②700 hPa以上出现冷平流或者冷平流加强且高度降低,也是降雪即将开始的一个特征; ③风廓线资料计算得到的温度平流廓线可以较好的反应大气稳定度情况,为判断降雪是否为对流性降雪提供可靠依据。在临近预报中加强风廓线和温度平流的监测,对临近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有指示意义。
    19  基于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的重庆市区低空逆温特征分析
    唐家萍 谭桂容 谭畅
    2012, 40(5):789-793.
    [摘要](983) [HTML](0) [PDF 1.56 M](1241)
    摘要:
    利用重庆市沙坪坝气象站2005—2009年L波段雷达探空观测资料,研究重庆市区接地逆温和悬浮逆温的出现频率、逆温厚度、垂直分布特征和强度状况,对本地低空大气的逆温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区低空大气全年均不同程度存在逆温层,低空逆温出现频率为93%,夏季发生的频率最高,冬季最低;逆温强度总体不大,07:00和19:00接地逆温多年平均强度分别为0.53 ℃/hm和0.6 ℃/hm,为同时段悬浮逆温强度的2倍;从垂直分布特征来看,低空逆温呈现厚度薄且层次多的特点,层次最多时达6层。
    20  安徽省夏季降水区域特征
    陈健 杜晓宾 方茸 翟振芳 邓斌
    2012, 40(5):794-798.
    [摘要](1245) [HTML](0) [PDF 526.15 K](1188)
    摘要:
    用R型因子分析的方法对1957—2000年安徽省16个测站的夏季降水资料进行研究,应用因子荷载点聚图将观测站点进行区域划分,找出每个区域内的代表观测站,统计各分区夏季降水特征、夏季降水长期趋势变化、区域旱涝特征及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安徽省夏季降水可以划分为3个区。 其中砀山、滁州和宁国可以分别作为它们的标准站。 研究指出,40多年3个区的夏季降水特征差别较大:1区夏季降水量最少,2区居中,3区最多,其中6月3个区差别最明显;1区、2区夏季降水量长期趋势变化不明显,而3区表现为明显的正趋势变化; 2区是降水异常的多发区,更容易发生干旱与洪涝;1区中在1957—1970年和1991—2000年旱涝较频繁,而在2区和3区中,旱、涝频数随时间变化总体趋势是从旱向涝转变的。
    21  贵州区域性辐射大雾特征与形成条件
    罗喜平 周明飞 汪超 毛显后
    2012, 40(5):799-806.
    [摘要](1087) [HTML](0) [PDF 2.81 M](956)
    摘要:
    通过对1971—2008年贵州省08:00能见度资料及地面天气图的普查,选取382次区域性辐射大雾天气过程,分析了贵州区域性辐射大雾的时空特征。并利用1999—2008年93次辐射雾08:00地面和高空天气图,进行天气环流条件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地面站及高空资料,研究了形成辐射雾的气象条件。研究表明,贵州区域性辐射大雾主要集中在仲秋到隆冬时段,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均压场是区域性辐射大雾的地面环流条件,区域性辐射大雾的四种高空环流条件为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副热带高压、平直西风气流。地面风速小、湿度大、夜间辐射降温显著及近地层有逆温、整层“上干下湿”是形成区域性辐射雾的气象条件。
    22  山西中部一次致灾暴雨中尺度特征
    赵彩萍 赵桂香
    2012, 40(5):807-813.
    [摘要](940) [HTML](0) [PDF 8.57 M](1288)
    摘要:
    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产品和雷达资料,对2010年9月19日发生在山西省中部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 500 hPa副高强盛,由块状转为带状以及对应200 hPa图上东西向反气旋的稳定存在是低空横切变线形成和维持的背景因素,而低空低涡横切变线是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②降水表现出典型的β中尺度特征,对流云团首先在低涡西侧形成,随着涡前西南气流的加强,迅速发展东移;横切变线上激发出的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是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TBB大小与未来1 h降水量成反相关关系。700 hPa水汽输送的变化和500 hPa引导气流风向的变化对6 h后对流云团的增强或减弱有指示意义。③此次强降水过程,与低空横切变线相对应,雷达强度回波上表现为线状回波带,其上大于45 dBz的区域即是暴雨区。④ 850 hPa上低涡西北侧冷平流的侵入使得低涡发展,500 hPa正涡度平流的存在是横切变线维持和发展从而导致强降水的动力因子。
    23  台风远距离影响下的大暴雨对流涡度矢量分析
    高维英 李明 侯建忠
    2012, 40(5):814-819.
    [摘要](935) [HTML](0) [PDF 1.56 M](1142)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0年7月16—19日台风远距离影响下的川陕大暴雨天气过程从对流涡度矢量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WTBX〗θ〖WTBZ〗e区位于西南涡偏南侧暖湿气流端,大暴雨区即位于此处;大暴雨中心等〖WTBX〗θ〖WTBZ〗e线随高度近于垂直分布,〖WTBX〗θ〖WTBZ〗e高值区呈“漏斗”状结构,从低层到对流层顶均为90%的相对湿度。东北—西南向的倾斜高空急流加强了急流入口区右侧的高层辐散,造成大暴雨区强而深厚的垂直上升运动。强降水中心低层为东南风,中层为西南风,高层为西北风,对流不稳定性很大;西风分量u在中层垂直切变较大,南风分量v在中高层垂直切变较大。大暴雨出现在对流涡度矢量(CVV)垂直分量和气柱云水量二者大值重合区。
    24  一次强沙尘暴过程的动量下传诊断分析
    王益柏 袁勇 郭骞 张根生 袁博 元慧慧 徐斌
    2012, 40(5):820-826.
    [摘要](1657) [HTML](0) [PDF 0.00 Byte](157)
    摘要:
    动量下传对沙尘暴的发生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选取2002年3月18—22日发生在我国华北地区的一次强沙尘暴过程,利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V3.7输出的高分辨率动力协调资料,应用位涡理论详细探讨了沙尘暴发生发展的动量下传过程。结果表明:①蒙古气旋是此次强沙尘暴的主要影响系统;大风与干燥低湿是风蚀起沙的前提条件。②沙尘暴过程中,位涡沿等熵面下滑是高、低层动量交换的重要环节,揭示了沙尘暴动量下传的物理机制。
    25  地面建筑物(群)对雷暴云大气电场影响的模拟研究
    耿雪莹 张其林 刘明远
    2012, 40(5):827-833.
    [摘要](1059) [HTML](0) [PDF 5.71 M](1089)
    摘要:
    利用有限差分方法分析了地面建筑物(群)对雷暴云大气电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建筑物(群)的存在对周围大气电场存在较大的影响,建筑物顶部的大气电场明显强于地面,且随建筑物高度增加而增强。如建筑物的长、宽均为40 m,高度h=10、20、50、100 m时,楼顶的大气电场分别是地面(当建筑物不存在时地面相同位置)处的1.4、1.7、2.8和4.5倍。②地面建筑物(群)对地面电场存在明显的屏蔽作用,影响范围约为建筑物高度的3.5倍以内。因此,对大气电场的测量需要考虑周围建筑物(群)的影响。
    26  模拟雷电流冲击金属材料的金相组织分析
    李家启 陈宏 曾理 李良福 覃彬全 林涛
    2012, 40(5):834-838.
    [摘要](1313) [HTML](0) [PDF 6.63 M](939)
    摘要:
    金相组织分析是雷电灾害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模拟雷电流冲击的不同金属材料试验,并对其冲击材料进行金相组织分析,重点从材料微观结构变化研究雷电流对金属材料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雷电流冲击后的金属材料其金相组织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缺陷增多);不同金属材料冲击后内部金相组织结构变化有明显差异;相同材质的金属材料冲击后,其金相组织结构变化幅度与其截面积大小成反比。
    27  降维思想在统计雷击大地密度中的应用
    朱传林 王学良 杨仲江 李京校 杨天琦
    2012, 40(5):839-842.
    [摘要](1392) [HTML](0) [PDF 1.14 M](1170)
    摘要:
    在统计雷击大地密度的过程中,需要划分公里网格,然后对落在网格内的闪电数据进行统计。首次提出利用降维思想统计雷击大地密度。利用统计出的数据绘制等值线时,每个数据都参与了等值线的绘制,不会出现丢失数据的现象。给出了手工统计的方法,同时利用Java语言编程实现了降维的统计方法,提供了友好的人机对话界面。实践证明,该统计方法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28  对流云点源催化剂扩散模拟系统及应用
    翟菁 王峰 胡雯 蒋年冲 黄勇
    2012, 40(5):843-848.
    [摘要](1111) [HTML](0) [PDF 961.76 K](1092)
    摘要:
    基于对流云云中催化剂扩散理论建立了一个适用对流云的云中点源催化剂扩散模拟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应用情况。讨论了催化剂扩散与扩散时间、风速、湍流系数、垂直速度等因素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对流云中催化剂的扩散速度较快,几分钟后就能扩散到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风速和湍流系数越大水平扩散范围越大;在垂直方向上催化剂扩散主要集中在爆炸层高度之上附近的地方。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对流云的增雨作业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增雨效果的评估也有意义。
    29  多方语音通话平台在人工消雨火箭作业中的应用
    高建秋 林俊君 游积平 冯永基 赵博
    2012, 40(5):849-853.
    [摘要](917) [HTML](0) [PDF 1.58 M](1143)
    摘要:
    作业时机的选择对人工消雨作业效果至关重要, 火箭作业指挥要求迅速、高效、统一、准确。介绍一种实现人工消雨火箭作业区域性指挥的方法。在现有网络通信平台上申请专业用户,搭建用户专属的单方对多方通话平台。根据具体作业部署方案,建立相应联系人列表,并按照作业区域划分,构建与之对应的会议组。此平台除即时会议外还具有预约会议、呼入式会议和短信提醒功能,这些功能在人工消(减)雨火箭作业的区域性统一指挥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该方法在以抗旱、增雨、水库蓄水等为目的的大规模、跨区域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中具有很大应用潜力。
    30  内蒙古近50年生长季日照时数变化特征
    杨丽桃 江像评
    2012, 40(5):854-857.
    [摘要](1077) [HTML](0) [PDF 695.89 K](1150)
    摘要:
    内蒙古生长季日照时数明显减少的趋势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不利的影响。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20个气象站1961—2010年生长季日照地面观测资料,用最小二乘法、累积距平、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近50年生长季的日照时数变化特征,揭示其主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内蒙古生长季近50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中部地区减少速率最大(-29.4 h/10a),西部地区其次(-19.10 h/10a),东部地区最小(-14.7 h/10a)。②内蒙古生长季日照时数在1978年附近存在一次显著突变,表现为日照时数的急剧减少;但其在减少的过程中有两次微弱的反弹。③生长季各月的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为不同速率的减少趋势。其中6月减少最多,其次是5、9、7、8月,4月减少最慢。
    31  基于信息扩散方法的中国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灾害风险分析
    刘敬乐 周顺武 牛涛 孙健 王郁
    2012, 40(5):858-864.
    [摘要](987) [HTML](0) [PDF 1.99 M](999)
    摘要:
    通过收集大量沙尘暴灾情资料,整理出我国西北地区春季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农业损失数据,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因灾造成的经济和农业损失风险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春季沙尘暴发生日数总体减少的气候背景下,沙尘暴造成的经济和农业损失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②经济损失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锡林郭勒、塔里木、阿勒泰、塔城及吐鲁番地区。农业损失风险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吐鲁番、阿克苏、和田、瓜州、阿拉善地区。
    32  高速公路不同路况下的安全限速
    冯涛 李迅 丁德平 谢庄
    2012, 40(5):865-868.
    [摘要](969) [HTML](0) [PDF 404.15 K](1065)
    摘要:
    不同气象条件导致道面状况差异很大,为了提高不同道面状况条件下高速公路行车的安全性, 从气象条件出发分析了干、湿、积雪、积冰道面条件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采用数学方法,以制动反应时间内行驶距离与制动距离之和小于能见距离为条件,推导了不同道面条件下的基于安全距离的高速公路最高车速限制值计算公式。利用双指数模型的纵向附着系数计算模型计算了附着系数,得出了不同道面条件下对应不同能见距离、附着系数的安全车速,为高影响天气条件下交通管理部门管理高速公路安全运行提供科学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