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41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CINRAD/SB频率综合产生器工作原理及故障定位
    王志武 林忠南
    2013, 41(6):977-981.
    [摘要](1084) [HTML](0) [PDF 956.39 K](1789)
    摘要:
    频率综合产生器(频综)是CINRAD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决定了CINRAD的发射频率和整机的相干性,也是CINRAD整机相位噪声的关键因素。目前,雷达用户往往将频综看作一个黑匣子,只了解频综的输出信号参数,而放弃频综内部的故障定位。文章给出了CINRAD/SB频综的工作原理和框图,再基于频综的工作原理、利用电子设备规范化的维修流程、结合CINRAD/SB的故障现象,列举了CINRAD/SB频综故障定位的几个例子,说明了雷达用户能够对CINRAD/SB频综进行故障定位,希望能为CINRAD/SB频综的排障提供帮助,以提高雷达用户的设备技术保障能力。
    2  新一代天气雷达天馈系统故障分析诊断方法和技巧
    潘新民 崔炳俭 王全周 黄跃青 胡斌
    2013, 41(6):982-987.
    [摘要](1337) [HTML](0) [PDF 19.21 M](1700)
    摘要:
    故障分析诊断技术对保障气象大型装备可靠业务运行具有重要作用。依据CINRAD/SB型新一代天气雷达天馈系统信号流程,通过对新一代天气雷达天馈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进行研究,总结出天馈系统漏气、打火故障检测方法,天馈系统损耗大的故障诊断流程和故障定位6种方法。按照故障诊断流程和其中的外接信号源联合频谱仪法,分析诊断、定位并修复了天馈系统天线座内环流器故障导致的雷达观测回波强度偏弱、灵敏度降低故障的典型个例。结果表明,根据雷达现场配备仪表状况,通过故障诊断流程,采用合适方法和技巧,可达到快速定位天馈系统故障部位、在最短时间修复雷达故障目的。
    3  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位势米和几何米偏差分析
    陈存根 孙正玉 罗雄光
    2013, 41(6):988-992.
    [摘要](1119) [HTML](0) [PDF 959.81 K](1828)
    摘要:
    GFE(L)1型二次测风雷达探空观测过程中,有时监控界面显示区位势米(气高)和几何米(高度)之间差值会偏大,甚至达4000~5000 m,远远超出正常范围,记录明显异常,经常导致观察员处理记录困难。该文针对造成偏差的各种主要可能原因及相关原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对各种原因可能产生的误差范围进行了测算和归类,提供了不同情况下出现记录大偏差时的分析思路和重点考虑方向,并对偏差明显的记录提出了一些符合规范要求的处理方法,供相关工作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
    4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自动判别雷达异常产品
    邵楠 裴翀 刘传才 周薇 张乐坚 李巍
    2013, 41(6):993-997.
    [摘要](1448) [HTML](0) [PDF 701.34 K](1823)
    摘要:
    对雷达产品的实时监控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运行监控实时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实现自动化识别雷达异常产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论述基于图像处理技术实现自动识别雷达异常产品,详细介绍系统实现模型及雷达数据异常自动识别算法,其中主要阐述了特征提取、迭代学习器等相关内容。通过对检测出的雷达产品异常产品分析表明,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雷达产品异常自动识别系统可以高效的、实时的检测出异常雷达产品,便于技术人员快速发现雷达异常并及时修复,也可作为雷达维修或雷达升级改造的依据,提高雷达的使用效率。
    5  虚拟仪器在天气雷达接收机测试中的应用
    汪俊 高玉春
    2013, 41(6):998-1002.
    [摘要](1273) [HTML](0) [PDF 1.48 M](1804)
    摘要:
    目前天气雷达测试和日常维护主要依赖于传统台式仪器,其功能单一、不便携带等局限性极大制约雷达故障诊断和修复,给气象服务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对接收机原理和性能参数进行分析,介绍了虚拟仪器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特点,并以中频带宽测试为例,详细介绍了虚拟仪器测试系统的设计思路、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由于采用便携式PXI模块化仪器为硬件基础,以软件编程为核心,虚拟仪器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克服了传统仪器的不足,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功能扩展优势,特别适用于雷达台站进行现场测试。
    6  前向散射能见度仪校准技术
    朱乐坤 李林
    2013, 41(6):1003-1007.
    [摘要](1721) [HTML](0) [PDF 734.03 K](1824)
    摘要:
    基于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及使用环境,分析了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测量误差来源、产生测量误差原因及误差模型,归纳了前向散射能见度仪出厂标定方法、标定参数及标定参数修正方法。为确保能见度观测数据具有准确性,并根据将来量值传递需要,在分析了能见度量值传递参数基础上,提出了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的实验室标定条件和方法,梳理了前向散射能见度仪现场光学装置校准、校准板校准及人工校准方法,为今后建立能见度量值传递体系和编写相关校准规范提供参考。
    7  春夏季DSH1与SL3 1型降水传感器数据比较
    李林 常晨 范雪波 崔炜
    2013, 41(6):1008-1012.
    [摘要](1402) [HTML](0) [PDF 685.88 K](1912)
    摘要:
    为掌握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液态降水观测性能,推进降水自动化观测进程,按照降水过程强弱,依照北京市观象台2011年春夏季降水观测数据的统计结果,对DSH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与业务用SL3 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SL3 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为参照,DSH1型称重式降水传感器的观测数据基本可靠,在小雨过程中,两种型号传感器的观测数据有较好一致性;在中雨及大雨过程中,DSH1型称重式传感器与SL3 1型双翻斗雨量传感器还有一定的差异,有待于进一步试验与研究。试验过程中,DSH1型称重式传感器曾有故障出现,仪器可靠性有待提高。
    8  自动气象站防雷电源切换器的设计开发
    杨维军 万定祥 李中华 秦建峰 蒲晓勇 彭军
    2013, 41(6):1013-1016.
    [摘要](1329) [HTML](0) [PDF 1.14 M](1755)
    摘要:
    自动气象站设备经常被从交流电源线路感应进来的雷击而造成损坏,目前安装的各种防避雷器还不能完全有效防止该现象的发生。如果能用两组蓄电池,交替给设备供电,就能将交流电源与设备隔离,起到防止电源线感应来的雷电击毁设备的事故。设计开发的防雷电源切换器通过检测蓄电池的供电电压,控制两微型电机的正反转,再经电机的传动装置,带动接点移动,达到两组蓄电池交替供电和充电。调整电机的走动行程,可使充电器与设备的间距达到8~10 cm,起到了电源防雷的目的。
    9  电涌保护器标准分析
    吴福杰 李志江 尚杰 李明强 于楠 李龙跃 郭锐
    2013, 41(6):1017-1020.
    [摘要](1157) [HTML](0) [PDF 520.79 K](1981)
    摘要:
    介绍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关于电涌保护器国际标准的出版情况,通过对最新发布的关于低压电涌保护器测试标准IEC61643 11:2011与该标准2005和1998年版本中的条款内容进行比较,阐述了新标准在分类、适用性、电气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等方面的改进内容,着重分析了新版标准中出现变化的重要内容及原因,可帮助电涌保护器制造厂、检测机构和用户等快速了解新版标准中的变化,掌握新版标准中提出的性能要求和测试方法。指出我国电涌保护器标准和市场应按国际惯例采用CQC认证,加强市场监管。
    10  TIGGE数据接收问题分析与解决
    吴鹏 卞晓丰
    2013, 41(6):1021-1025.
    [摘要](1306) [HTML](0) [PDF 1.84 M](1638)
    摘要:
    2010年1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开始提供高分辨率产品,中国气象局TIGGE (THORPEX Interactive Grand Global Ensemble)数据接收完整性受到较大影响,数据丢失量大,针对此问题,对数据接收环节进行了逐一分析,发现数据共享软件(全球气象数据共享系统)使用的TCP传输协议在高带宽、高时延网络环境下存在性能瓶颈,制约了当前网络吞吐量的提高,不能满足每天大数据量的传输要求。通过对TIGGE系统的TCP接收窗口大小进行调整,提高了TCP协议性能和当前网络吞吐量。调整后,中国气象局数据接收情况与全球其他业务中心基本一致,实现了对全球各中心数据的完整接收。
    11  一个实现大规模存储的方案
    高华 陈敏 余东昌
    2013, 41(6):1026-1030.
    [摘要](1274) [HTML](0) [PDF 1.12 M](1727)
    摘要:
    基于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AID)方法和逻辑卷管理(LVM)工具,将一台机架式服务器和五台磁盘阵列进行连接管理,实现了一种单一逻辑磁盘容量达90 TB的大规模存储空间。该方案注重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数据的安全性。磁盘阵列采用串联方式,增强了可扩展性,理论上可以无限扩展。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案方便了数值预报业务数据的安全、快速存取,并具有容量的可扩展性。满足了省级气象部门对科研数据存储的需求,尤其是数值预报结果检验工作对大规模存储的需求。
    12  基于Legato NetWorker备份软件的磁带检索方法
    董峰
    2013, 41(6):1031-1035.
    [摘要](1112) [HTML](0) [PDF 1.04 M](1655)
    摘要:
    针对STK9310带库磁带出库方法纯手动、易出错、效率低的问题,深入研究了Legato NetWorker备份管理软件提供的备份数据库查询命令,以及带库管理软件ACSLS提供的磁带查询命令,同时详细分析了整个备份系统的网络架构,在实现备份软件服务器和ACSLS服务器之间相互信任不需密码即可远程访问的前提下,在HP UX环境下设计了自动检索出库磁带的shell脚本,实现了自动查询已经写满的磁带,以及自动查询磁带是否在带库内,从而决定哪些磁带需要出库,并最终生成需要出库的磁带列表。
    13  分布式气象内容管理系统设计
    何险峰 马力 罗永康
    2013, 41(6):1036-1042.
    [摘要](1145) [HTML](0) [PDF 1.48 M](1955)
    摘要:
    提出了一套分布式气象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及其技术方法。以中国气象组织体系(包括中央及各省市的气象信息网络和服务器设备)为建设基础,采用LDM通信传输、存储/内容管理、图形化服务产品生成、本体化气象服务、行政区变尺度客观分析等构成组件,构建了覆盖中央及各省市气象业务和服务的分布式气象内容管理系统。实践运行表明,这种采用了统一定义、接口及信息表达方式的内容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气象数据的访问、分享及处理效率,加快了各种气象服务产品的开发速度,拓宽了气象信息的服务范围。
    14  气象灾害灾情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薛峰 刘磊 罗兵 李伟 刘小魏
    2013, 41(6):1043-1048.
    [摘要](1165) [HTML](0) [PDF 1.89 M](1744)
    摘要:
    气象灾害灾情共享系统设计用于实时、历史气象灾害灾情数据的收集、上报、传输、处理、应用和管理。系统分为采集传输、数据逻辑和应用服务3层,由灾情直报客户端、数据传输分系统、灾情预处理和入库分系统、气象灾害灾情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网站、气象灾害灾情综合数据库组成。重点介绍构建气象灾害灾情系统的灾情数据规范化收集、质量控制和空间化分析等关键技术。在国家级气象部门的业务应用表明,系统实现了干旱、暴雨、台风、高温、低温等气象灾害灾情收集、处理、分析和共享,能够满足灾害性天气预报和服务需求,并对各级气象部门构建气象灾害灾情共享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15  基层台站气象信息传输监视业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贾显锋 罗远晖 劳世毓 谢仁忠 李会玲
    2013, 41(6):1049-1052.
    [摘要](1198) [HTML](0) [PDF 1.31 M](1856)
    摘要:
    根据地面测报业务改革后基层台站气象信息传输保障需求,按照模块化设计原理,利用FTP远程查询技术、远程数据库嵌套查询技术、桌面字幕显示技术、电脑音响控制技术、电话拨号技术、发送短信技术等多种编程技术,采用C++Builder 60的面向对象编程技巧,开发了基层台站气象信息传输监视业务系统,实现对上行气象信息数据的实时监视。通过业务应用证实,系统运行稳定,能及时对用户进行有效提醒,保障了气象信息传输的可靠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业务质量。
    16  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应用系统
    刘国萍 石宝灵 马学文
    2013, 41(6):1053-1056.
    [摘要](1297) [HTML](0) [PDF 920.56 K](1880)
    摘要:
    “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应用系统”应用软件主要任务是把本地的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根据不同需要处理成不同的显示产品,方便分析和应用观测资料,用于日常业务。该软件提供完善的实时显示、历史资料查询与统计功能、数据质量监控。系统采用C/S结构,服务器端以SQL server作存储观测资料数据库,客户端用Visual Basic与MapX开发组件构建应用显示平台。系统具有要素空间分布等值线绘制等功能、天气雷达回波显示功能。该软件可以动态、及时地了解当地的雨情、气温、地面风大小。与雷达回波相结合,可以辅助预测未来短时间内降水影响的区域和影响程度、还可以辅助判断区域气象站地面降水数据的真实性;借助要素等值线功能观察某个气象要素分布梯度,辅助判断观测设备是否异常;可以设定报警阈值,用声音或动画图像报警;可以制作站点观测数据报表。该软件充分考虑因气象观测设备来自不同的生产企业而产生的数据格式不一致的问题。
    17  基于SMS的GRAPES数值预报作业自动化系统
    马艳军 吕爽 刘一谦 杨涛
    2013, 41(6):1057-1060.
    [摘要](1139) [HTML](0) [PDF 1.55 M](1812)
    摘要:
    在深入剖析SMS (Supervisor Monitor Scheduler)技术架构的基础上,分析了GRAPES (Global and 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sm)数值预报的特点,并对GRAPES传统运行技术和基于SMS技术的运行流程做了对比。运用SMS技术构建了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GRAPES数值预报作业自动化系统,对GRAPES数值预报模式运行的流程做了详尽的划分,将功能类似GRAPES模式的模块组合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将复杂的单一模块拆分成多个任务,把单个任务的功能简单化,以图形化界面直观的显示模式运行流程,实现了GRAPES预报模式作业流程的自动化,极大的提高GRAPES模式业务运行能力,保证模式运行的可靠性和时效性。
    18  长江中游两次MCC过程环境流场及物理条件分析
    韦惠红 徐双柱 郭英莲 王艳杰 刘希文
    2013, 41(6):1061-1067.
    [摘要](1583) [HTML](0) [PDF 2.29 M](9251)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GFS05°×05°再分析资料以及云图资料,分析了2007年长江中游2例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的大尺度环境场和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①MCC是低槽云系尾部由几个β、α中尺度云团合并增强结果,合并是其形成最重要的一个因子;②MCC发生在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中层有短波槽、低层有冷暖切变线和范围宽广的西南急流带,强盛西南急流给暴雨区提供充足的动力、水汽、不稳定条件。西南暖湿气流维持、边界层暖切变线形成且稳定少动对MCC形成起关键作用,在低层冷切尾部和暖切顶部,干冷与暖湿空气交汇出现锋生导致上升运动加强,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MCC在此处形成。能量锋生与高空急流右后侧辐散气流耦合可能是导致MCC发展主要动力强迫机制;③MCC环境流场表现为对流层上部为反气旋性辐散环流,中层和低层均为气旋性辐合环流,从低层到中层正涡度柱连成一片,形成深厚垂直正涡度柱,中低层深厚辐合为MCC维持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
    19  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相关
    王秀琴 卢新玉 王金风
    2013, 41(6):1068-1072.
    [摘要](1483) [HTML](0) [PDF 920.11 K](1834)
    摘要:
    基于新疆昌吉州5个国家气象站2008—2010年积雪深度大于等于0 cm的实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对0 cm地面温度(含最高、最低)、雪面温度(含最高、最低)及云量、日照时数、雪深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不同积雪深度下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关系,并以阜康市天池气象站2011年所有积雪日数据对关系模型作检验。结果显示: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的关系有3个雪深分层:5 cm以下、6~40 cm和40 cm以上,积雪深度为0~5 cm时,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差值很小,受雪深及天气条件影响明显,雪深6~40 cm,主要受雪深影响,雪深超过40 cm,地面温度趋于定值。
    20  1961—2010年云南干湿气候变化
    纪智荣 黄中艳 谢国清
    2013, 41(6):1073-1079.
    [摘要](1359) [HTML](0) [PDF 6.36 M](2166)
    摘要:
    利用15个站点1961—2010年日照时数、降水量和平均温度等气候资料,计算云南5个区域各季节相对湿润度指数,分析云南干湿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对湿润度指数可定量、准确地表达云南各区域自然气候干湿程度,能客观反映云南干湿气候的波动变化和区域性差别。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云南干季、雨季潜在蒸散量呈增大变化趋势,同期降水量有减小的趋势变化,从而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引发云南气候的干旱化趋势。干季各地相对湿润度指数年际波动变化大,年代际差异明显;雨季各地干湿状况年际波动相对较小,且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变化趋势。云南5个区域的干湿气候变化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滇中和滇西南比较一致,滇西北与滇东南差异明显,滇西北与滇东北雨季差异突出、干季较为相似。
    21  九华山区地形逆温对天气变化的前兆作用
    丁仁海 许义伍 丁鑫
    2013, 41(6):1080-1085.
    [摘要](2273) [HTML](0) [PDF 1.68 M](1781)
    摘要:
    九华山受山区下垫面影响,升温期间温度的垂直分布有时出现山上温度大于山下的异常现象,即地形逆温。通过山区不同高度上温度的垂直对比以及其日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山区地形逆温现象总是在升温期间出现的,并以日最低气温要素垂直分布的异常特征最为明显(与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比较);最低气温出现的逆温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山区日最低气温垂直分布出现的地形逆温对天气变化有很好的前兆作用:升温期间有地形逆温出现,消失后必会降温,降温期间必有降水和复杂天气出现;而且形成“地形逆温”的时间和幅度与后来的降温持续时间、降温幅度及天气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山区复杂地形中分析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于气温变化的分区预报和天气转变的预测都有很好的前兆作用。
    22  都江堰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统计分析
    袁晨 马力
    2013, 41(6):1086-1090.
    [摘要](1046) [HTML](0) [PDF 2.05 M](1969)
    摘要:
    根据气象观测站逐5 min雨量资料的统计结果,分析了四川都江堰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都江堰各年1 h雨量极值均出现在较高海拔的地区,且1 h雨量极值在当次降水过程总雨量中所占的比重很高,说明都江堰短时强降水的强度非常集中;②受地形与夜间云顶辐射冷却作用,都江堰短时强降水的夜雨特征突出,且后半夜比前半夜多;③都江堰地区夏季的对流过程一般是沿西北山脉迎风坡生成与发展的,随后对流系统发展到东南平原地区;④都江堰短时强降水主要集中在60~130 min,最长可持续210 min。
    23  菏泽市气候极值的统计分布和再现期研究
    司奉泰 刘了凡
    2013, 41(6):1091-1094.
    [摘要](1337) [HTML](0) [PDF 451.03 K](1790)
    摘要:
    科学合理地估算某地区的气候极值再现期是气象科技服务的重要内容,对当地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对菏泽市35种气候极值,分别都用皮尔逊Ⅲ型(Pearson Ⅲ)、对数正态(log normal)、耿贝尔(Gumbel)、韦伯(Weibull)分布函数进行拟合,用χ2检验选出最优者。使用选出的最优分布函数,用多个再现期算出再现期极值,列成表格以备气象服务中使用。通过最优分布函数的选取,对哪个类型的气候要素较多服从于哪个分布函数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极端气温类型的极值和日数类型的极值较多服从于皮尔逊Ⅲ型分布,降水和其他类型的极值较多服从于耿贝尔分布。简要介绍了计算中使用Excel的技巧。
    24  华北两次副高边缘暴雨过程卫星云图释用
    郭锐 付宗钰
    2013, 41(6):1095-1100.
    [摘要](1471) [HTML](0) [PDF 24.08 M](6247)
    摘要:
    利用实况探空资料与FY 2C、2E卫星探测资料,对2005年8月16日、2010年8月20—21日两次西太副高与西风槽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华北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将两次过程卫星云图与各种物理要素场的配置进行对比,得到以下结果。两次过程云系均表现为典型的锋面云系特征,靠近冷空气一侧云带边界光滑整齐。从结构上看,锋面云带主要由多层云系组成。整个云系位于高空槽前580 dagpm线与副高外围588 dagpm线之间;降水云带由对流云团、稳定性降水云带及混合性降水云带3部分组成,对流云团集中发展在云带靠近副高边缘晴空区一侧,通常位于在584 dagpm线与588 dagpm线之间靠近副高一侧;稳定性降水集中高空槽前,即云带后部,580 dagpm线与584 dagpm线之间;混合性降水位于两个云系之间,多产生于584 dagpm线附近。云系的分布与各层的垂直速度场、涡度场、散度场,以及中高层的涡度平流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比湿通量、比湿通量散度与假相当位温等温湿参量的分布特征,清楚的解释了锋面云带的移动、发展和分布特征。
    25  皖江一次大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分析
    张克杰 赵青松 张华 杨开围 王文本 王玉红
    2013, 41(6):1101-1108.
    [摘要](1762) [HTML](0) [PDF 24.45 M](13487)
    摘要:
    利用合肥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和各种常规资料,对2010年梅雨期皖江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雷达回波进行分析,探讨短时大暴雨的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有利的大尺度环流,充足的水汽条件和较强的上升运动是产生强降水有利的天气背景。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形成此次皖江暴雨的源地位于大别山区,强降水是由局地发展的对流回波加强合并产生的,回波的发生和发展加强常常与风场的局地强辐合区(逆风区)相联系,雨带在中低空切变线上合并加强,强降水区域尺度较大,单体回波移向和雨带走向一致,回波移动缓慢或呈准静止状态,累积雨量大,易于形成暴雨。
    26  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成因分析
    曹楚 王忠东 郑峰
    2013, 41(6):1109-1115.
    [摘要](1062) [HTML](0) [PDF 3.99 M](1960)
    摘要:
    利用常规资料、浙江省自动站加密资料、NCEP/NCAR1°×1°每日4次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第8号台风“莫拉克”影响期间浙江大风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此次台风大风影响具有影响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和大风强度强的特点。副热带高压快速加强西进是造成台风大风提早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鞍型场、3个台风相互影响使得“莫拉克”台风移速减慢,导致台风大风对浙江沿海的影响时间增长。“莫拉克”登陆福建后其西北侧华北高压以及东南侧海上高压的存在使得地面气压梯度维持,导致大风影响时间增长和影响范围增大。垂直方向环流将高层动量下传导致低层风速猛增。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产品VCP21进行速度退模糊后可以作为台风大风分布范围和极大风速预测的一个参考依据,预测时其在沿海海面效果要较内陆好。
    27  2011年1月贵州冻雨天气成因分析
    李丽丽 肖天贵 黄金全 冷宇
    2013, 41(6):1116-1121.
    [摘要](1072) [HTML](0) [PDF 1.98 M](2022)
    摘要:
    利用2011年1月NCEP1°×1°6 h再分析资料和贵州省气象局提供的84个地面气象站1970—2011年冬季(12月至次年2月)资料对贵州省2011年1月持续的低温冻雨天气进行了气候统计和诊断分析。此次冻雨天气范围广,强度大,34个站气温达到40年来历史同期最低值。此次过程中的亚欧大陆环流异常的主要表现是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阶段性活跃,在里海槽前西南气流的持续补充下两次崩溃三次重建,在脊前形成深厚低压中心,导致频繁有冷空气南下影响贵州地区。
    28  农作物主要生长参数自动观测技术综述
    张雪芬 王秀芳 李翠娜 薛红喜
    2013, 41(6):1122-1127.
    [摘要](1349) [HTML](0) [PDF 876.83 K](2021)
    摘要:
    农作物生长参数是描述作物生长和评价环境条件(包括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生长影响的重要数据,也是预测产量、指导农田管理的重要依据。介绍作物覆盖度、发育期、株高等主要生长参数国内外自动观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探讨相关技术的原理、方法、可行性及局限性。分析表明:利用CCD图像传感器实时获取作物图像,采用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能更精准、快速、直观、动态获得作物覆盖度、发育期、形态、叶面颜色等实况特征,还可作为卫星遥感大面积作物长势地面验证及更进一步开展作物病虫害、作物营养供给情况自动监测的基础,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29  相对湿度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张婷华 杨再强 李叶萌 张波
    2013, 41(6):1128-1133.
    [摘要](1142) [HTML](0) [PDF 856.15 K](1963)
    摘要:
    以黄瓜“津优1号”为试材,于2011年4月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进行人工环境控制试验,设计8个相对湿度梯度,用LI 6400进行光合参数的测定,系统研究不同相对湿度处理对黄瓜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和胞间CO2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减小而降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在相对湿度为75%时达到最大;而气孔限制值在相对湿度为75%时降到最低;黄瓜叶片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指数关系:Pmax=22375e189085fRH;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减小,黄瓜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光饱和点均降低,而光补偿点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净光合速率与叶面水汽压差呈负相关,而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相对湿度、蒸腾速率均呈正相关,且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30  基于AHP的模糊综合评判在茶叶气候种植区划中的应用
    赵辉 米鸿涛 杜子璇
    2013, 41(6):1134-1137.
    [摘要](1176) [HTML](0) [PDF 508.03 K](1908)
    摘要:
    以信阳毛尖绿茶种植区划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区划指标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计算出模糊隶属度,并对模糊隶属度进行加权平均,最终得到综合区划指标,从而对信阳毛尖绿茶种植区进行合理的农业气候种植区划。区划结果表明:信阳、固始、商城、新县、鸡公山等地综合指标值大于等于0.60,属于适宜种植区;罗山、光山综合指标值在0.45~0.59之间属于次适宜种植区,该区域信阳毛尖绿茶种植面积较大,但品质略逊于适宜种植区;息县、淮滨、潢川综合指标值小于0.45,属于不适宜种植区,该区域茶叶种植面积小,生产的茶叶品质较差。
    31  杭州地区酸雨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黄立丹 张日佳 张立峰 杨焕强
    2013, 41(6):1138-1146.
    [摘要](1617) [HTML](0) [PDF 5.30 M](1641)
    摘要:
    利用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杭州地区7个观测站的酸雨资料并结合探空及大气成分资料,分析近3年来杭州地区的酸雨变化和分布特征,研究了气象条件和大气污染物对酸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杭州地区近3年降水平均pH值在437~523之间,酸雨污染空间上呈现“西重东轻”的格局,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均呈现小幅波动且变化趋势不明显。酸雨污染总体上夏季最轻,秋冬季最严重,春季次之。降水量与pH值和电导率的关系各站不一,其中临安、淳安、建德和富阳等地的降水pH值与降水量成正比,杭州和桐庐相关变化关系不明显。萧山比较特殊,各地降水电导率与降水量均呈反比; 在850 hPa偏北风的输送影响下, 降水酸度及电导率较高;降水pH值与最低层逆温的高度成正比,与逆温的厚度成反比,强酸雨时在降水前半段均伴随较严重的灰霾天气,逆温对降水电导率的相关关系不是很明显; 污染物SO2、NO2、PM10、PM25的浓度与降水pH值呈负相关关系, 说明近地层污染物浓度对降水酸度有重要影响。
    32  鄂中东部两次秸秆焚烧引发的严重灰霾天气分析
    杨占婷 白永清 陈英英 何明琼 尹恒
    2013, 41(6):1147-1152.
    [摘要](1282) [HTML](0) [PDF 2.44 M](2213)
    摘要:
    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微波辐射计、常规气象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及环境监测等资料,采用气流后向轨迹模拟,对2012年6月11日和6月15日发生在鄂中东部的两次灰霾天气,从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日的污染物指数(API)分别达到233 μg/m3和139 μg/m3,11日PM2.5最高值达141 μg/m3 ;两日的能见度均在2 km以下,11日平均能见度仅565 m,最低能见度246 m。这两次灰霾天气与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大范围秸秆集中焚烧,造成大量污染物排放有密切关系。在115°E,39°~32°N存在大范围逆温层,垂直高度950~850 hPa 厚度为一致的东北气流,使得排放的污染物在“逆温层盖”的阻挡下不能向高空扩散,而随东北气流向鄂中东部输送。同时鄂中东部近地面静风、地面“均压场”、逆温、近地层弱垂直速度、正涡度和负散度等物理量条件,及适宜的湿度条件等因素,导致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或沉降,为灰霾在本地形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加剧了灰霾的严重性。
    33  基于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的风能资源评估
    周青 李雁 裴翀 王曙东 郭雪星 乔贺
    2013, 41(6):1153-1160.
    [摘要](1255) [HTML](0) [PDF 10.81 M](1898)
    摘要:
    利用中国风能资源专业观测网2009年5—10月各高度层(10、30、50、70 m)的10 min观测数据分析了全国近地层风速及风功率密度的时空、方位及梯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全国各地区平均风功率密度基本为1652 W/m2,西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更为丰富;② 5月和10月两个月风能资源的可开发量较大,其中北方地区一般5月较大,而南方地区10月较大;③全国各地大体上呈现西北内陆、东北、华北地区刮偏西北风,东部沿海地区刮偏东南风,云贵地区盛行西南风的趋势;④从不同梯度情况来看,越往高层风能资源的可开发量越大;⑤从全国风能资源的日变化情况来看,一般从08:00—20:00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其中15:00平均风功率密度和平均风速达到极大值,但不同地区不同时段风能资源分布还存在一定差异。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