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2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4, 42(1).
    [摘要](2047) [HTML](0) [PDF 8.21 M](1037)
    摘要:
    2  全球大气数值模式动力框架研究进展
    刘宇迪 崔新东 艾细根
    2014, 42(1):1-12.
    [摘要](1763) [HTML](0) [PDF 3.02 M](1975)
    摘要:
    随着数值计算方法和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大气科学理论的完善,国外研制出了许多全球高分辨率非静力大气数值模式,为了让国内的模式开发者对当前全球大气数值模式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归纳总结2012年8月在美国大气研究中心参与评估测试的全世界17个非静力全球大气数值模式,主要从基本方程组、球面网格、离散方法、守恒性质、参数化物理过程与动力框架的耦合和全球大气模式的评估等进行回顾、归纳和讨论,对国内的模式研发者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3  基于球面阴阳网格数值计算研究进展
    艾细根 刘宇迪 崔新东 张涛
    2014, 42(1):13-22.
    [摘要](1581) [HTML](0) [PDF 1.21 M](1655)
    摘要:
    对球面阴阳网格的转换关系、优缺点及边界数据插值交换方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介绍。同时对应用球面阴阳网格的3种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包括优化的Schwarz方法、CIP CSLR平流数值计算方法、多离散矩有限体积法。针对优化的Schwarz方法,从浅水方程组的离散入手,讨论了其在求解球面椭圆型问题的优势;而对CIP CSLR平流数值计算方法和多离散矩有限体积法,主要从如何在网格单元内构造插值函数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对开发全球非静力阴阳网格模式进行展望。
    4  我国近年雾研究方法及研究热点综述
    王博妮 徐芬 田小毅 袁成松
    2014, 42(1):23-30.
    [摘要](1525) [HTML](0) [PDF 1.20 M](1943)
    摘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关于雾的各项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包括气候统计方法对雾特征的研究、数值模拟方法对雾的机制研究、雾微物理结构研究、雾的监测识别与预报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雾研究领域的热点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包括高速公路大雾天气的研究、霾研究、雾与城市化相互作用以及沿海和复杂地形地区雾的研究。
    5  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保障能力分析
    杨金红 高玉春 柴秀梅
    2014, 42(1):31-37.
    [摘要](1506) [HTML](0) [PDF 918.96 K](1723)
    摘要:
    为提高全国新一代天气雷达运行保障能力,选取了近5年多新一代天气雷达发生的3211个故障案例,从9个雷达分系统方面,按不同型号,对其发生的故障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同时对导致故障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长期处在高电压工作状态下,且极易被烧坏的器件,以及运行时间较长的器件,要加强备件的备份,提高备件的可靠性、耐压性;要保持机房环境恒温、恒湿、防尘,使雷达能在良好的环境下工作;加强对电机碳刷碳粉尘的清理,定期地对汇流环进行维护、清洗,防止碳刷磨损,以减小被损坏的机会,以及对长时间在高、低温环境下运转的机械结构器件定期维护,以提高运动部件的可靠性;还要重点保证电力、雷达与外界通信畅通,使资料能够正常上传。
    6  风廓线雷达自身对比精度分析
    吴蕾 陈洪滨 康雪
    2014, 42(1):38-41.
    [摘要](1782) [HTML](0) [PDF 637.46 K](1819)
    摘要:
    利用GLC 24型风廓线雷达的5波束观测数据,分析了在晴空和降水条件下风廓线雷达探测的准确性,得出结论如下:在晴空条件下大气均匀稳定、垂直速度很小,风廓线雷达测量水平风的准确性高;在均匀性降水条件下,虽然垂直速度很大,但大气在风廓线雷达5波束探测的水平范围内均匀,风廓线雷达测量水平风的准确性也较好;在非均匀性降水条件下,大气在风廓线雷达探测的水平范围内不均匀,不符合风廓线雷达计算水平风的假设条件,需要进一步改进算法,减少计算误差。
    7  L波段与701 400M探空系统观测资料比较评估
    苑跃 陈中钰 赵晓莉 主召华 吴昭
    2014, 42(1):42-47.
    [摘要](1362) [HTML](0) [PDF 887.13 K](1527)
    摘要:
    利用四川达州站在701 400 M探空系统向L波段雷达GTS1 2型电子探空仪系统转变时的对比观测资料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平均差值为-028 ℃,200 hPa以下平均差值为-005 ℃,200 hPa以上平均差值为-052 ℃,换型带来的温度变化还是明显的;直接差异的801%在-10~10 ℃间。位势高度平均差值为-763 gpm,100 hPa以下高度平均偏低-113 gpm,100 hPa以上高度平均偏低-1957 gpm,换型带来的位势高度变化还是明显的;直接差异的890%在-50~10 gpm间。湿度平均差值为-2%,直接差异的872%在-20%~10%间。风向平均差值为10°,直接差异的801%在-10°~10°间。风速平均差值为03 m/s,直接差异的950%在-5~5 m/s间。就平均差值来看,温度、位势高度、湿度是L波段系统所测值低于701 400 M系统所测值,而风向、风速则反之。换型造成各要素差异的峰值还是较大。由于两套系统所使用的设备、探空仪的制造、测量精度、施放、接收等方面的不同,都会引起测量值出现差异,但对各要素的影响确有所不同。
    8  风廓线雷达大气风场观测误差分析
    董德保 张统明 芮斌
    2014, 42(1):48-53.
    [摘要](1346) [HTML](0) [PDF 1.34 M](1947)
    摘要:
    依据风廓线雷达工作原理和风的计算公式,分析影响大气风场观测误差的主要因素,重点分析了雷达回波SNR对风的观测精度影响和GPS探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①风速观测精度主要取决于波束倾角、雷达技术参数和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n的垂直分布;风速及风速观测精度越大,风向观测精度越大。②在同种观测模式下,波束倾角与C2n越大,风场观测精度越高。③同一观测模式的SNR越大,风速观测误差越小;不同模式间的大气风场观测精度相差较大。④对比试验的风速风向相关性较好,但相对偏差较大,尤其低空更为明显。
    9  极轨气象卫星数传链路雨衰影响
    朱杰
    2014, 42(1):54-61.
    [摘要](1297) [HTML](0) [PDF 1.49 M](1302)
    摘要:
    极轨气象卫星通信系统受自身特点的限制和环境影响,存在各种不可避免的干扰,其中,降雨衰减对卫星链路传输的影响尤为重要。在对我国极轨气象卫星数传链路预算原理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按照ITU R建议,构建了相应的雨衰模型,通过对国内各个地面接收站降雨衰减情况的MATLAB仿真,逐一讨论了降雨强度、天线仰角、频率、极化倾角等影响降雨衰减特性的相关因素,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为极轨气象卫星数传链路和地面接收系统的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10  西北区域气象计量实验室综合能力比对结果分析
    党选发 黄蕊 刘永强 张红英 姚爱国 武安邦 吴宁 韩玉婷
    2014, 42(1):62-67.
    [摘要](1222) [HTML](0) [PDF 1.54 M](1733)
    摘要:
    分析评价西北区域参加实验室比对的试验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总结实施实验间比对工作的经验,提高实验室检定/校准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参加比对的计量检定实验室分别对气压、温度、湿度、风速比对样品进行比对试验,用归一化偏差(En)进行统计分析。2011年西北区域气象计量检定的温度、湿度、气压实验室比对结果为满意,风速实验室比对结果为较满意。该次比对的实验数据客观、真实、可信,是对各参加比对实验室检定/校准能力的综合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各技术机构检定装置的测量能力、检定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西北区域气象计量标准装置的现状。
    11  广东省能见度自动观测系统资料评估分析与订正
    夏冬 吴志权 谭浩波 袁志扬 陈玲 黄培光 尹淑娴 罗鵾
    2014, 42(1):68-72.
    [摘要](1592) [HTML](0) [PDF 5.60 M](1607)
    摘要:
    利用广东省能见度自动观测系统22个站点2011年的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的能见度资料,分析了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的能见度资料的相关系数、均方根误差等,并对自动观测资料进行了订正。分析结果显示: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能见度的分布大致相同,表现为沿海的能见度高于内陆,粤东高于粤西,主要低能见度区域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粤西的内陆地区;自动观测能见度的准确性主要受到仪器工作原理局限性、气溶胶类型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对能见度自动观测资料订正结果显示:订正后,在低能见度时,大部分站点的均方根误差在3 km以内;在高能见度时,大部分站点均方根误差在8 km以内,平均为6 km左右。利用统计方法对器测能见度值作数据订正,能有效减小测量误差,使能见度自动观测系统能基本满足能见度自动化观测需要,特别是低能见度事件的服务需求。
    12  大气压力量值比对结果评价
    李建英 于贺军 王有利
    2014, 42(1):73-76.
    [摘要](1404) [HTML](0) [PDF 540.17 K](1410)
    摘要:
    针对气象计量检定机构组织和实施实验室间比对活动中在编制比对方案、参考值来源、结果评价方法、比对报告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探讨气象计量实验室能力。通过开展气象计量实验室间的比对工作,确立气象计量检定机构在社会上的专业计量检定地位。比对是验证实验室测量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介绍了2011年由全国压力计量技术委员会气象专业分技术委员会组织,国家气象计量站为主导实验室开展的大气压力量值比对。参加比对的实验室共计8个,比对方式采用了星形比对方式,比对结果的评价采用归一化偏差值方法,比对结果表明所有参比实验室所声明的测量结果不确定度准确可靠。
    13  湖北省地面观测报文及传输方式调整
    李鑫 杨志彪 徐向明 杨金花
    2014, 42(1):77-82.
    [摘要](1447) [HTML](0) [PDF 3.30 M](1352)
    摘要:
    为提高地面气象观测工作效率,完善业务流程,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 根据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的要求,湖北省2011年成为承担地面气象观测报文及传输方式调整改革试点省份之一,经过前期部分台站试点工作后,国家级气象观测台站已全部进行了地面观测资料报文及传输方式的调整。其调整后业务工作正顺利开展。从业务调整后工作意义、部署及新数据文件格式、质量控制方法、修改后的业务软件功能来介绍湖北省在此次调整工作上的实施步骤和方法。
    14  全球天气分析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王慕华 惠建忠 李伟华
    2014, 42(1):83-88.
    [摘要](1196) [HTML](0) [PDF 1.70 M](2636)
    摘要:
    气象服务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建设是实现优质气象服务的基础和保障。针对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滞后的现状,根据气象服务的特点,应用三维地理信息技术(3DGIS),研发了全球天气分析服务系统(Global Weather Analysis Service System Version 10 GWASS V10)。该系统实现基于GIS的气象信息处理与集成分析、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显示和输出等功能,为气象服务业务提供基础支撑平台,达到所见即所得的气象服务效果。文章介绍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思路,给出基于.net平台开发的GWASS的总体架构设计以及分层设计,说明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和功能子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分析面向气象服务应用的3DGIS关键技术,最后给出系统的应用实例。
    15  基于GIS的小区域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系统
    李强 何遂 吉莉 李家启 马君 汪志辉 李光兵
    2014, 42(1):89-93.
    [摘要](1504) [HTML](0) [PDF 930.99 K](2866)
    摘要:
    为了提高气象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实现小区域内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充分发挥预警信息防灾减灾的作用,利用北碚区域内国家级气象站、区域自动站、山洪雨量站、闪电定位系统等探测资料,以.NET、SQLserver、ArcGIS作为开发平台,建立了具有数据质量控制、多重阈值和针对性预警用语的气象灾害精细化预警系统。该系统具有人工预警和自动发送预警的功能。系统的应用,将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及时和准确的预警信息,增强预警信息的实用性,有利于信息接受者吸收利用。
    16  海雾历史检索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
    黄彬 郭云谦 张增海
    2014, 42(1):94-98.
    [摘要](1332) [HTML](0) [PDF 13.48 M](1686)
    摘要:
    针对我国海雾预报业务及科研需求,收集整理了中国近海最近10年海雾个例数据,开发了海雾个例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国家、省、市级预报员和科研人员对海雾个例相关数据的实时调阅和打包下载。系统提供不同检索条件的多功能查询和海雾个例的实时查阅以及历史数据、卫星监测产品等资料的下载功能。为预报员更有效地开展实时预报提供了便捷参考,也为科研人员从事海雾研究提供了详细和全面的观测数据和分析产品支撑。
    17  基于Android的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钱峥 赵科科 许皓皓
    2014, 42(1):99-103.
    [摘要](1660) [HTML](0) [PDF 3.43 M](1514)
    摘要:
    为了丰富移动气象信息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能力,使用Java,C#,VB,Delphi编程,开发了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气象信息服务系统。系统以用户体验为切入点结合智能终端特有的设备特性和移动应用软件特性提供创新型移动气象产品。该系统是一种集气象信息处理、发布和接收为一体的服务系统,用户可以通过该系统随时获取气象信息。介绍了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客户端设计。详细阐述了采用Java技术在Android平台上研发移动客户端软件过程中所涉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手势控制、GIS服务、软件管理、系统稳定性和兼容性等问题的解决。
    18  1958—2001年全球海域海表风速变化趋势
    潘静 刘铸飘 郑崇伟 陈晓斌
    2014, 42(1):104-109.
    [摘要](1365) [HTML](0) [PDF 1.03 M](1684)
    摘要:
    基于ECMWF的ERA 40海表10 m风场,对1958—2001年全球海表风速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整体变化趋势、变化趋势的季节性差异、区域性差异、变化周期。结果表明:①近44年期间,全球海域海表风速整体上以00067 m〖DK〗·s-1〖DK〗·a-1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1958—1975年全球海域的海表风速变化较为平缓,1975—1983年递增趋势较为强劲,年平均海表风速的峰值出现在1999年,波谷出现在1975年。②全球海表风速的变化趋势表现出较大的区域性差异。递增趋势明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南极、热带大西洋海域、北太平洋西风带海域、印度洋中低纬度海域、南半球60°S附近大面积带状海域;呈显著性逐年递减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赤道中东太平洋、胡安〖DK〗·费尔南德斯群岛附近海域、南大西洋西风带的中部海域,以及一些零星海域。③全球海表风速的变化趋势表现出较大的季节性差异。在各月均表现出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以1月的递增趋势最为强劲,达到00103 m〖DK〗·s-1〖DK〗·a-1,7月的递增趋势弱于其余月份,约00033 m〖DK〗·s-1〖DK〗·a-1。④全球海域海表风速存在明显的22~43年变化周期,以及65年以上长周期震荡。
    19  西藏高原汛期旱涝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
    林志强 乔钰 唐叔乙
    2014, 42(1):110-117.
    [摘要](1364) [HTML](0) [PDF 4.16 M](1996)
    摘要:
    利用西藏高原39个气象站自1961年或建站开始至2010年汛期(5—9月)的逐月降水资料,根据Z指数和区域旱涝指数分析了近50年西藏高原汛期旱涝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选取了典型旱、涝年,采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分析了旱、涝年的水汽输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近50年以来,西藏高原以旱为主,涝灾较少,干湿状况具有明显年代际变化;西藏高原汛期旱涝与水汽输送异常联系紧密,典型旱(涝)年北印度洋、西北太平洋和亚洲中纬度地区的整层水汽通量经向、纬向及整层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呈反位相分布。越赤道急流区的差异最为显著,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区的水汽输送差异主要表现在经向上,而菲律宾越赤道气流区的水汽输送差异主要表现在纬向上。
    20  四川盆地地闪与对流性降水和雷达回波的关系
    范江琳 马力 青泉
    2014, 42(1):118-124.
    [摘要](1423) [HTML](0) [PDF 2.77 M](1060)
    摘要:
    利用ADTD型闪电观测资料、SWAN拼图资料及成都CINRAD/SC多普勒天气雷达数据,对2009—2011年12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的100个地闪、强降水个例和雷达回波的特征及时间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负地闪频数和降水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较一致,有单峰、多峰的特征;负地闪频数越高,出现强降水的可能性越大;持续性强降水开始之前6~30 min,83%的事件伴随有负地闪频数突增并持续性增长的现象,56%的事件有负地闪频数峰值出现,地闪频数突增对持续性强降水的开始有较好的指示意义;负地闪频数峰值出现之后的6~30 min,67%的事件有出现降水量峰值,负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可预示雨强峰值的迅速到来;此外,在强回波移动方向的前方常伴有弱的负地闪活动,负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35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且移向与强回波的移动方向较一致。
    21  滇西北高原强对流天气客观物理量特征分析
    和卫东 赖云华 苏晓力
    2014, 42(1):125-130.
    [摘要](1246) [HTML](0) [PDF 3.84 M](1662)
    摘要:
    应用MICAPS客观物理量资料,对丽江市2006—2011年82次强对流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对流天气发生前,水汽大多处于高湿或中等湿度状态,一般暴雨时700 hPa比湿大于等于9 g/kg,冰雹时大于等于6 g/kg,或700 hPa相对湿度暴雨时大于等于80%,冰雹时大于等于60%;热力状况大多处于高温、〖JP2〗高热、高能和对流不稳定状态,部分在川滇间有明显的能量锋存在,特别是暴雨,一般沙氏指数SI小于等于0 ℃、K指数大于等于35 ℃、丽江假相当位温θse大于等于68 ℃,丽江〖JP〗与西昌或成都间的θse差大于等于10 ℃;动力条件则大多表现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有利配置,部分中高层有明显的冷平流,〖JP2〗特别是冰雹时,一般700 hPa涡度大于等于0×10-5s-1,300 hPa以上任一层涡度小于等于-30×10-5s-1,或700 hPa层以上任一层温度平流小于等于-1×10-5℃〖DK〗·s-1。
    22  丹东地区沿海和山区降雪气候特征
    高松影 李慧琳 杨青 宋丽丽 杨鹏 刘天伟
    2014, 42(1):131-139.
    [摘要](1597) [HTML](0) [PDF 1.91 M](1701)
    摘要:
    利用丹东地区4个观测站1955—2010年逐年10月至翌年4月逐日降水量、天气现象、雪深等资料,对丹东地区南部沿海和北部山区降雪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东地区沿海和山区降雪初日、终日及初终日间隔日数、年降雪日数、年降雪量、降水相态、日最大降雪量、日最大积雪深度等平均特征不同。与山区相比,沿海降雪初期较晚,终期较早,初、终日间日数较短,年降雪日数和年降雪量相对较少。在丹东地区1955—2010年降雪时段平均气温升高趋势显著背景下,丹东地区降雪初期推迟、终期提前、初终日间隔日数缩短;降雪日数减少,其中雨夹雪日数所占百分比显著增多;降雪量减少,其中主要是纯雪量减少;日最大降雪量和积雪深度呈减小趋势;沿海和山区变化幅度不同。
    23  汛期短历时强降水过程的闪电特征
    王秀玲 曹晓霞 朱靖民
    2014, 42(1):140-144.
    [摘要](1140) [HTML](0) [PDF 1.72 M](1438)
    摘要:
    对2011年3次短历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闪电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 3次短时强降水都以负闪为主,负闪占总闪电的比例都在92﹪以上;②小时闪电频数峰值超前降雨峰值1 h或同相;③ 5 min闪电频数超前雨量峰值5~60 min;④负闪电密集区主要发生在40 dBZ以上的回波区,偶尔发生的正闪一般在较弱回波处;闪电大部分发生在回波顶高大于5 km以上的区域;多分布在速度不均匀场附近;闪电密集区与VIL大值区对应关系不太好;⑤不同云体,闪电特征不尽相同,闪电频数高峰有的发生在强回波阶段,有的并不是回波最强阶段,而是减弱阶段。强回波前沿出现闪电密集区或前方无回波处发生闪电,预示未来强回波移动的方向;有的云体发展、成熟阶段闪电分布密集,负闪电主要集中在强回波中心附近,云体减弱阶段闪电分散,集中在单体的不同部位。
    24  T639数值预报产品订正方案
    任文斌 杨新 孙潇棵 陈磊 管习权
    2014, 42(1):145-150.
    [摘要](1229) [HTML](0) [PDF 723.84 K](1505)
    摘要:
    利用2010年1—12月的T639数值预报产品作为预报形势场,以1980—2009年共30年的NCEP资料作为历史样本场。利用动态相似统计方法,对T639的预报产品,从30年的历史样本场中找相似个例。选取因子,采用多元回归法,对T639的预报产品进行订正方案设计。用2011年1—6月的T639预报产品对方案的订正效果进行检验。对比分析发现,方案对东北半球3天以上的高度场和4天以上的温度场订正效果明显,高度场的订正效果优于温度场。
    25  滇黔静止锋大暴雨的锋面特征及其对MCS的影响
    唐延婧 胡跃文 谢清霞
    2014, 42(1):151-157.
    [摘要](1183) [HTML](0) [PDF 7.34 M](1585)
    摘要:
    2012年5月21—22日,贵州省出现了一次典型的Ⅲ型静止锋在南支槽的引导下锋生而触发MCS形成暴雨的过程。MCS有非线性、降水强的特征。分析发现:低层静止锋锋区强,锋生明显;锋前有高能舌及低涡切变发展,切变南侧有偏南急流。垂直方向上锋区陡峭,锋前上凸区内上升气流强,对流不稳定;南支槽及高低空系统的前倾配置是上升气流强的原因。这些锋面特征为MCS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高能舌和低涡切变为MCS提供了热力和动力条件;偏南急流是影响MCS的重要因素。锋前上凸区是MCS发展的重要区域,锋区附近的θse场及高低空系统前倾配置利于MCS发生发展。锋前到锋区附近的水汽条件好,急流出口处的水汽辐合及上升气流为MCS和大暴雨提供了有利水汽输送。
    26  阳江国际探空试验的GPS、探空、微波辐射计水汽资料对比分析
    卢会国 李国平 蒋娟萍
    2014, 42(1):158-163.
    [摘要](1269) [HTML](0) [PDF 3.12 M](1446)
    摘要:
    GPS/MET水汽资料因其建设维护成本低、时间分辨率高、可全天候、无人、自动观测等优点,已经成为获取大气水汽资料新的重要手段。以阳江第八届国际探空比对试验资料为基础,对比分析了GPS/MET与4种探空仪和微波辐射计获取的水汽资料。探空与GPS/MET测量的水汽值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57~0.74之间,但探空水汽值比GPS/MET偏高0.71~1.47 mm,方差在3.48~3.96之间。其中RS92探空仪测量的水汽变幅与GPS/MET基本相当,但国内探空仪水汽测量值的变幅明显高于GPS/MET,偏高近16~18倍。微波辐射计在天气较好时,测量精度较高,基本上以3个国产探空仪数据相当;但微波辐射计在雨天受罩子上的雨水影响,误差较大,与GPS/MET的测量值不相关。
    27  上海及周边地区地闪活动特征及海陆差异
    宋晓爽 郑栋 张义军 姚雯 戴建华 王强
    2014, 42(1):164-172.
    [摘要](1456) [HTML](0) [PDF 19.20 M](1419)
    摘要:
    利用LS8000闪电定位系统2009—2011年的地闪观测资料对上海及周边地区(120~1225°E,30~32°N)的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区域内正地闪的比例约占85%,大电流地闪(电流绝对值大于50 kA)的比例约为56%。地闪活动主要集中在6—9月,峰值出现在8月;日变化上,12:00—19:00闪电活动最为活跃,峰值出现在14:00,凌晨闪电活动最弱。从日变化上来说,正地闪和大电流地闪比例在地闪活动较强时段低于地闪活动较弱时段;在月分布上,在地闪活动最强的夏季,正地闪比例普遍在10%以下,在地闪活动较弱的春、秋、冬季,正地闪比例普遍在10%以上。以北纬31°为界,分析区域北部地闪密度基本在6~12次〖DK〗·km-2〖DK〗·a-1以上,南部基本在24~48次〖DK〗·km-2〖DK〗·a-1。同时陆地上的地闪密度要显著高于湖泊和海洋上的地闪密度,而海洋上的正地闪比例和大电流地闪比例要显著高于陆地。闪电空间分布的时间变化说明,下午地闪活动主要出现在陆地,而凌晨地闪主要出现在水体附近,其它时段则表现出过渡特征,这与下垫面的加热作用紧密相关。
    28  防雹决策指挥系统在防雹作业中的应用
    李红斌 何玉科 濮文耀 张殿刚 赵繁盛 何阳
    2014, 42(1):173-179.
    [摘要](1569) [HTML](0) [PDF 10.22 M](9751)
    摘要:
    大连市人工防雹决策指挥系统在大连的人影业务运行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例举2012年6月7日的一次降雹天气过程,介绍了系统业务功能以及实时指挥防雹作业的技术流程,再现了系统对雹云初始回波、雹云类型的自动判别,以及作业预警、决策和作业方案量化输出等技术环节和实时科学作业指挥过程。通过系统运行和科学作业指挥,有效地抑制了雹云的发展,同时避免了盲目作业带来的炮弹的损失和浪费,起到了防雹和增雨的综合效果。目前该系统已实现业务化运行。
    29  宁波桃树花期预报方法
    姚日升 涂小萍 丁烨毅 黄鹤楼 胡波
    2014, 42(1):180-186.
    [摘要](1648) [HTML](0) [PDF 1.74 M](1523)
    摘要:
    以宁波奉化桃花为例,应用区域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逐时资料,分析前期光、温、湿条件的变异系数及这些要素与花期的相关系数得出:时积温(度〖DK〗·时)相对日积温(度〖DK〗·日)更能体现其与花期的内在关系,根据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的极值来确定预报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细网格资料的中期预报产品,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花期精细化预报模型,应用于实际预报。结果表明,利用中期数值预报产品和适当的预报模型进行花期中期预报是可行的,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提高了气象为农业服务水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