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42卷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目录
    2014, 42(6).
    [摘要](1868) [HTML](0) [PDF 8.23 M](1285)
    摘要:
    2  双发双收双偏振天气雷达差分反射率工程标定方法
    李喆 王崇文 李春化 高玉春 陈大任
    2014, 42(6):951-956.
    [摘要](1258) [HTML](0) [PDF 993.74 K](1506)
    摘要:
    分析了利用小雨、太阳、边界层顶的Bragg散射、地物等外界目标对双偏振天气雷达差分反射率(Zdr)进行标定的原理和局限性,介绍了一种可以在线获得发射机、接收机和天线引入的Zdr偏差的工程标定方法,并提出了一种提高Zdr测量精度的方法,即在每个脉冲重复周期,实时测量每个通道的发射功率耦合测试信号和气象目标回波信号在接收机数字中频的输出值,用于补偿发射功率和接收机增益的变化。该文介绍的两种工程标定方法可用于水平通道和垂直通道同时发射同时接收的双偏振天气雷达系统,能够满足在线实时标定的业务运行要求。
    3  雷达故障和标校错误导致的异常回波分析
    赵瑞金 张进
    2014, 42(6):957-963.
    [摘要](1332) [HTML](0) [PDF 15.95 M](1148)
    摘要:
    利用CINRAD/SA雷达与探空实况资料对2013年4月3日和7月3日石家庄雷达的异常回波进行了分析,发现由于雷达伺服系统故障,扫描线方位角出现错位,形成了2013年4月3日的“丝状”回波;2013年7月3日的异常回波中包含云的回波和超折射回波,出现15°回波面积大于05°的原因是由于维修人员在4月6日利用太阳法进行雷达波束指向标校时没有准确校时,使用了错误的计算结果对雷达系统进行标校所致。给出了利用太阳法标校雷达方位角和仰角的相关参数的算法,并对故障现象进行了模拟。指出雷达硬件故障和系统标校错误导致的异常回波直接影响预报员对天气系统发生、发展的分析和判断,提出了“丝状”回波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建议为雷达站配备高精度的授时设备。为超折射回波的识别及雷达运行保障提供经验和科学依据。
    4  CINRAD/SA雷达运行状态评价技术研究
    杜建苹 任杰
    2014, 42(6):964-968.
    [摘要](1293) [HTML](0) [PDF 590.70 K](1000)
    摘要:
    传统CINRAD/SA雷达运行状态评估方法主要依靠雷达的平均无故障时间,未考虑雷达各组成部件对雷达整机正常运行的影响权重。此外,单纯依靠分值评价也不便于对雷达的运行维护工作进行评价。该文通过对雷达部件进行层次划分,给出不同部件对于雷达正常运行影响的权重,进而计算雷达运行状态分值,在运行状态分值的基础上,通过隶属度函数,计算等级评价结果与隶属度。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8部CINRAD/SA的历史故障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雷达的实际运行保障情况是相符的。
    5  CINRAD/SA发射机放电触发控制器的电路分析及维修
    陈忠勇 程昌玉 李力
    2014, 42(6):969-972.
    [摘要](1115) [HTML](0) [PDF 1.18 M](1049)
    摘要:
    详细讨论了放电触发控制器3A11组件的电路工作情况,对其电子线路组成部分和检测保护功能做了分析探讨,提供了相应的电路工作框图和功能子框图,叙述了关键点波形的测试方法,以表格形式介绍了各工作点相关的调整方法,理清了触发控制信号、保护信号与采样反馈信号的相互关系,结合相关报警信息和功能分析,探讨了基本维修思路并有相关案例分析,总结了快速有效的检修方法。
    6  GE露点仪性能分析
    王晓蕾 苏腾 白晓刚
    2014, 42(6):973-977.
    [摘要](1175) [HTML](0) [PDF 825.24 K](1173)
    摘要:
    对美国GE露点仪测量性能进行了分析。结合GE露点仪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了GE露点仪的探头选择、探头安装位置、气密性及流量控制等使用要求。以双压法湿度发生器作为标准装置,对GE露点仪进行了大量静态测试,结果表明:GE露点仪相对湿度测量值偏低;在低温条件下,测量误差较大且分散性较大;随着温度的降低,灵敏度明显降低,测量重复性变差,至-10 ℃时性能下降明显。该文研究内容,对于认识GE露点仪测量性能,保证其测试准确度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7  基于WSN的温湿度节点研制
    鲍磊磊 纪镪镪 吴信明 周元 缪明榕
    2014, 42(6):978-982.
    [摘要](1250) [HTML](0) [PDF 947.56 K](1205)
    摘要:
    针对农业气象监测中,温湿度、露点等测量仪器布线困难、移动性差的难题,研制了一种基于WSN的温湿度计节点。采用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SHT75、CC2530无线处理器、SD2003A时钟芯片以及GPS模块TU 30等电路构成了高精度温湿度测量节点,完成了各功能模块外围电路的设计。采用Zigbee协议进行组网,节点执行温湿度检测程序后,将数据无线发送到网络中。本节点可作为网络节点部署在农田、温室大棚、粮仓或者养殖场的不同位置,与其他气象网络节点共同构成为农服务监测系统,实现温度、湿度等要素的测量。
    8  PTB220型压力传感器检定结果不确定度评估
    李昕娣 罗怀洁
    2014, 42(6):983-985.
    [摘要](1204) [HTML](0) [PDF 374.68 K](1305)
    摘要: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明测量结果可信程度的参数。为了保证气压传感器检定结果的准确可靠,依据JJG(气象)001-2011《自动气象站气压传感器检定规程》及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的要求,使用省级压力标准器745,以VAISALA的PTB220型压力传感器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被测量的数学模型,分析并列出了对测量结果有明显影响的不确定度来源,并定量评定了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通过实验分析及验证得出其检定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为02 hPa,对其他类型压力传感器的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9  基于ARMA模型判别气压传感器故障
    康立宁 卢会国 裴翀 胡学英 刘银锋
    2014, 42(6):986-991.
    [摘要](1340) [HTML](0) [PDF 1.15 M](1155)
    摘要:
    我国现有的自动气象站设备缺乏能够反映其自身运行状态的参数信息,导致对设备运行监控能力不足,无法快速定位设备故障。为了判别气压传感器的工作状态,从观测数据出发,提出了基于ARMA模型的气压预测方法,利用已测气压值,对当前时刻气压值进行合理的预测,并给出该预测值的置信区间。利用气压传感器的实测值与此预测值进行比较,如果实测值偏离了该预测值的置信区间,可以认为气压传感器或相关数据采集单元出现故障。通过实例计算和比较,模型ARMA(2,1)对于自动气象站气压值的一步预测误差为0,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可以有效判别气压传感器的工作状态。
    10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业务化检验分析
    杨波 王钦良 薛庆禹 姜明 李文博
    2014, 42(6):992-996.
    [摘要](1093) [HTML](0) [PDF 1.37 M](1437)
    摘要:
    土壤水分监测对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了土壤水分的自动监测。通过对天津新建DZN3型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业务化检验过程进行介绍,分析了自动观测数据的到报率和土壤常数的测定,并对人工与自动观测数据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通过两个实例分析了对比检验的方法,确定了能够业务化运行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分析了站点未通过检验的原因,并对重新进行业务化检验的站点和日常维护提出了建议,介绍的方法为今后开展相关业务化检验奠定了基础。
    11  气象装备保障效能评估技术
    涂爱琴 黄磊 苏莉莉 郭海涛 陈庆亮
    2014, 42(6):997-1001.
    [摘要](1210) [HTML](0) [PDF 560.25 K](1367)
    摘要:
    随着气象部门装备保障业务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开展装备保障评估方法的研究,对保障质量进行科学评价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就监控、维护和维修3个装备保障子业务分别建立了各自的评估体系,还利用监控、维护和维修业务的独立性,提出了根据业务单位职责的组成,使用监控率、故障率和维修率三者的加权平均值评估装备保障综合效能的方法,对建立装备保障业务的考核体系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12  复杂地形区域平均气温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赵平伟 鲁镁 彭贵芬 罗睿
    2014, 42(6):1002-1008.
    [摘要](1677) [HTML](0) [PDF 1.88 M](1506)
    摘要:
    采用反距离权重、克立格、径向基函数法、三维二次趋势面和地理加权回归5种方法,对云南125个站1月、4月、7月、10月和年的30年平均气温进行空间插值并比较分析发现:反距离权重、克立格、径向基函数法3种常规插值方法对地形复杂的云南气温空间分布模拟精度不高;三维二次趋势面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云南气温空间分布模拟较好,交叉检验结果显示前者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43~102 ℃,均方根误差(RMSE)为067~177 ℃,其推算的云南气温栅格数据能较好地反映出云南各地气温的分布和差异;GWR模型对气温的交叉验证在5种插值方法中误差最小,插值结果MAE在065 ℃以下,RMSE在08 ℃以下;进而使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插值+反距离权重残差内插”叠加法对抽取的10个检验站平均气温进行插值检验,64%的插值结果绝对误差在05 ℃以内,74%的插值结果相对误差在5%以内,且实测值与插值估算值回归关系决定系数R2在09以上。
    13  宝坻太阳辐射资料可用性研究
    姜明 史静 张长春 李晓波 徐庆恒
    2014, 42(6):1009-1013.
    [摘要](1127) [HTML](0) [PDF 2.49 M](876)
    摘要:
    应用典型的辐射资料质量检验方法、辐射数据变化特征分析、人工与器测日照对比分析及太阳总辐射与相关辐射要素间的统计分析对天津市宝坻国家级基本气象站站内的太阳辐射观测系统试运行期间的辐射观测数据进行了质量分析,结果表明,试运行期间数据到报情况理想,总、散射辐射观测数据的BSRN的质量检验合格率为100%,直接辐射合格率为85%,净辐射通过了仪器阀值质量检验;太阳辐射值及变化特征符合理论实际;人工与器测日照时数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R2=096),总辐射与日照时数及散射辐射之间的线性变化与历史经验结论吻合。总体来看,宝坻太阳辐射系统观测数据可用性较高,能够满足日常业务需求。
    14  结露时间与浅层土壤湿度相关特征
    张春波 温显罡 蒲晓虎 马舒庆 吴可军 庄瑶 李肖霞 杜波
    2014, 42(6):1014-1018.
    [摘要](1419) [HTML](0) [PDF 644.29 K](1375)
    摘要:
    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通过图像自动化识别技术,能自动观测地表结露天气现象,并能记录结露发生的时间。北京市平谷气象站安装了土壤湿度仪和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通过统计分析平谷气象站2011年4—9月天气现象自动化观测系统得到的结露时间资料与浅层土壤湿度资料,得到结露时间与土壤湿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即0~10 cm层土壤湿度越大结露时间越早。相反,0~10 cm土壤湿度越小,结露时间越晚,当0~10 cm土壤湿度小于一定值后就不发生结露现象。为了进一步验证结露时间与土壤湿度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分析了北京市怀柔、门头沟、朝阳、大兴和延庆等站结露时间与降水后日数的关系。
    15  基于微信平台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徐琼芳 聂菊荣 冯海旭 万磊
    2014, 42(6):1019-1022.
    [摘要](1606) [HTML](0) [PDF 2.84 M](1446)
    摘要:
    以微信公众服务平台群发功能为基础,建立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微信虚拟服务器,结合潜江市气象局已有的气象信息资料,组建潜江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服务器向用户群发布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图文等气象预警信息,实现图文并茂信息推送、信息查询、用户管理、人机交互等功能。系统采用多进程并发命令,快速发布预警信息;设立潜江气象小助手微信用户小号,发布消息预警声音提示。系统预警发布迅速,信息畅通,内容丰富,提升了潜江市气象防灾减灾应对能力。
    16  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对华北冬季气温和降水的预报评估
    施洪波 张英娟
    2014, 42(6):1023-1027.
    [摘要](1123) [HTML](0) [PDF 732.84 K](1258)
    摘要: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全球海气耦合模式CGCM_NCC的输出结果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对华北地区1991—2010年冬季气温和降水进行了数值回报试验,并采用国家气候中心的业务预报评分(P)等5个评估参数对模式的回报结果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RegCM_NCC回报的华北地区20年冬季气温的P评分多年平均值为704分,其中大部分年份平均气温的P评分在60分以上,80分以上的有11年,11年的预报相对于随机预报和气候预报有正技巧;20年冬季降水的P评分多年平均值为663分,13年冬季降水的P评分在60分以上,在80分以上的有5年,8年的预报相对于随机预报有正技巧,有11年的预报相对于气候预报有正技巧。冬季Nino34区海温距平为负和东大西洋〖CD*2〗俄罗斯西部型遥相关指数为负,均有利于回报的华北冬季气温P评分提高。
    17  应用北半球大气环流系统预测中国降水量和气温
    金秀良 宋燕 吴洪 张志良 尤莉
    2014, 42(6):1028-1038.
    [摘要](1152) [HTML](0) [PDF 14.19 M](1315)
    摘要:
    在普查影响中国降水量和气温的大气环流系统及其指数的基础上,选取高相关、独立性强的大气环流系统指数作为预测因子,采用过滤式的筛选因子方法,动态建立线性回归方法,构建区域月气候预测模型(Regional Monthly Climate Forecast Model,RMCFM),自主开发操作系统,设置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人机交流操作方式,并通过解释应用方法做出中国160个台站的月降水量和月气温预测。实践证明,RMCFM具备天气气候专家系统概念,具有运算速度快,结构清晰易操作等特点,预测准确率较高,应用RMCFM可提高区域气候预测能力。
    18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及其对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乔钰 周顺武 马悦 王传辉 李强
    2014, 42(6):1039-1046.
    [摘要](1810) [HTML](0) [PDF 1.63 M](1475)
    摘要:
    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关青藏高原的动力学作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影响方面的研究工作,对高原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主要结果归纳为:①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大气的影响存在季节性差异,冬、春季动力作用强于热力作用;②高原动力作用主要体现在绕流方面,冬、春季北半球中纬度西风经过高原的绕流与爬坡现象明显,而夏季则主要以绕流作用为主;③高原对寒潮、西南涡、热带气旋等天气系统有阻挡和屏障作用,对其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路径都有重要影响;④高原对气候系统的阻挡和对季风的牵引作用,形成我国西北干旱,江南、华南湿润的气候背景。
    19  台风菲特暴雨诊断分析
    刘建勇 周冠博 顾思南 王毅 郭建民
    2014, 42(6):1047-1056.
    [摘要](1317) [HTML](0) [PDF 19.51 M](1541)
    摘要:
    “菲特”台风暴雨具有阶段性特征,包括台风远距离降水、台风倒槽和内螺旋雨带降水、台风外部螺旋雨带降水、台风残留低压环流与冷空气相互作用降水4个阶段。利用地面观测、气象雷达观测、NCEP分析资料,对“菲特”台风暴雨环流形势进行了分析。引导台风东移的高压东西部具有不同热力属性,东部暖性深厚、西部冷性浅薄。浅薄冷高压阻挡登陆台风继续西移,延长台风倒槽和外围螺旋雨带的降水时间。“丹娜丝”台风的靠近,有利于东南风水汽输送的增强。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在黄海上空逼近东移高空槽形成稳定的高空急流。文章提出与传统垂直风切变大、高空急流强的冷空气阻挡型不同的侵入型冷空气和台风相互作用形势。侵入型冷空气从低层入侵,影响台风残留低压的外围环流。在低压外围环流的北部形成较强的东北风,并与海上的东风对峙辐合形成海岸锋。冷空气侵入型的空间不对称特征明显:对流有效位能东高西低,垂直风切变西北高东南低。残留低压的中层受冷空气影响较小,沿海地区的东南风持续的时间更长。中层高位涡区与地面海岸锋的互应,为变性的台风残留低压暴雨提供有利条件。
    20  黄淮气旋引发山东两次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王玮 王英 黄玉芳
    2014, 42(6):1057-1063.
    [摘要](1278) [HTML](0) [PDF 3.73 M](1203)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2年5月14日和2013年5月26日发生在山东的两次气旋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是在高空低槽、西南涡及地面气旋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但气旋形成方式、高低空急流及空气不稳定层结有明显的差异。前者为倒槽锋生型,空气层结呈对流性稳定,冷暖空气在近地层交汇使得等熵面陡立触发垂直涡度增长和湿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暴雨,后者为静止锋上冷暖平流加强形成气旋波,冷空气团叠加在暖湿气流之上通过降低低层稳定度强迫暖空气抬升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暴雨;前者高空急流偏南,后者高低空急流配合较好激发出次级环流从而使上升运动增强;两次过程暴雨落区均在850 hPa高能轴顶端冷暖空气交汇处。
    21  乌鲁木齐机场东南大风数值预报及地形敏感性试验
    黄海波 陈阳权 王清平
    2014, 42(6):1064-1068.
    [摘要](1067) [HTML](0) [PDF 3.60 M](1222)
    摘要:
    利用 WRF 模式和 GFS 资料对乌鲁木齐机场一次东南大风天气进行了预报和地形敏感性试验。模式预报的结果表明:WRF 模式对东南大风的起风时间、持续时间、风速大小等方面有较强的预报能力。地形敏感性试验表明:①乌鲁木齐市区与机场 300 m 左右的高度差对机场风速的影响很大;②机场上空下沉运动的强弱与东南大风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③机场东南大风的风速变化并不总是与峡谷两端气压梯度力的变化同步。此次东南大风天气的产生是低空动量下传、狭管效应和下坡风共同作用的结果。动量下传主要出现在海拔 2000 m 以下的高度,下坡风主要出现在海拔 935 m 以下的高度。
    22  利用地面自动化观测系统监测2011年北京大雾
    李肖霞 翟薇 张雪芬 李翠娜 李黄
    2014, 42(6):1069-1076.
    [摘要](979) [HTML](0) [PDF 7.87 M](1193)
    摘要:
    利用北京地区地面自动化观测资料中的能见度、相对湿度及人工业务观测记录数据,结合卫星观测的雾厚度数据图,对2011年10月底至12月初的3次大雾天气过程进行了实时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初步形成地面自动化观测资料在雾的监测过程中的应用产品,研究表明,利用能见度数据以及相对湿度数据可以完整地监测大雾的发生、发展、持续和消散过程,与气象业务上应用的卫星观测到的雾生消趋势基本一致,但是在生消时间的监测上更具优势。
    23  新型探测资料在滇西北高原一次暴雨过程监测中的应用
    董保举 高月忠 张丽芬
    2014, 42(6):1077-1082.
    [摘要](987) [HTML](0) [PDF 3.43 M](1228)
    摘要:
    应用新型探测资料对2012年9月1日至3日在云南大理发生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在降水时段的云底高度保持在1 km以下,液态水含量越大降水强度越强,温度出现较大的波动,相对湿度高层小值区与较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降水时段风廓线雷达的探测高度增高,水平风从地面到高空顺时针旋转(暖平流),垂直风速小于-4 m/s,信噪比值大于40 dB,信噪比强度与降水强度有正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有利于对暴雨天气展开更详尽的监测研究。
    24  典型城市区与森林区空气负氧离子特征比较分析
    毛成忠 于乃莲 杜佳乐 杨戈 冷鹏飞 孟芳 张明 肖刚
    2014, 42(6):1083-1089.
    [摘要](1126) [HTML](0) [PDF 2.32 M](1106)
    摘要:
    利用连续15个月逐小时对比观测资料,分析比较了典型城市区和森林区负氧离子特征,结果显示:①城市区负氧离子平均浓度为240个/cm3、森林区为1470个/cm3,森林区明显高于城市区5~6倍;森林区负氧离子中“小离子”约占8成、“中离子”约占2成,而城区“中离子”几乎为零。②城市区和森林区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夜间高于白天,午夜到早晨为高浓度时段,峰值出现在凌晨04:00—5:00;低浓度时段在中午到傍晚前后,最低值均出现在13:00。③负氧离子浓度在季节分布上,森林区以春季和冬季较高,城市区以秋季较高。城市区秋季较高可能与当年秋季雨水异常偏多有关。④大老岭林区负氧离子浓度有缓慢下降趋势,而城市区有缓慢上升趋势。⑤负氧离子日平均浓度,城市区以雾天和雨天较高,雷雨天、阴天次之,晴天较低;森林区以晴天和雷雨天气较高,阴天次之,而雨天和雾天反而较低,与城市区相反。
    25  延安地区大气中PM10浓度水平及其变化特征
    南雪景 林伟立 崔喜爱 陈平
    2014, 42(6):1090-1094.
    [摘要](1033) [HTML](0) [PDF 1.18 M](1155)
    摘要:
    利用延安地区2006—2008年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监测资料,分析了PM10的浓度水平、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延安地区PM10的年平均浓度为153 μg/m3,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年平均值2级浓度限值70 μg/m3的1倍多,这与当地高的PM10区域背景水平(平均值为109 μg/m3)紧密相关。PM10质量浓度水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最高,冬秋其次,夏季最低。PM10日均值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2级标准的日数占全年的40%,其中春季达66%。PM10质量浓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双峰双谷型特征,与风速的日变化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1 mm降水量对PM10的湿清除能力按冬、春、秋、夏依次递减。延安地区出现西风或偏西风时PM10平均质量浓度高,但就累积影响而言,处于主导风向上的西南风要比其他方向高40~50 μg/m3左右。
    26  棉花吐絮收获期连阴雨灾害风险区划
    张永红 葛徽衍 郭建茂
    2014, 42(6):1095-1099.
    [摘要](1204) [HTML](0) [PDF 758.69 K](1132)
    摘要:
    为了进一步提高棉花生产中吐絮收获期连阴雨灾害的应对处置能力和水平,采用陕西关中棉区42个气象站1970—2010年的8月下旬至10月中旬逐日降水资料,同期的棉花灾情资料,经济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基于GIS 技术,针对影响陕西棉花吐絮成熟收获期的主要灾害——连阴雨进行风险区划研究,以期充分利用气候资源,避开不利气候条件,提高应对连阴雨灾害能力。结果表明:陕西关中棉花吐絮成熟收获期连阴雨灾害的高风险区和中等风险区在宝鸡市和西安南部沿秦岭北麓的周至、户县、长安和蓝田,不利于大面积种植棉花。关中东部渭南市、咸阳大部分区县,西安的临潼、阎良、高陵县,处于棉花种植的低风险区,能够保证棉花正常吐絮成熟收获。
    27  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分析核桃花期冻害气象条件及成因
    刘瑾 孙东磊 李武龙 杨允凌 冯志强 付娇
    2014, 42(6):1100-1105.
    [摘要](1364) [HTML](0) [PDF 820.82 K](1300)
    摘要:
    利用太行山南部核桃种植区100个区域自动站和6个国家气象站的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数据和临城“绿岭”核桃种植基地核桃发育期观测及冻害资料,对核桃遭遇花期冻害时区域自动站和国家站之间的气温指标相关性及种植区冻害风险气候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自动站和国家气象站的气温相关性显著,其中,90%的站点相关系数高于09;②同一时刻,区域站气温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当核桃花期国家气象站气温分别低于36 ℃、2 ℃、04 ℃、-04 ℃时,可能受冻的核桃种植区海拔高度分别为1000 m以上、600 m以上、200 m和0 m以上。③太行山南部山区核桃花期年平均冻害风险日数为34天。④核桃花期冻害和极涡及乌拉尔山高压脊异常偏强有关。
    28  城市地铁雷电防护关键技术研究
    靳小兵 巫俊威 田琨 卜俊伟
    2014, 42(6):1106-1113.
    [摘要](1291) [HTML](0) [PDF 1.53 M](1408)
    摘要:
    目前国内尚无针对地铁系统的专项防雷设计、施工及检测标准,使得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地铁系统防雷工作无系统性技术规范。分析地铁系统遭受雷击的主要方式与途径,明确了地铁系统防雷的必要性;针对城市地铁雷电防护的关键点,通过理论分析计算在国内首次确定了地铁系统的防雷保护等级应按第2类进行划分,并推导出了地铁防雷的关键参数——接地电阻的理论值。从接闪、接地、等电位连接、屏蔽和综合布线以及电涌保护防雷5要素出发对地铁系统雷电防护的具体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地铁防雷主要措施和技术指标,为从事地铁防雷系统的设计、施工、防雷检测以及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并对将来形成地铁防雷技术标准方面的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9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基准站防雷设计
    王海深
    2014, 42(6):1114-1117.
    [摘要](1121) [HTML](0) [PDF 661.99 K](1187)
    摘要:
    针对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基准站容易遭受雷击损失严重的问题,从GNSS基准站自身特点出发,参考传统建筑物防雷设计方法,依据防雷设计原则,分析了GNSS基准站的防雷等级,从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方面对防雷过程中接闪、引下线、接地、等电位连接、屏蔽、合理布线等重要环节及电涌保护器等重要装置进行了研究,设计出各环节的具体防雷措施。实际应用表明所设计的方法科学实用、安全可靠,能够有效地提高基准站的防雷效果。
    30  形状复杂的建筑物雷击截收面积的模型和计算方法
    田芳 刘杰 肖稳安 班欣
    2014, 42(6):1118-1125.
    [摘要](945) [HTML](0) [PDF 1.40 M](1120)
    摘要:
    分析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截收面积”计算公式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将目前常见的形状复杂的建筑物划分为三大类(即“有一制高点的矩形建筑物、裙楼建筑物和L形建筑物”)并形成模型。依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通过“Auto CAD”画图软件画出相应模型的截收面积图,归纳得到对应模型截收面积的计算公式。经过实例对比,发现较经验法获取的形状复杂建筑物的截收面积更为精确,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中截收面积的快捷计算提供科学参考。
    31  关于建筑物等效截收面积计算的若干问题探讨
    高磊 凌晨
    2014, 42(6):1126-1130.
    [摘要](1142) [HTML](0) [PDF 1.21 M](930)
    摘要:
    在对建筑物进行雷击风险评估、雷电防护设计以及防雷装置的检测及验收时,等效截收面积的计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科技人员经常遇到3方面的问题:①如何计算不规则建筑物的截收面积?②如何区分孤立建筑物和非孤立建筑物? ③对于非孤立建筑物,如何计算其截收面积?文章给出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①可用计算机软件建模计算;问题②,以截收范围是否有所重叠作为区分的依据;问题③,比较不同标准以及国内其他一些计算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体积比例法,从三维立体的角度考虑这个问题,用定量的方法计算。通过一个居民小区的计算案例,体现了体积比例法在区域雷击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以及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今后的发展趋势:定量化、精细化、人工智能化。
    32  对流云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技术方法及应用
    王婉 石玉恒 李宏宇 郭晓军
    2014, 42(6):1131-1136.
    [摘要](1061) [HTML](0) [PDF 2.80 M](1200)
    摘要:
    对流云降水时空变差较大,利用Woodley& Rosenfeld提出的建立在雷达资料基础上的移动目标单元法对对流云增雨作业进行效果评估。利用塘沽、北京及秦皇岛3部雷达资料,对其进行插值处理,确定移动目标单元识别和跟踪方法,然后在移动目标单元中确定催化单元和对比单元,记录每个单元的物理参量,利用Z〖CD*2〗R关系反演降水量,对物理参量和反演降水量做统计分析,定量计算增雨效果的同时提供人工增雨的物理证据。应用该方法对2011年7月24日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催化剂进入云中后使得最大回波强度增强,回波顶高增加,从物理角度证明了催化对增加降水起到了一定作用。利用降雨率对增雨作业进行定量效果分析,结果表明该次作业相对增雨7.69%,显著度检验值0.043,增雨效果较为显著。
    33  徐州地区层状云火箭人工增雨潜势区判别
    武艳 孙建印 段培法 侯宜广 安迪 席琳
    2014, 42(6):1137-1142.
    [摘要](1158) [HTML](0) [PDF 2.55 M](840)
    摘要:
    为了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作业水平和增雨效率,利用2010—2012年徐州市人工增雨作业中的多种观测资料,在分析徐州地区地形特征、增雨作业习惯的基础上,研究出适合本地区使用的人工增雨效果检验方法,建立人工增雨潜势分析模型,对未来12 h的人工增雨潜势和临近增雨潜势进行逐步分级判断,将增雨潜势区分为两级:级别Ⅰ增雨潜势较小和级别Ⅱ增雨潜势较大,并指导人工增雨作业。2013年徐州人工增雨作业实践表明,人工增雨12 h潜势预报模型和临近预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以增雨潜势预报模型为基础,修改徐州地区人工增雨作业流程,提高指挥人员的工作效率,并提高人工增雨作业的效率。
    34  物联网在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中的应用
    李建邦 周述学 李爱华 袁野
    2014, 42(6):1143-1146.
    [摘要](1154) [HTML](0) [PDF 2.16 M](1115)
    摘要:
    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管理中,开发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徽省人工影响天气智能管理系统”。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集合GPRS、GPS和GIS技术,通过作业现场与指挥中心的实时交互,构建人影业务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了对人影信息(人员、装备、弹药、气象信息等)的采集、传输、数据管理及服务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安全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实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5  基于GIS和RS的西藏森林火险等级计算方法
    林志强 马艳鲜 德庆 边多
    2014, 42(6):1147-1153.
    [摘要](1166) [HTML](0) [PDF 2.19 M](932)
    摘要:
    基于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由基于DEM演算的地面最高温度、最小相对湿度和最大风速等格点化气象要素,FY2静止气象卫星逐日降水反演产品和AVHRR积雪监测产品计算网格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结合由植被类型、NDVI、地形要素和公路、人口聚居地等要素评估的森林火险风险等级,综合计算得到网格化的西藏森林火险等级。该项业务程序基于MeteoInfo组件建立,能够实现全自动化业务运行。对于森林火灾事件,通过与基于气象站的森林火险天气等级相比,该方法的准确性更高,能为西藏林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有效参考。
    36  杭州市燃气负荷与气象条件的响应关系及其预测模型
    顾婷婷 骆月珍 潘娅英
    2014, 42(6):1154-1158.
    [摘要](1215) [HTML](0) [PDF 911.76 K](1126)
    摘要:
    利用杭州市2008—2011年逐日燃气负荷和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燃气负荷的变化规律及气象条件对燃气负荷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Elman神经网络建立燃气负荷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杭州市燃气负荷逐年显著增长且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春节假日期间会出现明显的燃气负荷谷值,年燃气负荷峰值点通常出现在春节前1个月。平均气温与平均气压是影响燃气负荷波动最主要的气象因子,且均在冬季相关最显著。平均气温与燃气负荷在各个季节呈一致负相关,平均气压成正相关,燃气负荷对平均气温的响应敏感区间为6~15 ℃。在考虑春节假期影响的基础上,筛选相关气象因子,利用Elman神经网络建立杭州市冬半年燃气负荷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模型精度较高,但当燃气负荷出现大的波动时,模拟结果呈现一定程度的滞后性。
    37  高速公路气象服务技术及应用
    沈萍月 李建 潘娅英 杨忠恩
    2014, 42(6):1159-1162.
    [摘要](1219) [HTML](0) [PDF 4.62 M](1238)
    摘要:
    气象条件对高速公路的安全出行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高速公路交通气象服务所需的常规地理信息和相关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利用插值算法将能见度、降水、温度、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了空间化处理,并整理了整个数据处理流程。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对气象要素在高速路段上的投射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将成果数据用JSON格式在数据库进行统一存储。对交通气象服务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形成了交通气象指导预报产品,在交通气象导航的应用也进行了尝试,改善了交通气象服务的效果。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您是第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气象科技编辑部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电话 :010-68407256      传真:010-68407256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